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兼党组书记、江苏省原政协副主席张光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20:14 2

摘要:有些人你一开始根本想不到他会折腾出什么大动静。张光中,大多数江北人对这个名字的印象,大概也就是“哦,他干过不少大事吧”。可要是翻翻他这一生,你会发现,比电视剧还拐弯抹角,甚至有点让人琢磨不明白。一个普普通通的沛县男人,凭什么在风云激荡的年代转出那么大几道弯?命

张光中:一个没什么“主角光环”的江北汉子

有些人你一开始根本想不到他会折腾出什么大动静。张光中,大多数江北人对这个名字的印象,大概也就是“哦,他干过不少大事吧”。可要是翻翻他这一生,你会发现,比电视剧还拐弯抹角,甚至有点让人琢磨不明白。一个普普通通的沛县男人,凭什么在风云激荡的年代转出那么大几道弯?命运这玩意儿,谁又说得清呢。

他小时候是劣势起步——家里不穷,可绝谈不上殷实。张光中生在1901年,正是老社会弯弯绕绕、各路人苦硬撑的那些年。据说年轻时候也闹过小脾气,读书不服管,该逃课逃课,该上树掏鸟窝掏鸟窝,跟身边的汗血男孩们一个样。他后来进了学校——那会儿能进私塾就不错了。左瞅右瞅,时代变得比乡里的天气还快,清朝散了,北洋来搅局,到处“讲革命”,谁钟情谁神经,反正张家那口小院子看不明白。

1920年代的中国,说白了,普通人都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张光中也趁着风起云涌,飘进“闹社会”那拨人里头,刚开始也没想着当个什么“头儿”。但沛县人骨子里的倔强和义气,大概多少起了点作用。到了三十出头,他广播着收拾胃穿堂风,裤脚一卷,跟伙伴们跑上了秘密党的路。“秘密”二字,不是写小说的浪漫词。夜里随时要备个出口,白天死活不敢大嗓门讲话,哪年冬天被冻得直哆嗦,也没人敢多半句尖叫。这时候的张光中——还叫张耀华——一门心思就是:不能让乡亲们再穷一辈子,也不想让孩子们再跟自己受一遍老罪。

1930年代的小县城,讲政治危险,讨生活更难。他绕着丰县、沛县、铜山之类的小地方转悠,搞“秘密工作”。想想看,什么叫秘密?一家小饭馆里见个眼神,河边竹林里递只烟头,甚至在大年三十说一句“多保重”都可能是个信号。怕就怕,有些人藏着刀,有些事明着火。可张光中不怕,他的那副直爽劲儿路见不平就拔刀,乡下人嘴里有人情。

到了1935年,张光中参与成立“鲁南特委”。那年月,没有谁主动抢风头。他被推出来做特委委员,跟一帮老伙计们一起揉泥巴打地基。谁说基层工作不苦?一头汗一身泥,晚上要还要“捎带管点人心”。1935年夏,沛县党的组织被重建,困难大得像一堵墙。张光中顶进县委书记,手里没兵没粮,那股“不认输”的轴劲就顶着走,有时饿几顿都常事了,还得赶着安抚那帮前天还在怀疑你、后天就要归队的老兄弟。沛县的“党旗”重新升起来,没烟花,只有一点点笑意,和深夜没人看见的那口闷气。

抗日战争爆发,说实话,张光中不再是只围着沛县打转的小领导了。他那年38岁,被推上“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的大队长位置。讲真,这不是“升官”,更像是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他不只要跟日本人硬拼,还得跟那些心思活络的“各家队伍”打太极。抗日的日子就是瞎扛——山野里晚上扎营,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全没了;粮草、枪炮、药品,永远攒不够。有时候张光中自嘲:“命是硬的,不知道能撑到哪天。”

人活到中年,才真的会感到悲欢离合。1939年,他一头扎进国民党保安第二旅第十九团,挂名团长,说白了为了“工作方便”——时代太荒唐,敌我就在一线之间,今天还一起吃饭,转天枪口就朝你来了。后来,又倒到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支队。换衣服不如说是换命,一会儿“红”一会儿“蓝”。旁人说他“滑头”,他笑一笑。其实,只有在破庙里啃窝头的夜里,才明白那些选择是笑着流泪的。

再往后,大家都说“根据地稳了”。可张光中一辈子没在一处地儿呆顺心过。鲁南地区,他带兵扛着泥泞走山路,睡在玉米地里,担着比天还大的压力。小日本的“扫荡”,像鸡毛掸子一样一天扫几遍,老百姓死伤、村头断粮,他一筹莫展,却还要挺身“说服人家再挺一挺”。最难的是,有时明知道自己的决定藏着风险,也要赌一把。这时候谁还记得年少张心亭在稻草堆上的梦想?恐怕只剩下磨破了的棉衣和换不完的浮肿双腿。

再到解放战争,“打大仗”变成家常便饭了。鲁南、孟良崮啥仗他都踏过,对人对己都不敢说“百战不殆”。济南路上有兄弟战死,有老乡失散,每赢一场仗都像丢了半条命。能活着走到支前委员会副主任的位置,是运气,还是苦熬回来的,都说不太清。只知道后来的“淮海大支前”,张光中整天睡不好觉,白天敲钟集合百姓,夜里还要翻仓找粮,生怕一个失误后面万劫不复。

新中国成立了,风气一转,边打扫战场边筹划“新秩序”。张光中的命运又一次“拐了个弯”。徐州警备区,徐州市长,市委副书记,江苏那一堆政法、检察院的头衔接踵而来。我有时在想:这些曾经奔波田间、跟死神照面的男人,被推到办公室、穿上厚呢子军装,是不是会有点手足无措?晚上能睡着吗?面对公文山,想不想回去看看故乡的稻田和秋日的河水?

人的一生,总有种说不出的遗憾。张光中1984年走了,在南京。身后留下的,不是账本,不是纪念馆里贴得闪光的相片,而是一些渐渐模糊、却曾真实存在过的问号:如果没生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是不是就该守着小院,养几只鸡呢?那些他曾赌命为之努力的“局势”,后来又变成了什么?别人会记得他吗,抑或,江北的风、沛县的河,只吹过当年那个爱逃课的汗脚少年?

光阴不会因为谁停步。张光中的故事,不是主角的传奇,却叫人有点想叹气、有点想微笑。换了我们,未必有他那份勇气,但大概,也会想守一份底色,不让世界太快褪色。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