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扉牙是先秦玉器上的一种装饰部件,形状大体为对称分布的齿状凸起。最早记载见 《周礼·考工记·玉人》郑玄注,曰“鉏牙”[1],学界亦称其为“扉棱”“扉齿”“脊齿”“脊牙”等。该装饰最早出现于大汶口文化中期,后被龙山文化所承袭,三代延续,东周后渐消失[2] 。
扉牙是先秦玉器上的一种装饰部件,形状大体为对称分布的齿状凸起。最早记载见 《周礼·考工记·玉人》郑玄注,曰“鉏牙”[1],学界亦称其为“扉棱”“扉齿”“脊齿”“脊牙”等。该装饰最早出现于大汶口文化中期,后被龙山文化所承袭,三代延续,东周后渐消失[2] 。
扉牙早期形态简单,多呈单齿状凸起,见于大汶口文化牙璧(璇玑)外缘,后随着龙山时代频繁的文化交流被应用于多区域文化的多种玉器之上,并演化出了不同的扉牙造型。三代间,扉牙成为玉兵器、玉礼器外缘上的典型装饰;东周时期,扉牙造型逐渐轮廓化。在材质方面,除了玉器外,骨雕、蚌器及象牙器上常饰有扉牙,青铜器扉棱亦借鉴了扉牙装饰的特点。下文将从扉牙的渊源、载体、演变和跨材质影响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扉牙渊源
(一)扉牙的起源
关于扉牙的起源,学界有诸多看法,如大汶口文化说、龙山文化说、夏代说等[3] 。根据现有考古发掘材料分析,笔者认为大汶口文化说较为合理。
结合龙山时代以来成熟的扉牙装饰来看,“扉牙”应满足以下三个要素:呈对称性分布、形似齿牙状、垂直凸出于器表。在大汶口文化的牙璧上可以找到符合此三要素的扉牙雏形,如 1971 年邹县野店墓葬出土牙璧 M31:4,其外缘较等距分布着三组单齿状凸起 [4]。(图一:1) 另外,在平阴周河、胶县三里河墓葬出土的牙璧上也有类似的凸起[5](图一:2、3),这种单齿状凸起可以视为扉牙的原始形态[6] 。
早期牙璧除在山东东部有所发现外,在辽东半岛南部也有出土。对于牙璧,学界普遍认为是近圆形,周边一般有3个同方向旋转机牙,牙与牙间或刻有齿突的特殊器物[7] 。此处的“齿突”即扉牙的雏形。辽东半岛南部的牙璧仅有伸出器缘的旋状机牙,其间并无“齿突”。考虑到大汶口文化中带“齿突”的牙璧数量不止一件,以及大汶口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玉器扉牙间的传承关系,认为扉牙起源于大汶口文化的观点是较有说服力的[8] 。
(二)扉牙的早期发展
大汶口文化中扉牙形态较为原始,仅为一个齿突。传承至山东龙山文化,除单个齿突外,扉牙的造型和所饰器类均出现了新变化:一是出现了新的扉牙造型——“介”字形扉牙[9];二是饰有扉牙的器物种类增多,除牙璧外,在戚、璋上也有表现。这两个特征对龙山时代其他区域文化以及之后三代的扉牙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关于“介”字形扉牙的出现。大汶口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含有“介”字形元素的玉器装饰、刻纹符号,如山东五莲丹土遗址出土玉环[10](图二:1)、山东莒县大朱村遗址出土陶刻符号[11]等。(图二:2) 追其源头,大汶口文化陶刻符号字形元素的出现应是受到了良渚文化“介”字形冠饰的影响[12] 。大汶口文化中期,牙璧虽已产生单凸齿的扉牙雏形,不过尚未与“介”字形元素相结合,但此二者却为“介”字形扉牙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至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龙山文化早期,先民将牙璧的扉牙与“介”字形元素相融合,创造出了两端齿微斜向上翘、中齿凸起的“介”字形扉牙。早期“介”字形扉牙保留了良渚文化“介”字形冠的较多特征,如山东五莲丹土遗址采集牙璧[13](图二:3),扉牙造型与良渚神人纹的“介”字形冠(
)极为相似。山东临朐西朱封遗址采集的牙璧 (残) 之上,其扉牙也明显表现出了“介”字形特征[14]。(图二:4)龙山时代的其他区域文化中,如陶寺、石峁文化,也发现了饰有“介”字形扉牙的牙璧,但在当地并没有其渊源,这些文化中的牙璧及“介”字形扉牙的出现应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另外,“介”字形扉牙对三代间的玉器扉牙造型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饰以扉牙的器型增多、扉牙造型多样化。除牙璧外,山东龙山文化的玉戚[15] 、牙璋上也出现了扉牙装饰(此类凸起最初应起到将器身固定木柲的“阑”的作用,后在保留功能的前提下,不断向装饰化发展形成扉牙)。随着龙山时代文化交流的逐步密切,在后石家河、陶寺、石峁等文化中的玉器上也出现了扉牙。该时期扉牙造型进一步丰富,大体来看可分为四种类型:1.“介”字形扉牙(详见上文),如山东五莲丹土遗址采集玉戚(图四);2.“︼”形扉牙[16],如山东沂南罗圈峪遗址出土的牙璋,两侧饰有“︼”形扉牙[17](图三:1);3.齿状扉牙,一般见于牙璋两侧,如山东临沂大范庄遗址采集牙璋[18](图三:2);4.参差状扉牙,见于后石家河文化玉雕外缘,如肖家屋脊遗址出土透雕片饰[19] 。(图三:3)应该注意到的是,此四种类型的扉牙仅是早期扉牙的基础形式,后世扉牙多以此为基础产生变化。另外,龙山时代不少器物上的扉牙不止一种,多以扉牙组合的形式出现。
综上可知,扉牙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中期,最初以单凸齿的造型出现于牙璧外缘,在龙山时代扩展到玉戚、牙璋等玉器之上,并出现了“介”字形、“︼”形、齿状、参差状等四种扉牙类型。龙山时代多个区域文化的玉器之上均出现了扉牙,这是龙山时代频繁的文化互动的结果。龙山时代的扉牙特征后被二里头文化所吸收,对商周的玉兵器、玉礼器的扉牙造型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扉牙载体
历时性考察扉牙所饰器类(即扉牙载体)的变化,整体可分为龙山时代、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三个阶段。
(一)龙山时代的饰扉牙器
龙山时代,大体指新石器时代末期到二里头文化之前这一时期[20] 。该时期诸多区域文化中均发现了饰有扉牙的玉器,按照玉器类型和用途,可大致分为兵器、礼器及装饰品三大类[21] 。
1. 兵器:玉戚[22]
山东五莲丹土遗址采集的玉戚,其两侧各饰有一排扉牙:中间为“介”字形扉牙,两侧各有一“︼”形扉牙[23]。(图四)
2. 礼器:牙璋、牙璧、玉璜
牙璋在山东龙山文化、后石家河文化、石峁文化[24]及齐家文化中均有发现,其上扉牙按形式及组合可大致分为单齿、单齿+小双齿[25](图五:1)、连齿[26](图五:2)、“介”字形扉牙(及其变体) +多齿四种。其中,“介”字形扉牙的情况较为复杂,出现了多种变形形式,如两端齿不变,将“介”字形扉牙的单一中齿变为多小齿组合[27] 。(图五:3)
牙璧在山东龙山文化、石峁文化和陶寺文化中皆有出土,其上扉牙大致分为三种,即单齿扉牙、连齿扉牙、“介”字形扉牙 (及其变体)。其中单齿和“介”字形扉牙见于山东龙山文化牙璧之上,上文已论述,是扉牙的早期发展形态。连齿和“介”字形扉牙变体见于石峁和陶寺文化出土的牙璧之上[28](图五:5、6),其中陶寺牙璧(图五:6) 上的扉牙是用“︼”形扉牙分别替代“介”字形扉牙的两端齿和一中齿,可视为基于“介”字形扉牙而产生的变体。这些新形式扉牙的产生,应是扉牙传播至黄河中游地区后发生的演化。
饰以扉牙的玉璜在石峁文化、石峡文化和后石家河文化中均有发现,其中石峁文化玉璜的扉牙为“介”字形扉牙的变体 (两个“︼”形扉牙替代中齿)[29] 。(图五:4) 石峡文化、后石家河文化玉璜的扉牙则在齿形上出现新变化,如石峡文化玉璜扉牙的凸齿呈内勾状,后石家河文化玉璜的凸齿则呈长条状[30]。(图五:7、8)
3. 装饰品:动物形玉雕
在后石家河文化的动物形玉雕之上,常见有近似扉牙的凸齿外缘,这是将扉牙这种装饰模式与动物自身的羽毛或羽冠等特征结合表现的结果。如湖南澧县孙家岗墓葬出土的凤形玉雕和龙形玉雕[31](图六:1、2),其外缘上的“扉牙”呈现或凸起或内勾的参差状,造型与湖北肖家屋脊出土透雕片饰的参差状扉牙相近。(图三:3)
综上,龙山时代扉牙作为一种装饰部件由海岱地区传播至黄河中上游、江汉平原,其所饰器类也更为丰富,在玉戚、牙璋、牙璧、玉璜、动物形玉雕上均有出现。另外,该时期以“介”字形扉牙为代表的扉牙形式特征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
(二)夏、商、西周的饰扉牙器
二里头文化饰扉牙的器型有戚、刀、璋三类;至商代,扉牙所饰器型增多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西周扉牙所饰玉器种类开始减少。
1. 兵器:玉戚、玉刀、玉戈
玉戚在二里头文化、商代及西周均有发现,所饰扉牙多为“介”字形扉牙的变体。二里头文化玉戚的扉牙造型与石峁玉璜扉牙相近 (图五:4),如由一对小的“︼”形扉牙替代“介”字形扉牙的中齿[32](图七:1),商和西周的玉戚扉牙多以此为基础。
玉刀见于二里头文化和商代。二里头文化玉刀的扉牙多为“介”字形、双齿形 (图一二:2),分布于玉刀两侧;至商代,玉刀造型有了较大变化,扉牙饰于刀背部,造型常见“凹”字形(
)、内勾形(
),如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玉刀[33]。(图七:2)
商代、西周都发现了饰以扉牙的玉戈。中原地区玉戈的扉牙多分布尾端 (“内”后),如殷墟小屯 M388 出土的商代晚期玉戈 [34] (图七:3),三星堆出土的则多对称分布在援末[35] 。(图七:4)
2. 礼器:牙璋、牙璧、玉璜、玉玦
牙璋见于二里头文化和三星堆、金沙遗址,而商代及西周的北方地区则少见。该时期牙璋的扉牙除承袭龙山时代的造型外,还出现了多种新形式,整体上趋向于复杂化、几何化、龙首化 [36]。如偃师二里头牙璋 75ⅦKM7:5 [37](图八:1),末端用细密的小齿组成“介”字形扉牙的变体,呈现复杂化趋势;而三星堆出土的牙璋K2③:165[38](图八:2),在“介”字形扉牙的基础上,两端齿演变为内卷纹、中齿由三个等距的矩形齿所替代,整体表现出几何化的特征;再如金沙遗址出土的牙璋 2001CQJC:955 [39](图八:3),扉牙一端呈现出龙首状造型。
商代、西周遗存中都曾发现牙璧,其造型承袭自龙山时代,扉牙多呈“介”字形或连排的凸齿 [40](图八:4),很可能是龙山时代的遗玉。
玉璜见于商代和西周。商代玉璜扉牙多分布于外缘,造型除“介”字形扉牙外,多为连续的齿状[41](图八:5);西周玉璜扉牙多见于外缘及两端,有“介”字形扉牙 、“ 鱼 尾 状 + 尖 突 ”(
) 的组合式扉牙[42]。(图八:6)
玉玦见于商代晚期,其上扉牙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介”字形扉牙,另一种表现为卷体动物脊背外的羽或鳞 [43]。(图八:7)
3. 装饰品及杂器:动物形玉佩、玉梳、调色盘、玉刻刀等
装饰类玉器及杂器上的扉牙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饰于人形头冠、动物形佩饰的外缘,这类扉牙与羽冠或动物自身的羽毛等特征相结合,作为冠顶羽毛、鸟类羽翼、鱼类背鳍而存在[44](图九:1、2),造型有“凹”字形 (
) 和内勾状 (
);另一种是饰于牌状类玉佩两侧,呈现出轮廓化特征,商代多为“凹”字形 (
) 和内勾状(
)扉牙[45](图九:3、4),西周则流行“鱼尾状+尖突”(
)的组合式扉牙[46] 。(图九:5)
扉牙在夏、商、西周时期表现出了明显的传承性。“介”字形扉牙贯穿了此时期的戚、璋、璜、璧、玦等器型,并发生了较复杂的演化。其中,牙璋扉牙的演变最为显著,由龙山时代的“介”字形扉牙向复杂化、几何化、龙首化发展,使得二里头、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牙璋扉牙表现出丰富的形态特征。器型方面,商代玉戈、玉玦及玉梳、调色盘、玉刻刀等玉器上均饰有扉牙,至西周,饰扉牙的器类明显减少。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饰扉牙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扉牙器型有以下特点:首先,所饰器类减少,玉戚几乎不见,玉刀、牙璋消失;其次,扉牙向轮廓化花边发展。
1. 兵器:玉戈、玉戚、玉剑柄
春秋时期,玉戈、玉戚上可见扉牙类装饰,其造型承自商周,战国时期扉牙消失不见。玉戈扉牙分布于尾部,为齿状[47](图一〇:1);玉戚为“介”字形扉牙,分布于两侧[48]。(图一〇:2) 玉剑柄出现于春秋时期,扉牙环绕剑柄一周,呈轮廓化的齿状[49] 。(图一〇:3)
2. 礼器:玉环、玉璧、牙璧、玉璜、玉珩、玉玦
春秋时期,玉环、玉璧和牙璧的数量不多,其上扉牙传承自商及西周的牙璧,多呈“介”字形;战国时期仅见玉环,其上扉牙造型进一步简化,呈长条齿状 [50]。(图 一〇 :4)春秋战国的玉璜、玉珩,其上扉牙已简化为长条齿状[51] 。(图一〇:5) 玉玦在春秋战国均有发现。春秋时期玉玦扉牙分两种形式,花冠状和轮廓化,其中花冠状扉牙传承至战国[52](图一〇:6),轮廓化扉牙则与同时期玉璜、玉珩上的轮廓化相似。
3. 装饰品:玉牌饰
玉牌饰则包括方形、长方形玉佩,长条形玉器。这类玉牌饰扉牙均分布于外缘,呈轮廓化齿状分布[53]。(图一〇:7)春秋战国扉牙造型整体呈简化趋势,除少数扉牙形式承袭前代外,余下多以轮廓形式装饰器周。器型方面,新出现了玉剑柄、玉珩和玉环。
综上,自山东龙山文化开始,扉牙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型之上,开始出现跨器型传播。大体而言,龙山时代的扉牙多见于牙璧、牙璋、戚等器,二里头文化玉戚、刀和牙璋饰有扉牙,商代扉牙器型增多,造型复杂,西周有所减少,而至春秋战国,饰以扉牙的器型进一步减少,齿形简单,常见以等距排列的长条状齿作为轮廓化的装饰。
三、扉牙演变
扉牙自大汶口文化牙璧出现以来,历经三代,演变出了多种形式。对于扉牙演化,林巳奈夫、廖泱修等学者已做过较细致的研究[54],本文尝试在此基础上略作补充讨论。扉牙的演化,可分为扉牙自身形式的演变和装饰模式的演变两个方面。
(一)扉牙自身形式演变
基于扉牙自身的形式特征,整体可概括为三种类型:齿状扉牙、“介”字形扉牙、参差状扉牙。
1. 齿状扉牙
齿状扉牙即造型呈齿状凸起的扉牙,按凸起数量可分为单齿、双齿和连齿三种形态。
单齿扉牙形状为一个凸起,最早出现于大汶口文化中期。龙山时代,单齿扉牙较为盛行,在牙璧、牙璋之上多见;三代渐少,春秋战国后消失。由于器型不同,齿牙形状也不尽相同。在牙璧上,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单齿扉牙形状为较尖的凸起 (图一:1),中晚期出现了短宽状的齿牙[55]。(图一一:1)牙璋上的单齿扉牙形态与牙璧的不同,在山东龙山文化和石峁文化中扉牙形态多为近方形凸起[56](图一一:2),后在后石家河文化中新出现阶梯状扉牙[57](图一一:3),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淅川下王岗出土牙璋上也能见到此种阶梯状扉牙。
双齿扉牙即为 2 个相连或相近的齿状凸起,两齿一组,成组饰于器物外缘。此类扉牙存在时间较长,从大汶口—龙山时代至春秋均有发现,战国后鲜见。双齿扉牙所饰器型较广,在璧、刀、戈、璜外缘均有出现。西周之前,双齿扉牙形态在大小、粗细方面略有变化,但基本形态仍呈齿状,如滕州岗上遗址采集的三联璧,其璧外缘顶部饰有一组齿状凸起,形状较为粗大[58](图一二:1),又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刀,其两侧扉牙形态为细小尖锐的齿状凸起[59]。(图一二:2)在商代玉戈尾端,双齿扉牙则变得工整紧凑[60]。(图一二:3) 至西周,双齿扉牙出现新变化,出现了两端外展的鱼尾状 (
) 扉牙[61](图一二:4),该造型扉牙在春秋时期仍有延续,至战国消失。
连齿扉牙是多个造型相同且相连紧密的齿状凸起。此类扉牙出现于龙山时代,三代传承,且饰于多种玉器之上。龙山至二里头时期,连齿扉牙多为宽齿或细尖齿,造型较简单[62](图一三:1),至商代出现了“凹”字形 (
)[63](图一三:2)、内勾状 (
) 扉牙。(图七:2) 西周时期,多数连齿扉牙变为成排的简单凸齿,“凹”字形和内勾状的几乎不见 [64] (图一三:3),至春秋战国进一步简化为轮廓化的长条齿状扉牙[65]。(图一三:4)
2. “介”字形扉牙
“介”字形扉牙自山东龙山文化出现后传至三代,在戚、璋、璧上多见。其造型由“介”字冠形 (“
”或“
”) 演化出多种形态,大体分为无中齿形、密集连齿形、多中齿形和多中齿多端齿形[66]四种。
“介”字冠形基础形式:山东龙山文化早期,牙璧外缘和玉戚两侧出现了“介”字形扉牙[67](图一四:1),此种“
”或“
”形态是“介”字形扉牙最原始的造型,与良渚文化“介”字冠 (
) 形态相似。“无中齿形”:在沂南罗圈峪遗址出土牙璋两侧,另见呈“︼”形的扉牙 (图三:1),对其形态,笔者认为此种造型是保留“介”字形扉牙的端齿,而将中齿去除的无中齿形“介”字形扉牙,在后石家河文化牙璋两侧也能见到“︼”形扉牙,形态与常见的“介”字形扉牙更为接近[68]。(图一四:2)“密集连齿形”: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牙璧外缘的“介”字形扉牙由“
”或“
”形变为紧密排列的三个凸齿(
),此种形态即为密集连齿形“介”字形扉牙,如山西吕梁兴县碧村出土牙璧,其外缘可见呈多组分布的此型扉牙[69]。(图一四:3)“多中齿形”:石峁文化在牙璧和牙璋上出现了多中齿形“介”字形扉牙。此类型以“
”形为基础,将中间台状纹饰分裂为两个或多个凸齿,构成多中齿的扉牙形式(
)[70] 。(图一四:4)“多中齿多端齿形”:多中齿型传至三代,又演化出了多中齿多端齿形“介”字形扉牙。该类扉牙造型与多中齿形相似,但在两侧多出了一组端齿 (
),在三代的玉戚上多见[71]。(图一四:5)
3. 参差状扉牙
此类扉牙造型高矮不平,大小不一,呈“参差状”,在器物周缘密集分布。这类扉牙最早见于后石家河文化,商代偶见。(图六:1、2)
综上,齿状扉牙、“介”字形扉牙和参差状扉牙在龙山时代均已出现。其中,“介”字形扉牙流传时间最久,并演化出无中齿形、密集连齿形、多中齿形和多中齿多端齿形四种形态。齿状扉牙则分为单齿、双齿和连齿三种形式,其中单齿扉牙形态简单,多出现于龙山时代;双齿扉牙在西周前造型相似,西周演化出鱼尾状 (
)扉牙;连齿扉牙所饰器类较多,流传时间久,其造型也较多变。参差状扉牙则多呈内勾及凹凸齿状,在器周密集分布。
(二)装饰模式演变
扉牙最初为玉器上的一种装饰部件,对器物造型起到修饰作用,后随着器物装饰观念的变化,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装饰模式。
1. 融合性装饰模式。将扉牙融入玉器纹饰主题,成为主题造型的一部分。此类装饰模式下的扉牙与一般的装饰性扉牙的区别在于,一般的装饰性扉牙是附加性装饰,但融合性装饰模式中,扉牙在器物造型中承载了部分主题内容,去除后会造成主题造型的部分缺失。此种装饰模式多出现在以动物为主题的玉器之上,扉牙作为动物的鳞片、毛发、羽冠等,融合为动物身体的一部分[72]。(图一五:1)
2. 独立性装饰模式。扉牙单独成饰,并以独立状态参与器物造型。此种装饰模式出现于商及西周的组合式玉器之上。在组合玉器上,扉牙被单独做成玉片饰,嵌合或黏合在器物表面作为补充装饰,如西周宝鸡 国墓地出土柄形饰 BRM1乙∶ 294,其镶嵌部分就饰有独立的扉牙玉片[73]。(图一五:2) 独立性装饰模式下,扉牙片饰的材质并不局限于玉器,骨、蚌器也常见[74]。(图一五:3)
两种装饰模式中,融合性装饰模式在商代装饰类玉器上较为常见,西周后少见。独立性装饰模式出现于商代,在西周柄形器类玉器上常见,春秋后不再出现。
四、扉牙的跨材质影响
商代,骨器、牙器、蚌器上有扉牙类装饰。以殷墟妇好墓为例,该墓出土了大量的骨、牙、蚌器,其中不少器物上出现了扉牙装饰。通过对比扉牙形态,可以看出骨、牙、蚌器上的扉牙与商代玉器上的扉牙造型相似,如妇好墓出土的骨梳(M5∶ 325)和象牙杯(M5∶101)[75](图一六:1、2),其上的内勾状扉牙在商代玉 片饰上常见[76](图一六:3);殷墟侯家庄HPKM1001出土蚌泡[77](图一六:4) 外缘的内勾状 (
) 扉牙则与殷墟后冈遗址出土的玉牌饰上扉牙相似。(图九:4)由此可知,商周时期的骨 、牙、蚌器的扉牙装饰观念应来源于玉器。
商代中期,青铜容器开始出现扉棱。夏鼐先生认为锯齿状扉棱来源于玉器上扉牙的观点是有道理的[78]。如河南灵宝东桥出土的牛首尊[79](图一七:1),器肩部饰有扉棱;又如安阳殷墟小屯M331 出土的青铜尊,器身上饰有内勾状扉棱[80](图一七:2),其造型与玉器上的内勾状扉牙 (图一六:3) 相似。商代晚期至西周,扉棱成为青铜器上的常见装饰,在多种器型上均有出现。扉牙状扉棱的出现,一是基于优化铸造时留下范痕,二是受到当时玉器扉牙的启发,是二者结合的产物。
五、结语
上文从扉牙的渊源、载体、演变和跨材质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首先,扉牙渊源方面。扉牙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的牙璧之上,其形式初始为一个单齿凸起,至山东龙山文化出现了“介”字形 (“
”或“
”) 扉牙,装饰范围也由牙璧扩展至戚、璋之上。
其次,扉牙载体方面。龙山时代,扉牙由牙璧扩展至其他玉器上,按其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兵器、礼器和装饰品三类。二里头文化时期,扉牙在戚、璋、刀上常见;商代,各类玉器均见饰有扉牙的情况;西周时期,扉牙装饰开始衰落;春秋战国时期,扉牙器型进一步减少,造型简单,并常作为器物轮廓外缘的装饰。
再次,扉牙演变方面。第一,扉牙形式的演变,大体包括三类,即齿状扉牙、“介”字形扉牙和参差状扉牙。齿状扉牙可细分为单齿、双齿和连齿三种类型;“介”字形扉牙则演化出了四种样式:无中齿形(︼)、密集连齿形 (
)、多 中 齿 形 (
) 和 多 中 齿 多 端 齿 形(
),从龙山时代至三代体现了明显的传承性;参差状扉牙多在器物周缘密集分布,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第二,扉牙装饰模式的演变,出现了融合性装饰模式和独立性装饰模式两种。前者常见于动物主题玉器之上,扉牙作为动物羽冠、鳞片、毛发等成为动物躯体的一部分;后者即扉牙作为独立装饰部件参与组合造型,多出现于商及西周的组合式玉器之上。
最后,扉牙跨材质影响方面。商代骨器、牙器、蚌器,以及青铜器上的锯齿状扉棱,这些装饰观念和造型均源自同时期的玉器扉牙。
本文由本刊编辑部提供,作者崔诗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韩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4年第6期,阅读原文请查阅当期杂志。
来源:考古研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