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杨:书圣之师卫夫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08:57 1

摘要: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山峦叠嶂,所有的故事都可以在源头处找到答案。历代学书法者都奉王羲之为书圣,王羲之为什么能成为书圣?可以说,没有卫夫人就没有王羲之,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也是二王书法的源头。

#罗杨书法#

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山峦叠嶂,所有的故事都可以在源头处找到答案。历代学书法者都奉王羲之为书圣,王羲之为什么能成为书圣?可以说,没有卫夫人就没有王羲之,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也是二王书法的源头。

卫夫人向王羲之传授的书法理念和方法,以及她在《笔阵图》中所强调的,从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的思想,成为王羲之创造“二王体”的核心要素。卫夫人“婉然芳树,穆若清风”的书风,为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借鉴。

正如每一片落叶都记得风的轨迹,每一个答案都藏在问题的起点。为寻找到王羲之书法的基因脉络,日前笔者来到王羲之的归隐地,今天绍兴的嵊州,找到卫夫人的陵墓拜谒,探究卫夫人与王羲之师徒二人书法传承的诸多奇闻轶事。

在那个自由精神牧游的魏晋时代,嵊州烟雨渺渺,剡溪诗意浓浓,一支羊毫饱蘸岁月,在宣纸上勾勒出中国书法史上最动人的师徒画卷。卫铄,字茂漪,世人尊称为卫夫人,她出身河东卫氏,这个簪缨世家不仅孕育出无数朝堂栋梁,更流淌着对艺术近乎痴狂的血脉。祖父卫觊以隶书名震三国,父亲卫展官至江州刺史,叔父卫恒更是著有《四体书势》,在这样翰墨飘香的环境中,卫夫人自幼便将书法视作生命的韵律。

卫夫人的书法造诣,恰似江南春水,看似柔美却暗藏千钧之力。她将钟繇的古朴雄浑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独创“簪花小楷”。提笔时,如春风拂柳,笔画轻盈婉转;收锋处,似寒梅凝霜,笔力遒劲端庄。其传世之作《笔阵图》,不仅是书法技法的宝典,更将书法艺术升华为对天地万象的感悟:“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寥寥数语,道尽书法真谛,引得后世书家顶礼膜拜。

彼时年仅七岁的王羲之,已是会稽郡闻名的“墨童”,稚嫩的字迹中已显露出超越年龄的灵性。王旷看着儿子日益精进的书法,深知本地已无可授业之人,听闻卫夫人之名后,毅然带着王羲之踏上拜师之路。那日,会稽的晨雾尚未散尽,卫夫人正在庭院习字,忽见庭院外有个孩童踮着脚,目不转睛地盯着她悬腕运笔的姿态。王旷说明来意,卫夫人见王羲之眉眼间藏着一团灵气,尤其是那双眼睛,亮得仿佛盛着星河,当下欣然应允。

在卫夫人的悉心教导下,王羲之如同被春雨滋润的幼苗,日日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卫夫人教导极有章法,她常带着王羲之漫步山间,指着连绵的山脉讲解“竖”的挺拔,看着滴落的雨滴示范“点”的灵动。有一回,王羲之在练习“永”字时总是不得要领,卫夫人并未直接纠正,而是带着他去看暴雨中的竹林。狂风呼啸中,竹子虽弯而不折,风雨过后又挺拔如初。王羲之豁然开朗,再提笔时,“永”字便有了筋骨与气韵。寒来暑往,王羲之在卫夫人的言传身教下,不仅掌握了精湛的技法,更领悟到书法与自然、与生命的深刻联系。

卫夫人的传奇,不仅在于培育出“书圣”王羲之,更在于她打破了女性难以在书法领域扬名的桎梏。在男权主导的时代,她以一支笔撑起书法界的半边天,其《笔阵图》中“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的论断,至今仍为书法鉴赏的圭臬。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书法艺术,晚年隐居山林,仍笔耕不辍,所书碑帖引得无数人跋山涉水前来观摹。

多年后,当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写下《兰亭集序》,那飘逸洒脱、浑然天成的字体震惊世人,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在这千古绝唱的背后,始终有卫夫人的身影。她播撒的书法种子,在王羲之的笔下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师徒二人的故事,也化作翰墨长河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书法千年的征程。

卫夫人墓位于嵊州市独秀山。根据嵊州的县志记载,系于永和五年(公元394年)其去世时葬于此地。现在看到的墓园为

嵊州市政府为纪念卫夫人于2018年建设,纪念园有大殿、亭台、墨池、碑林以及王羲之读书的茅草房等仿古建筑群。

如今,卫夫人与王羲之的师徒故事,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文化图腾,象征着艺术传承中“师者匠心”与“天才淬炼”的完美结合。

来源:澹澹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