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老靳是楚怀王时期的宠臣,郢都(今湖北江陵)人。他没什么治国才能,全靠一张巧嘴和揣摩上意得宠。当时屈原主张联齐抗秦,触动了旧贵族利益,靳尚就成了反对派的急先锋。他收了秦国张仪的贿赂,在楚怀王面前不断说屈原坏话:“屈原每次颁布法令都夸耀是自己的功劳,根本不把大
这位老靳是楚怀王时期的宠臣,郢都(今湖北江陵)人。他没什么治国才能,全靠一张巧嘴和揣摩上意得宠。当时屈原主张联齐抗秦,触动了旧贵族利益,靳尚就成了反对派的急先锋。他收了秦国张仪的贿赂,在楚怀王面前不断说屈原坏话:“屈原每次颁布法令都夸耀是自己的功劳,根本不把大王您放在眼里!”更可恶的是郑袖(楚怀王宠妃)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也被张仪利用,靳尚就在中间穿针引线,最终让楚怀王疏远了屈原。楚国失去了一位忠臣,一步步走向灭亡。靳尚自己也没落得好下场,后来因争宠被其他大臣排挤,最终在政治斗争中丧命,可谓害人终害己。
黄皓是江夏(今湖北武汉江夏区)人,从小进宫当了太监。这人特别会来事儿,慢慢成了蜀汉后主刘禅的贴身宦官。董允当政时还压着他,董允一死,他就开始无法无天。结党营私,排挤忠良,连大将军姜维都要避其锋芒。最可恶的是他为了专权,居然瞒报军情。当邓艾奇袭阴平时,姜维急报求援,黄皓却搞巫蛊之术,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结果错失最后战机。蜀汉灭亡后,司马昭要治他的罪,黄皓还想贿赂免死,最终被凌迟处死。一个太监能把一个国家搞垮,真是小人误国的典型。
茹法亮是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在南齐混了个小官起步。这人特别擅长钻营,巴结上了齐武帝的宠臣吕文度,从此平步青云。他当过山阴县令,靠着横征暴敛发了大财,据说“家财千金,宅院堪比王府”。最会揣摩皇帝心思,齐武帝想要什么,他就能变出什么,因此深得信任。他与吕文度等人结成小圈子,卖官鬻爵,操纵司法,搞得朝堂乌烟瘴气。当时民间流传:“宁遇山贼,不遇茹吏。”可见其名声之臭。虽然没直接导致亡国,但他的贪腐行为加速了南齐的腐败,最终这个朝代只存在了23年就垮台了。
郝经是蕲州(今湖北黄冈蕲春县)人,北宋末年进士。这人是个典型的政治投机分子。靖康之变后,他先是跟着南宋朝廷,见金兵势大,竟然偷偷投降了金国。最可恨的是,他利用自己对南宋防务的了解,为金兵出谋划策,成了“带路党”。金国建立伪齐政权时,他积极充当傀儡官员,帮着压迫中原百姓。老乡们骂他“郝逆”,文人们写诗讽刺“蕲水秀才失节义”。后来金国被蒙古所灭,他又想转投南宋,结果被拒之门外,最终在漂泊中死去。《宋史》把他列入《叛臣传》,成了湖北籍官员中的反面教材。
周文江是黄陂(今武汉黄陂区)人,明末是个地方武装头子。这人毫无原则,纯粹是个墙头草。先是组织乡勇自保,李自成来了就投降大顺政权,混了个刺史。清军入关后,他又投降清朝。最可耻的是,当南明政权一度反攻时,他见风使舵又叛清归明。如此反复无常,连清朝主子都看不下去了,最终以“反复负恩”的罪名将他处死。他的行为导致湖北多地军民无所适从,加剧了战乱之苦。黄陂老乡都以他为耻,清代修地方志时直接把他归入“武臣”之列。
这位老费是春秋时期楚国权县(今湖北荆门当阳市)人,楚平王时期的宠臣。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当时太子建贤明有德,费无极担心太子即位后自己失势,就开始耍阴谋。先是怂恿楚平王娶本应为太子妃的秦国公主,导致父子生隙;又诬告太子建谋反,逼得太子流亡国外。最可恶的是他陷害大臣伍奢一家,导致伍奢被杀,伍子胥出逃吴国,最终引来吴军破楚的浩劫。楚国差点因此亡国。多亏申包胥哭秦庭搬来救兵,才得以复国。费无极最终被楚昭王处死,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左传》记载了他的种种恶行,成为谗臣的典型代表。
胡广是南郡华容(今湖北监利)人,东汉中期官员。这人堪称官场"不倒翁",历事安、顺、冲、质、桓、灵六帝,总是能稳坐高位。他的为官秘诀就是"中庸之道"——说话模棱两可,处事圆滑世故,从不表明立场。当时宦官与外戚斗争激烈,胡广却能左右逢源,谁都不得罪。大将军梁冀专权时,他依附梁冀;宦官得势时,他又与宦官交好。虽然没做什么大恶,但这种毫无原则的做派,助长了朝政的腐败。时人讥讽他:"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这位老好人最终得以善终,但他的为官之道却成了后世官僚主义的坏榜样。
董秦是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中期将领。这人是个典型的墙头草,一生反复叛变。安史之乱初期,他本是叛军将领,见唐军势大就投降了朝廷。后来史思明再叛,他又投降叛军。等到唐军反攻,他再次归顺。如此反复竟有四五次之多,堪称"专业跳槽户"。最可笑的是,每次投降还都能升官,唐代宗甚至赐他国姓"李",改名李忠臣。但这人实在配不上"忠臣"二字,最后因参与藩镇叛乱被部下所杀。他这种毫无节操的行为,正是唐中期藩镇割据、武将跋扈的缩影。襄阳老乡都以他为耻,史书评价他"勇而无谋,反复无常"。
舒亶祖籍湖北,后迁居明州(今浙江宁波),是北宋神宗时期的御史。这位可是个狠角色,靠着揣摩上意、罗织罪名平步青云。他最出名的是主持"乌台诗案",陷害大文豪苏轼。把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成是"诽谤新政",导致苏轼被贬黄州。他还打击司马光等旧党人士,制造了大量冤狱。当时人说他"深文周纳,陷人于罪",就是专门抠字眼、找罪名害人。虽然变法本身有积极意义,但舒亶这种手段实在太下作。后来神宗去世,哲宗即位,他就被贬官外放,最终在寂寞中死去。他的行为开了恶劣先例,让言官成了党争工具。
吴亮嗣是广济(今湖北武穴市)人,万历年间进士。这位老兄是明末"楚党"的重要成员,专门与东林党作对。当时朝政腐败,党争激烈,吴亮嗣不但不思匡扶,反而推波助澜。他利用言官身份,不断弹劾东林党人,制造政治斗争。最可气的是,他为了打击政敌,甚至支持宦官魏忠贤,成了阉党的帮凶。导致朝中正人君子被排挤,小人得势。明朝最终灭亡,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像吴亮嗣这样的党争高手"功不可没"。他的所作所为,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败。湖北方志记载他的事迹时,都难免要加上"党同伐异"的评语。
郑愔祖籍湖北,后迁沧州,是唐中宗时期的奸臣。这位进士出身的文人,却成了韦后乱政的重要推手。他先是投靠来俊臣,参与酷吏政治;来俊臣倒台后又巴结张易之兄弟;二张被诛后,他居然能迅速转向投靠韦皇后和武三思。郑愔最擅长写谄媚诗文,为韦后歌功颂德,助长其篡位野心。他还积极参与陷害忠良,特别是排挤张柬之等神龙政变功臣。当时人讥讽他"谄事诸武,为之鹰犬"。最终在唐隆政变中,随着韦后集团的覆灭,郑愔也被诛杀。他的多次变节和助纣为虐,成为唐朝中期政治腐败的一个缩影,展现了文人无行的可悲面目。
贾似道祖籍湖北,后迁浙江台州,是南宋末年著名的误国权臣。他凭借姐姐贾贵妃的关系步入仕途,很快爬上高位。贾似道最擅长欺上瞒下,在鄂州之战中明明与蒙古私下议和,却向朝廷谎报大捷,由此获得更大权柄。他掌权后推行"公田法",强征民田,导致民怨沸腾;又排挤抗蒙名将,致使边防空虚。当蒙古大军南下时,贾似道率领的十三万宋军在丁家洲一战即溃,南宋防线彻底崩溃。最可恨的是兵败后他竟独自乘小船逃跑,致使全军覆没。最终被贬途中,被监押官郑虎臣处死于漳州木棉庵。贾似道的专权误国,直接加速了南宋的灭亡,成为历史上权奸误国的典型代表。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