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题辽沈战役纪念馆,为什么有必要澄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0:50 1

摘要:前些天写了一篇关于莫言题辽沈战役纪念馆独家解密:莫言为辽沈战役纪念馆留下的冷冽题词的文章,引发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一些对历史一无所知的留言,让人越发感到,有必要澄清事实。文学作家多个角度看待战争是好事。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理解到位,但是纪念馆是有文化的地方,

转自有素质的大学生

前些天写了一篇关于莫言题辽沈战役纪念馆独家解密:莫言为辽沈战役纪念馆留下的冷冽题词的文章,引发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一些对历史一无所知的留言,让人越发感到,有必要澄清事实。文学作家多个角度看待战争是好事。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理解到位,但是纪念馆是有文化的地方,必须要理解到位,否则如何扫盲?为什么有些留言并没有精选,因为他们的留言素质不配精选。咱们有事说事有理讲理,有的甚至连文章内容都没看上来就开始一通谩骂,能解决问题吗,并不能!!只会骂人的人和网络文盲喷子没什么区别!!这里截图就不放了,没什么意义!

这些年,只要莫言的名字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总会掀起一阵波澜。有人觉得他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代表,是能拿出手的“文化符号”;也有人觉得他“有问题”,说他的作品丑化了中国,说他的诺贝尔奖带着讨好西方的意味。

(图片来自百度)

他为辽沈战役纪念馆题字,本来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文化活动,却偏偏在网上炸开了锅。照片一传出来,质疑声四起,有人冷嘲热讽:“怎么是他?”、“他配吗?”

题字,按理说就是留一句纪念的话。但偏偏遇上莫言,就成了争议的靶子。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必要再三澄清?我想,从莫言的写作、从公众的心理、再到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或许能看得更明白。

一、莫言和战争,并不是陌生人

很多人只记得《红高粱》里的酒香和九儿的风情,却忽略了那部作品真正的背景:战火。高粱地里,那不是浪漫,而是血淋淋的牺牲。

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曾是战争频繁的地方。他出生在1955年,虽然没直接经历枪炮,但从小听长辈讲的故事,充满饥荒、流离、死别。他文学作品气息,就是从这些口口相传的苦难里生出来的。

当莫言给辽沈战役纪念馆题字,这不是“蹭热点”,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是顺理成章。他写了一辈子的战争与苦难,他知道和平意味着什么。

二、为什么总有人不买账?

事情的敏感,不在题字本身,而在“是谁写的”。

如果换一个没有争议的老艺术家来写,恐怕没人多想。但换成莫言,就不同了。

他过去的“旧账”太多:有人说他小说里的阴暗场景太多,是在丑化中国;有人说他获诺奖是靠迎合西方的口味;还有人连他书都没有看过,上来就直接把他当成“问题人物”。

这种一来直接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人的人。无论他做什么,客观事事实都不去了解,就直接问一句:“他配吗?”题字本该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然而被硬拉扯成立场之争。

文学从来不是政治口号,它关心的都是人和人心。如果我们连一个作家的题字都无法平静看待,那就说明我们在公共讨论里,太容易被情绪牵着走。

(图片来自百度)

三、题字的内容,其实很简单

有人在网上争论半天,却没认真理解其含义。

题字没有刻意煽情,没有任何站队色彩。它只是提醒我们,辽沈战役里那么多人牺牲,为的就是让今天的生活安稳。

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用生命换来的。

纪念馆展出的枪械、史料,能让人了解战争的外形;

文学家的文字,只是提醒我们战争背后的痛感。

纪念从来不只是冰冷的数字,也不只是充满激情的口号。它需要有史料的厚重感,也需要有文字的温度。数字和故事结合起来,纪念才算是完整。

四、为什么非得“澄清”?

在网络迅速传播的时代,如果不及时澄清,误解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有人光看见“莫言题字”几个字,就立刻无脑的代入成见:“哦,他一定是在作秀”、“他不配为英雄写字”。这些声音一旦扩散,真相就会被遮蔽。

澄清,不是为了替莫言“洗白”。他是作家,不是圣人,自然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澄清的意义在于,让讨论回到事实,而不是被情绪带跑偏。

(图片来自百度)

五、文学和历史,本来就是互相成全

有人喜欢把历史和文学对立起来,好像一个是真实,一个是虚构;一个是硬邦邦的事实,一个是飘忽不定的情感。可是真正去思考,会发现两者其实并不冲突。

历史能告诉我们辽沈战役打了多久,伤亡了多少人,最后谁赢了。这些数字当然重要,但数字是冰冷的,它们无法让人真正体会当时的血与泪。

文学能补上这一块。它让人看见一个母亲抱着死去孩子的痛哭,一个士兵倒下时呼唤母亲的声音,一个家庭在战火中被撕裂的绝望。

辽沈战役纪念馆需要枪炮、需要史料,但同样需要文学。否则,它只展示了战争的外壳,却少了战争在人心里的印记。

莫言的题字,就是在提醒我们:纪念不仅是数字和展览,更是记住那些在历史里挣扎过、付出过的人。

六、写在最后

一件原本安静的小事,最后因为网络舆论,成了争论的焦点。这说明我们太容易被立场牵动,而忘了事情的本来意义。

澄清,不是因为莫言高不可攀,而是因为真相不该被噪音掩盖。

他的一生写作都绕不开战争和苦难。他的文字里有血,有泪,有人性的挣扎。正因如此,他的题字才有分量。

文学和历史相遇,不是矛盾,而是相互成全。纪念馆展品展示战争的外形,文学家的文字提醒我们战争的代价。只有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我们才会真正懂得:和平来之不易。

来源:玉宇清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