“彩礼10万选谁做女朋友?”,几个女生拍合照,也能被造黄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1:56 2

摘要:照片中的主角和她的5个室友一起出去玩,开开心心拍了合照发到社交平台,居然被一个33万粉丝的账号盗了图,还配上文案:

2023年,一张6名女大学生的合照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成为现象级的造黄谣案例。

照片中的主角和她的5个室友一起出去玩,开开心心拍了合照发到社交平台,居然被一个33万粉丝的账号盗了图,还配上文案:

彩礼都是10万,你会选哪一个做女朋友?

这条推送被疯狂传播,形成了一波流量热潮,甚至被推上热搜。这时候一脸懵的六个当事女孩,才知道自己被莫名其妙造了黄谣。

女孩们不堪其扰,要求对方删除,但是对方却变本加厉。

不仅给女孩们编造“一姐”“二姐”等侮辱性称号,捏造年龄职业,甚至建立粉丝群,公开讨论点评她们。

女孩们进群澄清,直接被对方拉黑了。

6个受害女孩从2023年开始维权,到2024年9月等来一审判决:

账号运营者卢某侵害名誉权、肖像权,需公开道歉并赔偿1.2万元。

案子虽然胜了,但六个女孩这一年来经历的身心创伤又怎么弥补?

有时候真的很无语,网上这些趴在屏幕后面的恶臭男们,根深蒂固的“性缘”思维真的很令人作呕。

只要看见个女的,就得自我代入,就要往相亲、婚恋、两性关系上去脑补。

看见个女的就立马像挑选商品一样品头论足上了,尤其在这个流量就是金钱的时代,这些人更是颅内自嗨和挣钱两不误,看准了哪个流量密码就把节操全丢了。

显然,对这种恶俗标题感兴趣的人很多,不然也不会一条推送引发那么大的流量。

这就更是印证了女性在互联网上的处境,真的很危险。

在许多案例中,造谣账号往往都挂了商品橱窗或依靠流量获取收益,这个用无辜女生照片造谣的账号也不例外。

这些带有物化女性和性别争议的标签,极易挑动网民神经,引发围观、讨论,甚至对立争吵,从而为造谣者带来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

造谣成本极低,可能只是动动手指的复制粘贴,但带来的关注度和收益却很可观。

相比之下,受害女孩维权反而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这些造谣者深知受众群体的心理,他们乐于见到女性被“拉下神坛”、被羞辱,以此获得扭曲的满足感。

一些带有物化女性倾向的谣言,能满足他们的“猎奇”心态,真相是什么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当下评论转发的快感,才是他们真正追求的。

但受害女孩的权益怎么办?

黄谣对女性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受害者会感到愤怒、羞耻、恐惧和极度焦虑。

照片中的6个女孩,不断被陌生人私信询问“是不是10万就结婚”,家人和同事也看到视频,即便多次解释,仍免不了被议论和误解。

前段时间有个“演员黄灿灿被造黄谣丢工作”的热搜,在《演员请就位3》中,黄灿灿自曝了这段经历。

那时候她刚出道,被造谣有人包养,花钱为她做营销。

这直接导致她另一部戏的面试,突然被取消了。

对方给的理由是:不想和“私德有亏”的人合作。

她还讲述了两次被同一制片人拒绝的面试经历,第一次是面试前一天被告知不用去,第二次是当面被拒。

黄灿灿说,制片人和因谣言对她有负面印象的人都不是过错方,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造谣者,然而到现在,她都不知道这个造谣者到底是谁,真的很无力。

自曝经历后,黄灿灿又发了长文,解释自己并非要指责谁,只是想为所有女性发声:

女性被造黄谣,这个现象绝非少数,也绝非只存在于我这个行业(艺人)。

谣言一旦传播,即便后期澄清,也难免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被身边人议论、被用人单位劝退。

这些“社会性死亡”的后果,会像余波一样绵延不散,让受害者终生蒙上一层阴影。

之前不是有个女孩的照片也被恶意造谣了嘛,她在某一天看小说的时候被情节触动落泪,就临时起意拍下了自己的一张哭泣的照片,发到网上。

谁能想到,这张照片后来被人恶意拿去用在各种不堪入目的地方,朋友给她转发时她才看见,自己的照片上居然印着壮阳药的广告。

她多次维权无果,却又接连发现自己这张照片被更多不良广告、黄色网站非法盗用。

这也太离谱了吧!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女孩选择公开发声,呼吁短视频平台能够完善举报制度。

但没想到,她却再次经历了网暴,一些网友评论:“正常人怎么会边哭边拍照?你怎么知道自己的照片被放在了黄色网站?你是不是想红?”

女孩在网络平台发声求助后,虽然得到了部分网友的支持和鼓励,但也有网友发表诸如:“你没事发什么照片?这不赖你自己吗”“谁叫你乱发情绪照的”等评论。

她才发现,原来没有同情心的人真的很多,这些非但不同情、反而抨击受害者的行为,无疑是对女孩的二次伤害。

也就是说,对于被造谣的女孩来说,不仅仅要承受事件造成的伤害,在整个维权过程中,还要不断经历来自多个维度的、更加复杂多元的附加伤害。

之前被造黄谣的网红小雪,就重拳出击,跟造谣者干到底。

她的维权思路被央视点名表扬,堪称教科书,值得每一个女孩学习。

面对长达半年多的网暴,甚至还有各种威胁恐吓、人格侮辱,小雪并没有被打倒,更没有因此消沉,而是第一时间报警取证,在坚持不懈地维权之下,终于等来了公正的处理。

造谣者被行政拘留七日,这个案底将跟随他一辈子。

而且,其他发布不实言论的人,也将同步追责。

同时,小雪还将进行民事诉讼,说要一直将网暴者告到倾家荡产。

在小雪的取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证据会快速毁损。

小雪第一次出面澄清,就有大量发布过谣言的账号消失了,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注销自己的账号,以确保不被抓到。

小雪这波操作中的“区块链证据保全”技术,这是一种专门针对网络谣言的技术,对维权来说简直太香了!具体可以戳这篇看《大快人心!她教科书式维权对抗黄谣,网络不再是法外之地》。

互联网时代,催生出新的犯罪形式。那些杀人不见血的网暴者如果全都可以不负责任,何以平无辜受害者之愤?

在互联网冲浪,我们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新的网络秩序即将建立,即使躲在屏幕后,造谣诽谤、言语伤人,依然要付出代价。

如果不幸遭遇网暴,我们也要学会在自我开解的同时勇于维权,因为越多维权者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利,那些阴暗爬行的喷子就能越早付出代价。

在这个时代,有女孩的家长们,可能要在安全意识方面加入更多有关网络安全的科普。

因为不止互联网上的陌生人会这样造谣,孩子们所处的集体中,也不乏这样的人。

比如有男生故意使坏,在男生小群里散播某个女生的谣言时,我们该怎么处理?该告诉孩子哪些自我保护的思路?

这都是我们作为家长亟待学习的东西。

从校园集体生活到未来步入社会,学会保护自己是每个女孩的必修课。

一旦在集体中遭遇了谣言的围剿,这是非常严重的情感伤害和名誉侵害,孩子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方式至关重要。

请一定让孩子记住核心原则:不要自我怀疑,不要沉默,要果断、有力地反击。

当得知自己的名誉被侵害时,不要因为怕丢脸而删除任何信息,这是证据。

我们可以协助孩子将造谣的帖子、聊天记录、评论区所有内容,包括发布者的ID、头像、发布时间、点赞评论数等,全部清晰、完整地截图和录屏保存。

如果谣言传播极广,性质恶劣,可以考虑去公证处对证据进行网页公证,这是具有最强法律效力的证据。

当然了,如果是学生间小范围的造谣,就用不上。

孩子在学校的造谣者,大概率是身边的同学、熟人。在事态初期,可以先采取私下警告。

选择与一位朋友一起,私下、严肃地找到对方,出示证据,要求他立即删除所有内容并在相同范围内公开道歉。

明确告知其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威慑。

如果对方不配合或谣言已经扩散,不要在朋友圈哭诉。要勇敢地发布冷静、清晰、有力的声明。

关键的一步是,立即将证据和情况报告给老师、学校。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处理学生纠纷,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如果孩子是在网络上遭遇了人身攻击和名誉损害,那借鉴小雪的维权模式就很好。(具体还是看这篇《大快人心!她教科书式维权对抗黄谣,网络不再是法外之地》)

我们平时在教育中,就应该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别什么都往网上发。

利用新闻事件、影视剧情节作为切入点,自然地讨论:“宝贝,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告诉孩子如何在网上保护隐私,不泄露真实信息、谨慎晒照、识别网络钓鱼等。

别说女孩子了,米粒现在这方面安全意识都很强,发朋友圈晒机票晒旅行,从来都把个人信息和机票上的条码都打上码,比我还谨慎。

要告诉孩子,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陌生人的搭讪真的很多,要识别这些人,别理他们。

万一孩子真的遇到问题,千万不要说“都怪你自己不小心”之类的话。首先要共情,然后和她一起想办法解决。

对女生而言,自我保护是意识、策略与勇气的结合。日常建立边界,遇事冷静取证,果断寻求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这些意识都很重要。

对家长而言,任何时候,都要成为孩子永远可以信任和依靠的港湾,她们的身心,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来源:米粒妈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