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又能打还三度谋逆,居然最后得了善终?明成祖爱子的亲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5 20:53 2

摘要:洪武十九年(1386)十二月,朱高燧生于应天府皇宫,《明太宗实录》卷四十七载:"赵王高燧,上第三子,母仁孝皇后"。

洪武十九年(1386)十二月,朱高燧生于应天府皇宫,《明太宗实录》卷四十七载:"赵王高燧,上第三子,母仁孝皇后"。

此时其父朱棣尚未就藩北平,据《明史·成祖本纪》记载,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棣首次北征漠北时,四岁的高燧已"能辨旗鼓"。

洪武二十八年(1395)三月,九岁的高燧随父正式就藩北平,《国榷·太祖洪武二十八年》记:"燕王携世子高炽、高煦、高燧之国,道中高燧马术尤精"。

在燕王府军事训练体系中,高燧展现出特殊天赋。

《弇山堂别集·宗藩盛事》记载:"赵王十岁挽强弓,十二岁能阵前校射"。

建文元年(1399)六月靖难前夕,十三岁的朱高燧已深度介入军事决策,《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载:"燕王召三子议大计,高燧指舆图曰:'通州粮储,当先取为根本'"。

建文元年七月五日,朱高燧随父起兵。

《明太宗实录》卷九详细记载其首次作战:"燕师攻蓟州,高燧率骁骑三百绕敌后,破其东南寨"。

建文二年(1400)四月白沟河之战,《国榷·惠宗建文二年》载:"南军李景隆部六十万围燕师,高燧领神机营伏于河岸,俟景隆军半渡,发火器焚其舟数百"。

两场胜仗下来,朱高燧也不过才十五六岁而已。说是少年统帅也不为过。

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东昌之战,朱高燧遭遇首次生命危机。

《明史·平安传》记载:"平安突袭燕王中军,高燧以身蔽父,左臂中矢"。朱高燧用身体为父亲朱棣挡箭,也难怪朱棣对他心存偏爱。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南京决战,《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二载:"高燧与高煦分率死士攻城,高燧部先登朝阳门,手刃守卒三人,夺门钥以献"。

能取先登之功,朱高燧打仗是把好手。

永乐元年(1403)二月初九日封王诏书载于《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四:"授第三子高燧为赵王,岁禄万石,王府官属视亲王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明会典》卷五十四记载:"赵王初封即得三护卫,此惟太子旧制"。

这一上来,朱高燧的护卫规格就跟大哥朱高炽这个太子看齐了,朱棣也是迷之操作。

永乐三年(1405)五月成祖首次北巡,《国榷·成祖永乐三年》揭示特殊安排:"命太子监国南京,赵王居守北京,两京政务皆决于赵王"。

平常人都知道朱高炽监国,劳苦功高。殊不知,朱高燧虽然没有监国头衔,北京政务也干的风生水起。

永乐四年(1406)安南战事期间,《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一载:"特命赵王与兵部尚书刘俊共议南征粮运",时年二十岁的藩王首次参与中枢决策。

永乐七年(1409)九月,东宫属官梁潜被劾事件引发连锁反应。

《明史·杨士奇传》载:"上闻赵王与东宫官往来,怒欲诛之,太子叩首流血乃解"。

此事在《明太宗实录》卷九十七中隐晦记载:"上责赵王府官辅导无状,夺其长史周铎俸"。

这又跟平常电视剧演绎不同,他是怎么跟大哥朱高炽走得这么近的?

永乐十四年(1416)三月汉王谋逆案发,《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四详载:"赵王府护卫指挥孟贤等造伪诏,谋进毒于上,事觉诛五十六人"。

值得注意的是《水东日记》卷三保留原始供词:"孟贤招称'欲奉赵王为天子'"。

朱高燧这是已经亲自下场夺嫡了?还是在使什么障眼法。

永乐二十一年(1423)五月常山卫事件,《明史纪事本末·太子监国》载:"中护卫总旗王瑜告变,赵王府典仗柴真等谋毒上于西宫"。

明成祖反应载于《国榷》卷十七:"上召高燧示以反书,燧战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请,乃削二护卫"。

又是太子出来求情。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十五日仁宗即位,《明仁宗实录》卷二记载:"九月戊午,敕赵王仍居北京,岁增禄二万石"。

洪熙元年(1425)正月改革藩政,《国榷·仁宗洪熙元年》载:"令赵王与郑王、襄王同理宗人府事,朝贺班次列百官前"。

四月十二日诏书原件收录于《弇山堂别集·诏令考》:"命赵王高燧与尚书蹇义、夏原吉同议军国重事"。

五月初九日仁宗暴卒前,《明宣宗实录》卷一保留遗诏片段:"国家重务当与赵王共计"。

很明显,仁宗朱高炽当政期间,朱高燧的政治地位是很高的。

结合朱棣生前高燧的一系列反常行为,有理由怀疑他其实一直都是朱高炽的既要拉拢又要防范的对象。

宣德元年(1426)八月汉王叛乱期间,《明宣宗实录》卷二十载:"壬戌,敕赵王曰:'叔父忠贞,必不为逆,宜严守封疆'"。

九月十六日宣宗亲征途中,《国榷》卷二十一记:"帝过赵境而不入,遣使赐黄金五百两"。

叛乱平定后的削藩措施载于《明史·诸王传》:"宣德二年,尽夺赵王府护卫,唯留校尉百人"。

朱瞻基显然没有他父亲朱高炽那么有耐心,或者说是信心。这位打仗治国都有一套的王叔,始终还是一个威胁。

晚年的朱高燧专注于宗教建设,《水东日记》卷七载:"赵王晚年颇修佛事,建正定临济寺舍利塔"。

宣德六年(1431)五月十二日朱高燧病逝,《明宣宗实录》卷七十九载:"赵王高燧薨,享年四十有六"。

宣德六年七月葬礼规格引发争议,《明宣宗实录》卷八十一载:"礼部拟赵王葬礼视楚昭王例,帝特命增明器四十事"。

谥号争议过程见于《礼部志稿》:"初拟'僖',三改乃定'简'"。

正统年间王府遗产纠纷,《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六载:"赵王嫡子朱瞻塙与庶兄争产,朝廷命籍没额外田宅"。

成化年间《宪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七显示:"赵藩因前王功,特许世袭罔替"。

赵王这一系,总体来说结局算不错了。

来源:巴州刺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