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以为大学是自由快乐的地方—— 能随时和朋友一起看电影、逛街,学有趣的东西。可真正上了大学才发现,我连一个知心朋友都交不到。
小M的成长故事
初入大学时,我一点也不开心。
我以为大学是自由快乐的地方—— 能随时和朋友一起看电影、逛街,学有趣的东西。可真正上了大学才发现,我连一个知心朋友都交不到。
妈妈寄来的新衣服,我在宿舍试穿时总是静悄悄的,因为没人在意。抢课时,舍友们早已商量好选同一门课,只有我被排除在外。
更让我焦虑的是学习。没有老师盯着,我经常一整天刷手机,不知道要学什么。别人参加竞赛、进实验室,我却连作业都要拖到最后一刻。
生活上也总是手忙脚乱。洗衣服总忘了分类,白衬衫被染成粉色;饭卡丢了三天才想起来补办;月底总是没钱,但根本记不清钱花在哪里……
但在视频里,我仍笑着对妈妈说:“大学生活很快乐。”因为不想让她担心。
后来我才明白,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隔壁床的静静有天红着眼睛告诉我,她试图讨好所有人,却仍被做小组作业的队友“抛弃”。而班上那个看似面面俱到的男生阿凯,有天课间时突然问我:“你觉得大学到底该怎么过啊?”原来他也在迷茫。
我渐渐明白,与其强求合群,不如先安顿好自己。我开始把闹钟调早半小时,在清晨写下当天的计划。课业跟不上,就硬着头皮去办公室—— 没想到,那位表情一贯严肃的教授,竟耐心画了张知识脉络图给我。
宿舍关系依然不冷不热,但我在话剧社认识了夏夏。没课时我们一起在校外闲逛,她教我用手机软件记账,我帮她改剧本里的台词。我们性格完全不同,但相处中不用小心翼翼。
白衬衫染色的糗事还会偶尔发生,不过宿管阿姨教了我分色秘诀;饭卡补办三次后,我终于学会了好好保管;至于学习,我给自己定了规矩:每天必须去图书馆坐一坐,哪怕只是发呆—— 结果往往发着发着呆就翻开了书。
现在,我终于能诚实地和妈妈说出那些不完美,“今天上课没听懂,但下课问了老师”“和室友还是不太熟,不过明天要和社团朋友去看电影”。妈妈反而更放心了。
今天到操场上跑步,夕阳把我独处的影子拉得很长。我突然想起开学时躲在厕所哭的自己,原来时间真的会推着人往前走。那些曾经让我窒息的孤独,不知何时已变成了自由的呼吸。
现在试穿新衣服时,我会对着镜子转个圈—— 先做自己的观众。大学生活从不会主动给你答案,它只是安静地等着,等你自己长出面对生活的勇气。
自由的代价也不是孤独,而是对自己全权负责的勇气。
大学生活的三大核心挑战
小M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一个大学新生从迷茫、孤独到逐渐找到自我平衡的成长历程。她的故事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
◎ 人际关系的重构困境
从高中固定的人际圈到大学需要主动建立新关系,很多人带着对“热闹集体生活”的憧憬,却在现实中频频碰壁。
静静的哭泣则揭示了更深层的困境:当讨好型社交失效时,缺乏其他社交技能的学生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
◎ 学业自主的适应性挑战
高中被严格安排的学习节奏突然转为完全自主,小M“整天刷手机却不知道学什么”的状态成为普遍现象。
进入大学后,评价体系也发生了转变—— 成绩不再是唯一标准,科研、竞赛等多元路径让习惯应试的学生无所适从。
小组合作时,边缘人常被“随机分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隐性排斥,亦暴露出部分学生社交能力与学业能力的双重短板,导致在团队协作中反复体验挫败。
◎ 独立生活的实践难题
小到洗衣吃饭,大到理财规划,过去皆由父母包办,现在都需要独自打理。
此外,大学生普遍存在对家庭纽带既依赖又挣脱的矛盾心理。他们常希望通过独立解决问题来确认“我已成年”,他们通常也意识到父母已为自己付出很多,不愿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因此,“报喜不报忧”就成了他们与家人沟通的常态,而内心的迷茫与孤独,也就失去了倾诉的出口。
困境不会自动消失,但你可以学着与它们共处
● 建立与舍友相处的边界
你不需要和室友成为挚友,但可以试着把宿舍变成能安心休息的港湾。
不妨在入学第一周就开诚布公地讨论:几点必须熄灯?早起的人需注意什么?值日怎么排?建立清晰的边界比空谈“和睦相处”更有用。
● 社交不是收集朋友,而是寻找共鸣
强迫自己融入不合适的圈子,就像硬要把不同颜色的衣服混洗,而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刻意讨好。
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一条社交基准线,比如每周参加一次兴趣社团活动,每月尝试认识一个新朋友。要相信,世界上一定存在懂你的人,只是他们此时正在别处,期待着与你相遇。
● 将“学习失控”转化为“可见进步”
当知识漏洞太多时,最关键的不是立即补上所有缺口,而是先稳住脚步。学业失控时,你可以试试小M的方法:无论多不想学习,每天都必须带着书本在图书馆坐一会。迈进图书馆这个动作,本身就是重新夺回学习主控权的开始。
同时,你要让自己的进步变得肉眼可见。比如,用荧光笔标记出“已复习”的书本章节;在笔记本上记录请教过老师的每个问题,并在解决后贴上便利贴索引。
● 建立系统化的生活习惯
大学生独立生活之初的笨拙在所难免,通过建立系统化的生活习惯,可以逐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丢三落四往往是因为物品没有固定存放位置。你可以给高频使用的物品(如钥匙、校园卡)设置固定存放点,并养成“用完即归位”的习惯。
生活费管理的关键是“清晰记录”与“合理分配”。用记账软件记录每一笔开支,每月查看消费占比图,标注出不必要的支出。生活费按比例划分,60%用于必要开支(吃饭、学习用品等),30%作为弹性资金(娱乐、社交等),剩下10%存作应急储备。
生活技能不足时,可先向宿管阿姨请教,然后利用碎片时间攻克这些技能。刚开始可能需要2~3个月适应,3个月后回头看,你会发现自己进步很大。
● 保留一个“不完美窗口”
小M最初对妈妈隐瞒困境,后来转变了沟通方式,学会向妈妈具体描述自己遇到的困难,同时也会说明自己正采取的应对措施。这种既保持诚实又展现行动力的沟通方式,反而让家人感到安心。
建立自己的情绪疏导系统也很重要。你可以给自己设定几个固定的情绪出口:比如每周和中学好友视频一次,互相吐槽,释放压力;通过写日记等具象化的方式梳理情绪;参加校园树洞的匿名分享,在保护隐私的同时获得同龄人的理解和支持。这些方法都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独立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来源:心理与健康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