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豆瓣、小红书等平台上,年轻人晒出“混入”老年大学的经历引发热议:插花课上帮阿姨调手机,书法班里和爷爷PK颜体,声乐教室合唱《奢香夫人》……当“35岁职场门槛”加剧焦虑时,一批年轻人转身挤进老年大学,用每月300元的学费重构生活秩序。这究竟是“薅羊毛式蹭课
“28岁,我在老年大学当班长。”
最近,豆瓣、小红书等平台上,年轻人晒出“混入”老年大学的经历引发热议:插花课上帮阿姨调手机,书法班里和爷爷PK颜体,声乐教室合唱《奢香夫人》……当“35岁职场门槛”加剧焦虑时,一批年轻人转身挤进老年大学,用每月300元的学费重构生活秩序。这究竟是“薅羊毛式蹭课”,还是教育平权时代的意外突围?
一、现象观察:当老年大学学员平均年龄跌破50岁
——从“银发专属”到“代际共学”
在北京某区老年大学2024年春季招生现场,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反常现象:60个素描班名额中,30岁以下的报名者占了四成;上海虹口老年大学新增的短视频剪辑课程,开课当天教室里90后学员超过半数。
数据印证趋势:
《中国老年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老年大学50岁以下学员占比从5%攀升至17%;杭州退休干部大学热门课程(烘焙、手机摄影)候补名单里,25-35岁群体占比超30%;抖音#我在老年大学进修#话题播放量突破2.3亿次,笔记中常见“比职场PPT课实用”“老师真的会手把手教”等评价。课程表也在“年轻化”:传统养生课依旧存在,但Python入门、咖啡拉花、露营生存技能等新课标频现,甚至有学校开设“反催婚话术研讨班”。一位校长坦言:“再不吸引年轻人,学校可能要‘倒贴退休金’了。”
二、年轻人“逆向择校”的三大真相
1. 低成本高性价比:“299元学半年,还要什么自行车?”
对比市面培训机构——
商业插花课:6课时/1980元(送剪刀);老年大学插花课:18课时/299元(送花材)。“这里没有‘分期付款学配音’的套路,老师甚至提醒我们‘不用买贵价宣纸’。”一名学员在社交平台写道。
2. 零压力学习:“不怕学不会,就怕太较真”
书法课可以只练“一”字一学期;钢琴老师鼓励“弹错接着嗨”;作业是“把腌好的泡菜分给邻居”。这种“反内卷”氛围精准击中年轻人的情绪需求——在职场被骂“玻璃心”的年轻人,在这里收获“学不会?多试几次就好啦”的安慰。
3. 兴趣本位觉醒:“不想为简历学习,只想为生活充电”
豆瓣小组“下班新生活计划”调研显示,超6成年轻人参与非职业培训,其中52%选择“无用技能”(如木工、刺绣)。老年大学的课程恰好满足这种“去功利化”诉求:“与其被雅思班PUA,不如学勾毛线解压。”
三、争议与反思:是“资源挤占”还是“教育平权”?
支持者说:
“老年大学多由财政补贴,年轻人付费上课不算占便宜。”(教育学者@李枫)
“老年群体反而受益——孙辈帮忙调智能手机,合唱团直播涨粉10万。”(某老年大学学员访谈)
反对者说:
“老年教育资源本就稀缺,部分课程已出现‘抢不到课’现象。”(市民热线投诉记录)
“年轻学员讨论‘MBTI’‘考公攻略’,破坏了老年社交的纯粹性。”(网友评论)
深层矛盾点:
公共教育资源如何平衡“适老化”与“全龄化”?当老年大学成为“性价比之王”,是否反衬出市场化教育产品定价畸形?
四、趋势前瞻:教育平权的另一种可能
课程分级:设立“60+基础班”与“40-进阶班”;积分置换:年轻人教学员使用打车软件可兑换课程;社区联营:与社区图书馆共建“技能交换市集”。教育学者@陈立平指出:“老年大学年轻化不是‘洪水猛兽’,反而可能催生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体系——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才是真正的平权。”
当年轻人涌入老年大学,他们争夺的不只是一门299元的课程,更是在教育焦虑时代,重新定义“为什么学习”的权利。或许正如一位学员的留言:“在这里,学习终于不再是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来源:彬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