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志刚与娄烨长达二十年的合作史,正是这道命题最直观的注解。一个押上全部身家,一个守着声望与口碑,关键节点上谁也不肯后退,于是冲撞不可避免,如同火星撞地球。
赵志刚与娄烨长达二十年的合作史,正是这道命题最直观的注解。一个押上全部身家,一个守着声望与口碑,关键节点上谁也不肯后退,于是冲撞不可避免,如同火星撞地球。
从头到尾,这并非一场争吵,更像是一场迟早会到来的清算。钱、版权、控制权交缠成索,松手的人就可能被勒出血痕。极端到 “遗书” 这样的字眼,便在这场胶着中出现。
故事要追溯到更早。赵志刚起点是演员,凭《神探狄仁杰》中的 “狄春” 曾被记住。后来他退居幕后,做制片、做编剧、筹公司、拉资金,默默承担苦活。2005 年,他拉上朋友创办影视公司,把零散资源逐步盘活。近年来参与《藏海传》,挂名执行制片人,负责盯进度、盯账目、盯风险。
而另一头的娄烨,则是国内 “第六代导演” 里辨识度极高的名字,作品风格鲜明。两人路径不同,却在行业中逐渐对齐:一个专注创作,一个死守资金,二十年交情由此奠定。按理讲,这种关系最怕撕破脸,因为一旦翻脸,过往与账本都会暴露在阳光下。
2022 年,他们合作的电影《三个字》宣布杀青,阵容豪华:王传君、易烊千玺、章宇,光是卡司就能看出资金盘的体量。常理推测,应该迅速进入宣发,找档期回笼现金,再看长尾收益。可实际却像卡在阀门,三年无上映消息,等来的却是爆炸舆情。
2025 年 7 月,投资方 “福莱魔石” 公开报警,指控职务侵占。进一步翻查股权,赵志刚本人投入颇多,不是局外人,而是真金白银的承担者。你能想象他的心理落差吗?前期谈判、拍摄、杀青,一路走到终点,却发现剧情正在朝失控偏离。人在绝境,往往只剩两种选择:要么沉默求和,要么掀桌子。这次他选了后者。
娄烨则迅速回应,坚称 “不存在”,并强调有人企图抢夺影片,同时放话要起诉造谣。紧接着,自称会计的知情人曝出细节,提及报销口径与账目归类。此时外界依旧难下定论:各方说法相互抵牾,唯一确定的是项目停摆,资金链压力渗透到个人生活。
时间来到 8 月 24 日,娄烨再发声明,指控对方非法解约,并强调已诉诸法律,同时试图挽救影片。次日深夜,赵志刚社交媒体再度发声,情绪前所未有决绝:房车抵押、债务缠身、家庭破碎,甚至遗书已写。他要求公开直播对峙,把真相摊在阳光下。
很多人会疑问:他不怕被反告吗?常理上,没有退路的人才会烧掉所有桥梁。他的选择,正说明已无可退,唯有以极端表达加码舆论,逼迫流程重启,争取一点生机。
回到他们的关系。二十年老友听起来分量很重,但在合伙关系中,情义只能是润滑剂,不是支撑梁。项目一旦进入纠纷,双方身份迅速切换为权利义务主体。能调动的,不再是酒桌上的情分,而是合同条款、账目凭证、邮件记录、会议纪要。谁能提供更完整的体系,谁就掌握主动。
所以,一方强调法律,一方强调公开。路径不同,本质都是为了争夺议价权。背后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层面:现金流焦虑。现金流之于个人,就像呼吸节奏。赵志刚自述负债累累、家庭破裂,这意味着资金问题早已不止是账面,而是生存本身。他为何不走内部沟通?或许在他看来,内部沟通已无效,他必须借助公众注意力,制造变量。
假如《三个字》能顺利上映,能否缓和矛盾?理论上票房回收可解困境,但现实并不简单:上线之前要过合规、发行与宣发预算;上线之后,还有分账、税费与对赌条款。每一道,都是刀口。
因此,一边押舆论与声誉成本,一边押法律与时间可控性。没有高下,只有谁能承担代价。
最后,留给作品一点体面吧。行业每隔几年就会有类似冲突,而真正能走出来的团队,靠的不是更大声的争吵,而是补齐流程、划清边界、将一切明确写入合同。剩下的,交给律师、底牌,还有那部尚未与观众见面的电影。
来源:代军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