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湘西力量之薪火永续 以抗战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1:01 1

摘要:今日重读厚重的湘西抗战史,不论是镌刻在《明史》中的“东南战功第一”,还是“筸军”128师的铁血阻击、龙山620余位勇士的悲壮远征、熊希龄在战火中的救赎、李烛尘危难时刻的风骨,以及千万湘西儿女的无畏牺牲,无不是熊熊的“薪火”——它既是血脉里的忠勇基因,更是新时代

朝阳中的湘川公路矮寨段开路先锋铜像——湘西人已将抗战精神铸成永不弯曲的湘西脊梁。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摄

晨光中的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景色宜人。十八洞村位于湘川公路(今209国道)旁,如今是“精准扶贫首倡地”。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张谨 摄

位于泸溪县洗溪镇能滩村的能滩吊桥,于1938年5月建成通车,曾经是湘川公路上的重要节点,如今是重要的抗战交通工事遗址。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摄

功勋亭位于南华山下,亭内立有凤凰筸军抗日纪念碑。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摄

紫薇花影中的花垣县第三中学图书室。这座保存完好的建筑,亦为抗战时期的国立茶峒师范学校图书室。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摄

李平

从彭翼南率土兵斩倭寇于王江泾,到湘西子弟以血肉筑就抗日长城,湘西这片土地始终以赤诚与英勇诠释着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

今日重读厚重的湘西抗战史,不论是镌刻在《明史》中的“东南战功第一”,还是“筸军”128师的铁血阻击、龙山620余位勇士的悲壮远征、熊希龄在战火中的救赎、李烛尘危难时刻的风骨,以及千万湘西儿女的无畏牺牲,无不是熊熊的“薪火”——它既是血脉里的忠勇基因,更是新时代奋进的星火。

值此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以文字为炬:让历史的火光,照亮乡村振兴的征程;让先烈的誓言,激荡民族复兴的潮声。

湘西的薪火,永续不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历史,在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斗争中,湘西儿女悍不畏死、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独立、民族尊严。展望未来,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既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发扬,也是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荣光:湘西先民抗击倭寇的轨迹

《明史》记载:“……永、保诸宣慰,世席富强,每遇征伐,辄愿荷戈前驱,国家亦赖以挞伐,故永、保兵号为虓雄。嘉、隆以还,征符四出,而湖南土司均备臂指矣。”

东南抗倭彪炳史册。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举进犯东南沿海,时任南京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张经请调湘西土兵和广西狼兵赴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征调永保土兵赴苏松剿贼。正值年关,永顺军民宣慰使彭翼南、其祖父彭明辅和保靖军民宣慰使彭荩臣、其子彭守忠率1万余人千里奔赴抗倭前线,在苏州、松江一带与倭寇5次血战,俘虏、斩杀倭寇5000余人,仅王江泾大捷杀敌1900余人,被《明史》誉为“东南战功第一”。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彭翼南、彭荩臣再次领兵赴平湖抗倭,沈家庄大捷斩杀倭寇头目徐海及其部众1100余人。至此,东南沿海倭寇之乱初步平息。

半岛援朝再立新功。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侵入朝鲜,明朝出兵援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在这场决定东亚三百年格局的战争中,永顺军民宣慰使彭元锦率土兵于1592年随名将李如松奔赴朝鲜,中朝联军浴血奋战,击退丰臣秀吉;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随兵部尚书邢玠再度入朝作战,在1598年的露梁海战中,全歼日本战船,歼敌万余人,被《明史》誉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此战之后,日本龟缩于岛中不敢扩张达300年,有力维护了东亚地区和平稳定。

溪州铜柱刻有一句铭文:一心归顺王化,永事明庭。湘西先民许国尽忠、以武显忠,屡次抗击倭寇,践行诺言,为湘西家国情怀赋予了深刻的历史内涵。

众志成城:湘西儿女奋勇抗战的事迹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湘西儿女再次站在历史的潮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夺取抗战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宣传抗战——点燃了湘西各界的抗日热情。“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湘西儿女热烈响应号召,于8月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1938年10月,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成立,通过文艺宣传、舆论动员等形式传播党的全面抗战主张,吸纳了向生圭、彭司续、彭司琰、王尚荣、杨宗珍等一批有志青年加入党组织,并在各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从排演抗战剧目、开设“战时书店”“垦荒书店”、举办读书会、创办抗战刊物,到成立抗敌后援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垦荒队,同仇敌忾、抗日救亡迅速成为湘西各界的共识。

在宣传抗战的过程中,湘西先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熊希龄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多次致电、致信南京国民政府,呼吁团结抗日;沈从文在1938年冬,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莫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报国机会》,号召军人奋起抗战;1939年6月,龙云飞等人从抗日大局出发,接受国民政府改编为新6军暂5师和暂6师,数千湘西子弟奔赴抗日前线。

投身抗战——彰显了保家卫国的使命担当。在陕甘宁边区,从湘西出发的红二方面军于1937年8月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雁门关首战告捷,打响八路军在晋西北抗日第一枪;1938年至1945年,先后多次粉碎日军围攻,开辟绥远敌后游击根据地、湘粤边根据地,参加对日反攻作战,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湘西本土,1937年至1944年,龙山县620余人组成龙山兵营奔赴抗日前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粤北大捷、昆仑关战役、宜昌保卫战、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全营将士除1人负伤离队外全部战死沙场。1937年11月,由湘西各族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陆军128师,在凤凰籍师长顾家齐、副师长戴季韬率领下,在嘉善阻击日军7昼夜,以伤亡近半(据凤凰县档案馆数据为2560余人)的代价阻击日军。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以湘西子弟为主的暂5师和暂6师,全程参加3次长沙会战,在第一次会战中正面击溃日军取得“湘北大捷”;随后,在赣东、鄂西、常德、衡阳、雪峰山等战役中屡建奇功,付出重大牺牲。

除了浴血杀敌,湘西先贤也以不同的方式投身抗战。淞沪会战期间,熊希龄组织成立临时伤兵医院、收容资遣湖南难民委员会,医治受伤抗日将士6000余人,收容和救出难民22万人。1937年7月,日本占领天津,时任久大精盐厂、永利制碱厂厂长的李烛尘严词拒绝日军合作生产军用产品的要求,连夜组织员工拆卸设备西迁重庆,并将海水煮盐改为探井采卤煮盐,有力保障了抗战军需民用食盐;值得一提的是,抗战胜利后,李烛尘回到天津,坚决要求日本人退还被拆迁到日本的设备,历时三年终于全部运回,这是中国唯一一次完整地从日本把被抢劫的工业设备物归原主。

保障抗战——构筑了安全稳固的后方支撑。湘西得天独厚的天险地形、全民抗战的彪悍民风,加上其作为迁转西南的重要通道,为全国全民抗战提供了强大的后方支撑,成为日军无法逾越的钢铁屏障。随着沦陷区的不断扩大,湘西成为大量机关、企业、学校、团体和个人的内迁安置地和避难所。1938年9月,湖南省行政干部学校、高级农业学校、常德中学等率先迁入泸溪,10月,安徽颍河、芜湖、合肥等沦陷区学生4000多人迁至乾城(吉首)、永绥(花垣)、保靖等地建立国立安徽中学(后称国立八中),此后江苏省失学失业青年工读服务团、湖南大学、民国大学等近50所高校相继内迁湘西,为抗战胜利和民族复兴保存了重要火种。

湘西作为东南地区内迁西南的必经之地和东部、中部迁转西南的重要通道,从陆路到水路、从地面到天上,湘西民众建设和保障了一条条战时“生命线”。1936年至1937年,3万多湘西民工立下生死状建设湘川公路湘西段,历时一年全线通车,付出了伤亡6000余人的惨重代价;1938年武汉失守后,从湘川公路工地上撤下不久的湘西民众又投入到疏滩治河、增船扩运之中,有力保障沅水、酉水航运畅通,为输送战略物资和战时人员提供黄金水道。此外,湘西数千民众还先后参与了泸溪浦市皂角坪、怀化芷江与溆浦、湖北来凤等地机场建设,累计伤亡2600余人,为强化空中力量打击日军作出了重大贡献。

纵观抗战历史,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都有湘西儿女的身影,正是他们的舍生忘死和英勇无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使从古至今的湘西家国情怀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传承精神:全力助推现代化湘西建设

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既是自身履职的应有之义,也是凝聚民族复兴伟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州政协系统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全力助推现代化湘西建设应有作为、大有可为。

抗战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时至今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爱国主义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进一步发挥政协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持续挖掘湘西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文史讲堂为平台深入宣传、凝聚共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持续擦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履职品牌,巩固拓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机关、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持续开展委员读书活动、书香政协建设,加强“两支队伍”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广泛汇聚团结奋斗正能量。

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和独特价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民生,紧扣产业发展提质、招商引资增效、作风建设深化“三项工作”,认真落实州委安排部署,结合政协协商职能和履职平台,积极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产业链、旅游类工艺及轻工产品产业链、预制菜及特色食品产业链建设,抓好产业链精准招商、以商招商,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巩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持续完善和落实“三个方面保障机制”,将作风建设深度融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之中,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再次回望湘西儿女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历史记忆,重温伟大抗战精神,是对峥嵘岁月的纪念,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时刻警醒我们铭记历史、居安思危、团结奋进,也必将激励我们不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来源:湘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