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专家一线工作纪实:助力春耕备耕、推进科研创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5 18:39 1

摘要:今春以来,农学院师生党员、专家教授一方面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助力春耕备耕,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持续奋战在位于海南省的南繁基地,利用当地冬季独有的特殊气候条件对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加代,同步进行抗病性、光

今春以来,农学院师生党员、专家教授一方面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助力春耕备耕,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持续奋战在位于海南省的南繁基地,利用当地冬季独有的特殊气候条件对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加代,同步进行抗病性、光温性、适应性等筛选,努力加快玉米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科技助农促春耕,科普培训惠民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抓好春耕备耕,对于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眼下,全国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生产陆续展开。各地抢抓农时,加紧春季农业生产,我校农学院多名科技特派员及师生团队,积极发挥科技助农力量,力争为粮食丰收做出应有贡献。

2月以来,小麦团队积极响应小麦单产提升和绿色增粮号召,聚焦先进农业技术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先,以“绿色引领,科技兴农”为核心理念,为农业经营主体、广大农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在青岛、潍坊、临沂等地,小麦专家石岩带领团队开展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服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20余项;在青岛、烟台、临沂等地,小麦专家赵长星、穆平等带领师生分组开展小麦苗情考察,为夏粮丰收保驾护航。

针对今年暖冬对小麦造成的影响,小麦专家刘义国及时向地方农业管理部门和种植户提出“要控制小麦无效分蘖、促进根系下扎和主茎两极分化、将肥水管理推迟至拔节后期、增加穗数”等多项有针对性的建议。

开学之后,虽然外出相对不便,专家们仍在上课之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面向小麦种植大户和农户开展“绿色增粮技术及春季田间小麦苗情管理”“冬小麦春季水肥管理”等技术指导培训10余次,培训种粮大户、技术人员1000余人,为区域小麦单产提升和粮食安全提供及时的技术保障。

南繁一线践初心,攻坚克难育良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专家教授的“实验田”变成农民的“丰产田”,这是农学院一直以来的传统。小麦团队在北方忙碌的同时,玉米团队早已经开始了在我国海南南繁基地的工作。

作为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农学院第二(教工)党支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多名党员专家寒假前后始终奋战在科技创新一线。

今年对学院资深南繁育种人赵延明教授来说,是他在位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育种基地度过的第30个春节。从1月1日到达基地后,从整地、播种到套袋、授粉,赵延明教授每天都在田间工作。白天观察、记录、分析每株玉米生长状况,从中挑选出抗病、抗虫、抗倒伏、抗旱、耐高温等符合现代育种目标的植株,同时对这些植株进行套袋授粉,及时将它们繁殖保存下来。晚上收工后,赵延明教授加紧处理白天收集的数据、制定第二天计划,每天都忙到半夜才休息。除了从事紧张忙碌的科研工作,赵延明教授还见缝插针为农户解疑答惑、提供技术指导。

另一支科研团队里的陈景堂教授和团队成员,也每天顶着烈日查看玉米生长情况,并给玉米进行授粉。截至目前,陈教授团队也已在这片“热”土上持续工作了将近一个月。他们克服高温高湿困难,潜心研究,只为培育出更加优质高产的玉米品种。近年来,农学院玉米育种团队主持或参与近10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从齐鲁大地到天涯海角,在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专家用脚步丈量土地,以汗水浇灌希望。田间地头的每一次帮扶,都展现着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精神,南繁基地的每一株玉米,都见证着高校科研人员“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铮铮誓言。

来源:青岛赶集小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