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妙手绣春山 渑池矿貌换新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5 20:13 2

摘要:站在黄河南岸的高桥铝土矿生态修复区,从高处俯望,远处是巍巍的青山,近处是泛绿的苗木,一辆辆水车正在给新近栽植的油松树浇水,描绘出一幅唯美的矿山生态修复画卷。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通讯员 梁小卫

春分时节,渑池县境内黄河两岸山桃花次第绽放,仿佛给大山披上了多彩衣衫,漫山遍野的山桃花与碧绿的黄河水相映争春,勾勒出一幅刚柔并济、清雅壮丽的山水图景。

站在黄河南岸的高桥铝土矿生态修复区,从高处俯望,远处是巍巍的青山,近处是泛绿的苗木,一辆辆水车正在给新近栽植的油松树浇水,描绘出一幅唯美的矿山生态修复画卷。

谁能想到,就在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伤痕累累的矿坑。如今,经过生态修复,昔日的矿坑焕发新生、重披新绿。

“以前这里是一座铝土矿坑,由于长期露天开采且未及时修复,四周的山被挖得光秃秃的变成了一个大坑。经过矿山生态修复,现在山变绿了,环境变美了,空气也好了。”正在浇树的高桥村村民郑群文说起家乡矿区的变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渑池县高桥铝土矿矿山生态修复区,地处黄河南岸,紧邻陕州区。这里曾经是渑池县铝土矿的主产区之一,然而,长期的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往日的青山绿水失去了本色,曾经尘土飞扬的矿区就像一块“伤疤”十分刺眼。

渑池县纪委监委将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作为推进政治监督向具体聚焦、向精准问效、向常态落实的重要举措,纳入政治监督清单。建立“每月汇总、每季更新、半年总结、全年销账”工作机制,运用“班子成员+纪检监察室+派驻纪检监察组+乡镇纪检监察机构”的四位一体协作网络,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动态式销号,以精准有力的监督督促推动职能部门扛稳扛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

为废弃矿山 “疗伤”,让破损山体披上绿装。矿山生态修复,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参战单位克服重重困难,尽锐出战,精心组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满负荷运转。高桥铝土矿生态修复区最高落差达200多米,共设置36个作业面,先后削平裸露岩石山头4座,完成石方作业280万立方米。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目前,渑池县高桥铝土矿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已全面完成。整个工程分4个治理单元,按照“削坎降坡、区域平整、消除灾害、综合利用”的治理原则,采取整、挖、填、植等人工干涉措施开展综合治理,最大限度修复地形地貌景观及生态环境,重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共完成开挖回填土石方2053.8万立方米,覆土 115.8万立方米,挂网面积 61000平方米,喷播草籽 3260公斤, 栽植白皮松、油松等苗木74642株。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渑池县突出抓好辖区矿山生态修复监督工作,先后开展监督检查70余次,推动矿山修复24098亩,紧盯黄河沿岸矿山无序开采,坚持办案开路留置干部4人,处理处分41人,党纪政务处分22人,督促推动职能部门扛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渑池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说。

为了确保生态修复质量,对于高陡边坡治理,采用了国内先进的高次团粒挂网喷播技术等5项专利工艺,外调黄土填覆,3年后可达到灌木乔木丛生,全域绿植覆盖效果。站在一处矿山修复观测台上,被绿植覆盖的治理区尽收眼底,边坡上新种植的草籽泛起点点新绿,坡地里新栽的松柏树幼苗整齐挺立,治理成果初现。

“该工程完成后,可恢复林地627亩、草地1073亩、耕地1466亩,有效发挥产水、净水、拦洪、补枯等调蓄水源功能,有效改善该区域土壤结构,从根源上杜绝污水直接排入黄河。已规划打造红高粱、冬凌草中药材种植基地2个千亩种植示范区,让矿山复绿又生金。”渑池县会盟投资有限公司段晓东说。

矿山生态修复是建设“美丽中国”,促使废弃矿山变身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具体行动之一。高桥矿山生态修复区是渑池县推进全域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一个缩影。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持久战。渑池县作为沿黄区域,必须不折不扣、坚决治理好矿山开采遗留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渑池县纪委监委将持续强化政治监督,压实主体责任,紧盯任务目标,严惩风腐问题,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含绿量’和‘含金量’”渑池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