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是中国革命解放事业的重要舞台,也是名人故居旧居的集中地。上世纪初,风云际会,全国各地的仁人志士、知识分子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孙中山、宋庆龄、鲁迅、周恩来、陈云、郭沫若、蔡元培、巴金、邹韬奋、沈尹默、张爱玲、丁玲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
上海是中国革命解放事业的重要舞台,也是名人故居旧居的集中地。上世纪初,风云际会,全国各地的仁人志士、知识分子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孙中山、宋庆龄、鲁迅、周恩来、陈云、郭沫若、蔡元培、巴金、邹韬奋、沈尹默、张爱玲、丁玲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1、上海外滩记录百年历史
上海的名人故居涵盖了政界、文化界等多个领域的历史人物故居,其中有孙中山故居(香山路7号)、宋庆龄故居(淮海中路1843号)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鲁迅故居(山阴路132弄9号)、巴金故居、陈云故居、蔡元培故居等,还有邹韬奋故居、沈尹默故居、张爱玲故居、丁玲故居以及周恩来避难寓所等文化名人故居。
图2、上海一幢幢老楼装载着一个个名人故事
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故居
1、孙中山故居
我们曾前往黄浦区香山路7号的孙中山故居瞻仰。这是一座欧洲乡村式洋房,是孙中山与宋庆龄在1918 - 1924年的居所,这里展出了当年他们的生活起居物品,见证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图3、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由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组成。故居由旅居加拿大华侨集资购置赠予孙中山,1918年6月至1925年3月为孙中山与宋庆龄共同住所,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馆舍三层设有八个展区,现存七百余平方米展览空间,陈设保留历史原貌并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布局复原。
图4、黄浦区香山路9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1961年,孙中山故居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成人票价为20元。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设有《孙中山生平展》《孙中山宋庆龄婚姻展》等常设展览,展出文物、手迹、资料三百余件。这里也是孙中山完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的著作地,他曾在此会见李大钊、共产国际代表等人士。
图5、在孙中午山文物馆内瞻仰
2、宋庆龄故居
徐汇区淮海中路1843号,与武康大楼隔路相望的,便是宋庆龄故居。这是一栋法式花园别墅,有一大块草坪,是宋庆龄1949 - 1963年的主要居所,陈列保留了原貌。
图6、宋庆龄故居大门
上海宋庆龄故居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是一座占地面积4333平方米的花园别墅,故居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主楼为两层砖木结构的西式洋房,整体仿船形,绿色木窗上装饰着帆船和铁锚图案,屋顶烟囱亦仿轮船烟囱。1949年春,宋庆龄迁居于该处,故居的陈列完全按照她生前的布置,陈列品也均为原物。
图7、宋庆龄故居内展示的图片,以及故居两层花园别墅、汽车
3、鲁迅故居
上海市虹口区大陆新村即山阴路132弄9号,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故居,也是他在上海的第三处寓所。前两处寓所分别是虹口区横滨路35弄景云里鲁迅旧居、虹口区四川北路2081 - 2099号拉摩斯公寓(即现在的北川公寓)鲁迅旧居,目前都不对外开放,只有山阴路132弄9号鲁迅故居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瞻仰。
图8、我在鲁迅故居前留影
鲁迅于1933年4月11日携妻儿迁入,1936年10月19日清晨在这里逝世,终年56岁。在此期间,他先后写作和编选了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以及《伪自由书》《,集》《且介亭杂文》等七本杂文集,翻译了《死魂灵》等四本外国文学作品,编印出版了《木刻纪程》等中外版画,还编校出版了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
1950年,故居在许广平的亲自指导下复原,1951年1月恢复原貌向公众开放,1959年5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9、鲁迅故居旁边是茅盾旧居
4、茅盾旧居和瞿秋白旧居在鲁迅故居旁边,山阴路132弄6号,就是著名作家茅盾旧居。而在鲁迅故居的马路对面,山阴路133弄12号,是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寓所旧址,瞿秋白于1933年3月至6月在此居住,也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10、瞿秋白旧居
二、走进武康路探访文化名人故居
“一条武康路,半部民国史。”武康路如今已成为魔都新贵网红打卡点,它就像上海的百年史书,沿线分布着30多处名人故居,涵盖法国文艺复兴式、西班牙式等多种建筑风格。
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境内南北向,连接华山路和淮海中路,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修筑,时名福开森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更名为武康路。
图11、2023年冬我们四位在上海寓居的广西人相约打卡武康大楼
武康路2011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22年其与安福路组成的街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沿线汇聚了武康大楼、宋庆龄故居、巴金故居、黄兴故居、张爱玲故居等优质历史人文资源。
图12、巴金故居大门
1、巴金故居
8月底我们在武康路113号寻到巴金故居,遗憾的是仍因闭馆维修未能进入。自2017年起,故居进入分阶段修缮工程,当前主楼正在进行安全性加固与参观体验提升工程
图13、巴金故居外观
该建筑建于1923年,曾作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使用。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都诞生于此。故居为花园住宅,由一层主楼、两座辅楼及花园组成,主楼按巴金生前原貌布置——一楼有客厅、太阳间,二楼有书房、卧室,三楼为藏书室等。花园四季如春,玉兰、樱花等花木多为主人当年亲手种植,院子的步道上曾留下他沉思的足迹。这座小院半个多世纪以来,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
图14、巴金故居内部陈列
2、黄兴故居
辛亥革命元勋黄兴的旧居位于武康路393号,属衡山路 - 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域。建筑群由南侧新古典主义风格主楼及北侧装饰艺术风格辅楼组成,小区始建于1940年,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21年入选首批上海市革命文物名录。
图15、黄兴故居
3、张爱玲故居
武康路117弄(原麦根路)的老洋房,是张爱玲在上海居住过的场所之一,她曾在此度过一段创作生涯。这里的建筑带着民国时期的精致与静谧,红砖外墙搭配复古窗棂,还原了张爱玲作品中“上海旧时光”的氛围。虽故居未完全对外开放,但街区保留了当年的建筑风貌,成为文学爱好者追寻作家足迹的热门地点,也常被视作理解她笔下“沪上风情”的实景参照。
图16、张爱玲及其旧居
4、武康路其他名人故居旧居
• 武康路40弄4号: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奠基人颜福庆的住所,为1923年建成的淡黄色拉毛外墙洋房,颜福庆曾创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等多家医学院校。
图17、颜福庆旧居
• 武康路100弄1号:文艺理论家王元化20世纪50年代居所,为1918年建的欧陆风格花园洋房,以清水红砖与雕花楼梯为特色,王元化在此完成《文心雕龙创作论》等学术著作。
图18、王元化旧居
·武康路280弄9号建成于1937年。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一家1949年至1954年居住于此。外墙立面是米灰色相间,简洁明快。屋前有草地,庭院颇大,四周种着雪松,以及色彩艳丽的山茶花,路面以石块铺就,别有一番风味。屋内西式装修风格,非常高雅,西边是客厅与餐厅,中间是卧室,东边是书房。
图19、顾颉刚旧居
• 武康路391弄1号:影星周璇20世纪40年代居所,她因《马路天使》闻名全国。
• 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演员孙道临夫妇曾居住于此,现为咖啡店。
图20、名人故居的建筑物也多为受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
三、上海市其他地方名人故居
1、周恩来早期革命活动旧址和避难寓所
其一是周恩来早期活动旧址:位于四川北路1953弄的永安里44号,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石库门三层楼寓所 。1925 - 1931年期间,周恩来的二伯父周贻康、祖母程仪贞、生父周贻能等亲属先后居住在此。1927 - 1931年,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也曾在这里居住。1931年4月,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中共中央面临生死存亡危机。周恩来、陈云等紧急转移中央机关人员。安顿好一切后,周恩来与邓颖超连夜到永安里44号躲避。据周尔鎏家人回忆,留宿期间,周恩来夫妇减少外出,开留声机给老人欣赏,还陪小朋友戏耍,周恩来有时还亲自下厨做淮扬菜。后来周恩来回忆这段经历时,称当时“休戚相关、生死共同、内紧外松、其乐融融” 。1931年12月初,周恩来化装为广东熟练工人,从十六铺码头乘船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2008年,虹口区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此地,后经多方考证,2009年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成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21、四川北路永安里44号周恩来早期革命活动旧址
其二是周恩来避难地礼查饭店311室:坐落在上海苏州河口外白渡桥旁的礼查饭店(现浦江饭店),在1927年成为了周恩来与邓颖超的避难之处。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形势危急,根据党组织安排,周恩来与邓颖超住进礼查饭店311室。当时礼查饭店是高级饭店,住的多是外国人和“高等华人”,周恩来穿西装革履,邓颖超身着旗袍、脚蹬高跟鞋,冒充阔太太。他们在此躲避两个多月,不能随意出门,依靠地下党组织派人联系。1927年5月下旬,周恩来离开礼查饭店,从公平路码头登上西行武汉的英国轮船。这段往事直到1973年,周恩来、邓颖超夫妇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上海时才被提及 。如今,311室复原民国时期布置,四壁绿底金花,摆放着周恩来和邓颖超语录,床边有手提箱,装着乔装用的西装华服,无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图22、礼查饭店有标牌“周恩来避难地”
2、陈云故居
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下塘街95号,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清代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米。故居前面临街靠市河为平房,后面有小楼:临街部分为店面(曾作裁缝铺和小酒店),小楼楼上为陈云舅父母所居,楼下是陈云居住过的房间,房内的床、小皮凳、桌子等均为原物。
图23、陈云故居内外
3、蔡元培故居
上海蔡元培故居是一幢三层欧式花园洋房,1937年蔡元培居住于此,是他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故居一楼辟为陈列馆,二楼居住着他的子女。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与民主,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故居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24、蔡元培故居大门和内部陈列
4、沈尹默故居
位于虹口区海伦路504号,属民办公助性质纪念单位。故居占地面积96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三层沿街庭院式洋房,红灰色相间清水砖墙与红瓦木门窗是其特色,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25、沈尹默故居大门和陈列
5、邹韬奋故居
作为曾经的新闻人,我专程前往邹韬奋故居瞻仰。他的故居现在作为“韬奋纪念馆”,位于黄浦区重庆南路205弄54号,建于1930年前后,是一幢新式里弄建筑,占地面积1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历经修缮仍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的原貌。2025年8月27日我到访时,故居因维护闭馆。邹韬奋是我国现代史上上海七君子之一,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为后人留下了丰厚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
图26、我在韬奋纪念馆前留影
图27、邹韬奋介绍和纪念馆内
6、邹韬奋故居旁的重庆公寓,大门边石碑记载: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929 - 1931年曾在此居住,为中国革命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图28、史沫特莱居住过的重庆公寓
7、丁玲故居
丁玲在上海期间曾居住于虹口区昆山花园路7号,这里是一幢具有老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20世纪30年代,丁玲在此从事文学创作与革命活动,她的部分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便构思于此。故居外观保留了石库门建筑的典型元素——青砖墙面、黑漆大门与门楣雕花,内部虽未作为纪念馆对外开放,但建筑本身承载了丁玲在上海的生活与创作记忆,是研究其生平及民国文学史的重要实物坐标。
图29、丁玲居住过的昆山花园路7号
8、郭沫若上海两处故居
郭沫若在上海的两处故居均位于虹口区文化名人聚集带,不仅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更与鲁迅、茅盾等名人旧居共同构成上海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标,作为革命文物,它们也见证了郭沫若从文学创作到社会活动的转型历程。
图30、虹口区多伦路201弄89号故居
其一,虹口区多伦路201弄89号故居。
居住时期为1927-1928年,砖木结构西式小洋房,坐东朝西,面积约62平方米,原为窦乐安路里弄住宅,环境安静隐蔽1927年11月,郭沫若因遭国民党通缉隐居于此,期间完成歌德《浮士德》第一部补译。1928年2月离沪流亡日本前,家人曾在此居住,当时生活条件艰苦。此故居现作为民居使用。
图31、虹口区溧阳路1269号故居
其二,虹口区溧阳路1269号故居
居住时期:1946-1947年,坐北朝南假三层花园洋房,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16平方米,建筑面积406平方米,配有庭园、小假山、金鱼池等景观。1946年郭沫若从重庆返沪后居此,这里成为国共进步人士聚会场所,邓颖超曾在此组织文化界活动。居住期间,郭沫若完成《浮士德》第二部翻译,并参与反内战、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等社会活动。现作为民居使用。
图32、《上海鲁迅相关名人故居简介》,介绍了鲁迅、宋庆龄、陈云、蔡元培、巴金、邹韬奋、沈尹默的故居
此外,浦东新区川南奉公路4398号的张闻天故居,为清代江南民居风格,红色教育基地;浦东新区新川路的黄炎培故居,是社会科学类博物馆,展示教育家生平。这个些也都是上海名人故居中值得探访的去处。
边车,2025年8月31日写于上海杨浦(除了自拍图,部分图片翻拍于《上海鲁迅相关名人故居简介》,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边车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