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国货的日本牌:取了个中国名,被当成中国茶代表,年赚1651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1:52 1

摘要:但其实这款饮料的背后,是一家来自日本的企业,伪装成国货在中国大赚特赚,仅仅2022年一年,这个品牌在中国卖出超过1651亿元,甚至是国民品牌农夫山泉的四倍。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中国街头巷尾的便利店里,有一款看起来“很中国”的茶饮料,往往摆在货架显眼位置。

包装上写着“福建茶叶”,广告中穿插着茶艺、国风、功夫,还有熟悉的中国明星面孔。

这让很多人以为它是国产饮料,甚至有人将它当成“国货之光”来支持。

但其实这款饮料的背后,是一家来自日本的企业,伪装成国货在中国大赚特赚,仅仅2022年一年,这个品牌在中国卖出超过1651亿元,甚至是国民品牌农夫山泉的四倍。

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它到底靠什么拿捏中国消费者?

这个品牌叫三得利,它已经进入中国几十年。

1899年,三得利在大阪诞生,创始人是鸟井信治郎,那时它还只是一家酒铺,主要卖葡萄酒和威士忌,后来越做越大,成了日本饮料巨头。

真正与中国发生联系,是在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日本企业纷纷来华投资,三得利当时选择和沈阳啤酒厂搞联谊,算是给自己铺路。

那年,他们送来了啤酒技术,也带来了糖业合作。

1981年,三得利的乌龙茶在日本面世,包装上标注“福建茶叶”,打的是中国茶文化的牌。

1984年,它干脆跑到福建武夷山拍广告,画面中是山水茶园,中式古装演员,连背景音乐都中国味十足,这一招,一下就让日本人觉得这款茶“地道”,销量跟着猛涨。

到了1997年,三得利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它的乌龙茶选用了“简体字+繁体字”的包装,没有日文标识。

广告请的是中国明星,宣传语叫“超越水的新一代饮料”,还强调原料是“福建水仙茶叶”。

不少消费者就这样被绕进去了,外包装看着像国产,广告语听着像国货,连口感也做得适合中国人,于是,三得利的乌龙茶在中国悄悄站稳了脚跟。

但中国人当时偏爱甜饮料,乌龙茶这种“苦口”的饮品卖不动,三得利马上调整策略,推出含糖版本,还和汇源果汁想搞联名合作,只是合作谈崩了,没走下去。

真正让三得利迎来爆发,是2016年,那年中国本土品牌元气森林推出“燃茶”,打出“0糖0卡”口号,无糖茶市场突然火了,年轻人追求健康饮食,不再喝高糖饮料。

三得利趁势迎头赶上,2022年,它的中国销售额高达1046亿元,领先所有本土品牌。

2023年上半年,三得利的市场份额增长200%,接近20%,一度成为无糖茶市场的霸主,风光无限,那时的它,几乎成了“无糖饮料”的代名词。

但好景不长,2023年8月,日本开始排放核污水,这一举动在中国引起极大愤怒和恐慌,舆论炸锅,社交媒体上掀起“抵制日货”的潮流。

三得利被推到风口浪尖,原本不少人以为它是国产品牌,核污水事件后才发现它是日本公司,愤怒之下,很多人开始抵制它,销量迅速下滑。

2024年,它的市场份额从21.12%掉到12.04%,而中国本土品牌东方树叶,则一跃拿下69.5%的市场份额,成为新的王者。

回过头看三得利的营销,套路其实很多,这套“文化伪装”策略,让它在中国畅销二十多年,很多人至今都没意识到它是外资品牌。

而这还不是个例,像养乐多、宝矿力、中华牙膏、味好美、徐福记、慕思、美特斯邦威……这些品牌,也都曾在包装、名称、广告中有意弱化国籍身份。

其中有的是日货,有的是欧美品牌,还有的是国产品牌假装“洋货”,目的只有一个:迎合消费者对“国货”或“洋货”的偏好。

三得利的“身份伪装”,曾让它尝到甜头,可这种做法,在信息日益透明、消费者日益理性的今天,终究是行不通的。

不过除了身份暴露带来的危机,三得利自身的问题也不少。

它在中国没有自己的工厂,全部靠代工厂生产,这种做法成本低,但对供应链控制力差,一旦渠道出问题,很容易失控。

它的产品线也过于单一,基本靠乌龙茶打天下,不像农夫山泉、娃哈哈那样产品丰富、覆盖面广。

它的渠道布局也有问题,主要依赖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而中国的便利店普及率远不如日本,下沉市场几乎没有覆盖。

而本土品牌早就扎根农村、县城、三四线城市,建立了强大的分销体系,这方面,三得利根本比不过。

在消费者认知方面,三得利也暴露出短板。

不少消费者曾误以为它是国产品牌,一旦认知被打破,信任感也随之崩塌,加上民族情绪的影响,三得利的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消费者在做选择时,逐渐从“看包装”转向“查背景”。

互联网让信息获取变得容易,品牌的底细藏不住了,谁是外资、谁是假洋货、谁是真国货,一查便知。

在一项消费者调查中,有不少人表示,过去是因为不知道三得利是日本品牌,现在知道后就不再购买了。

而三得利在这一波风波中,几乎没有正面回应,也没有调整策略,显得有些被动。

东方树叶则反其道而行之,虽然口感偏苦,不加香精、无甜味,但却被视为“纯粹健康”的代表,反而受到了中青年消费者的追捧。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喝乌龙茶并不是真的喜欢茶味,而是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得利主动迎合这种趋势,做出了“微甜、寡淡”的口感,还加入茶粉来提升茶味,但又不至于太苦。

有人说,它是“大众适应型”的代表,适合茶饮入门者。

而那些真正喜欢浓茶的老茶客,则更偏爱达亦多这种“苦得发涩”的品牌。

从一个角度看,三得利曾是中国茶饮市场的“老师”,是它最早引导消费者接受“无糖茶”,引导大家关注原叶、茶汤、健康。

但它始终是“外来者”。

哪怕它再怎么模仿,再怎么伪装,始终无法真正融入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中。

尤其在民族情感高涨的当下,品牌的国籍身份,变得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当一个品牌试图通过“文化伪装”来获取市场时,一旦被揭穿,反噬将是致命的。

如今的三得利,正在经历它在中国市场的“至暗时刻”。

它曾辉煌过,也曾被误解为“国货之光”,但当真相揭开,一切都不再是过往。

商场如战场,靠“伪装”赢得短期市场,不如靠“真诚”赢得长期信任。

信息来源:

来源:红日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