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议闭幕之后,中共汕头地委邀请参加这次会议的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时任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周恒、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复等人,以及老舍、曹禺、阳翰笙、张庚等剧作家到汕头考察潮剧,并举行潮剧座谈会。
文/葛涛
1962年3月2日至26日,文化部在广州召开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有关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剧作家、研究者共15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闭幕之后,中共汕头地委邀请参加这次会议的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时任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周恒、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复等人,以及老舍、曹禺、阳翰笙、张庚等剧作家到汕头考察潮剧,并举行潮剧座谈会。
老舍在这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内容被记录、整理之后,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简称“剧协广东分会”)以公文的形式印发给本省的有关剧团和文化机构,但是至今尚未公开发表过,因此也没有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老舍全集(修订本)》中。
1962年4月,老舍在广东参加潮剧座谈会后为潮剧题词。左二为阳翰笙、右一为潮剧作曲家马飞。
一份“未经本人审阅”的记录稿
这份油印的发言记录稿题为《老舍等同志在潮剧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了徐平羽、阳翰笙、老舍、张庚、曹禺、吕复等人在潮剧座谈会上的发言,由剧协广东分会发出,文档编号为“(62,4)汕会字第12号”,并注明:“中共汕头地委办公室 1962,4,30印出(共印150份)”。另外,这份发言记录稿在开头部分还注明:“(此系记录稿,未经本人审阅) 一九六二年四月五日于汕头。”
记录稿中老舍的发言内容如下(按:文中小括号内文字为原记录稿所有):
首先感谢汕头地委,招待我们;第二是要感谢周扬同志,在北京时给我们大事宣传!这次来了,果然学了不少地区;第三要感谢潮州文化馆和各地群众施加压力,使我们写了点诗,将来参观潮汕地区的人多了,诗人也就会多了;第四要感谢的,是每人都买了海柳烟嘴。
我们在路上看了许多潮州工艺品,许多是出口的,如木雕,象这些的工艺品你们可以多做一些。北京的牙雕,一、二块钱的成本可以卖两三千块钱。现在新老艺人刻得都不错,我们是看惯了,就感到没什么,不像英、美、日本的艺术家,看到一点就捧得不得了。你们对潮剧也可能同样看惯了,便觉得平常。
去年我们在内蒙古包头(市),碰到一个演彩旦的,很了不起,我看可入全国名旦之列。他总结了许多北方农村妇女的动作,但他在包头很受攻击,不受欢迎,不给戏演,说:“你是男人嘛,去你的!”我们鼓励他到北京演出,总结表现妇女的东西。那天看了李有存的戏,京戏几个丑能演这种戏?没有。(张庚同志:昆曲也不一定有。)我们认为全国第一嘛。可是李有存有昆丑的东西,有文丑的,有武丑的,合在一个人身上。象[像]京剧里的刘斌昆,是唯一的全才,全国只有一个人。(张庚同志:北京没有一个。)可能你们看惯了,就不觉得惊奇。
老实说,过去在北京看“辞郎洲”,印象并不怎么好,这次看“芦林会”、“柴房会”,觉得是要往深处挖一挖,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了。这对别(的)剧种的影响很大,他们没办法演到,就要学,当然你们也要向别人学,向别人学,皮毛容易学,真正的东西就难学。
比如,请原谅我说,“刺良冀”的旦角是学了京剧的东西的,看了不象潮剧的了,我不是说什么东西都不可以学,而是说皮毛的东西不要学,学了不一定好。如“金福戏鬼”的老头,出来没水袖,但是他故意甩水袖,更可笑。这完全是用潮剧手法演出来。
我们要把基础都拿出来我们历史悠久,有自己的一套。我看到旦角的头饰,非常喜欢,“金福戏鬼”的秀才娘,头饰那么美,都是淡淡的,不然要还像“贵妃醉酒”一样珠翠满头就不好了。
以我们北方来说,各剧种都挖出了好东西,但在服装方面,演技方面,音乐方面,逐渐变得一样了。一些小剧种,也学二黄铁鼓,你打河南来,自己没有一套吗?川剧、潮剧就使人喜欢。
潮剧音乐实在优美,特别“井边会”,伴奏好,唱腔也好,能发扬它就了不起。我们知道,中国戏曲最大缺点就是音乐拿不出去,比如京剧到国外去就不大唱,因为外国观众听惯了“茶花女”。出国就只能多演武戏,京剧武打是世界第一,可是音乐很简陋,很贫乏。
潮剧音乐都很好,不噪人,很优美,而且有些是几百年前的曲调,恐怕还有唐宋的东西在内。这些东西要好好发扬它,使它成为更完美的乐队,将来在国际上可以有地位的。我提个小意见,我们到上海去听音乐,还嫌没有自己的音乐家,伴奏家,我想以后打幻灯应当把我们的乐队的演奏的姓名也打出来才好。
老舍的潮剧观后感:“太精彩了”
老舍在发言中首先感谢中共汕头地委的热情接待,并赞扬了潮汕地区出产的精美工艺品,然后谈了观看潮剧的感想,不仅肯定了潮剧的艺术成就,以及一些演员的高超的技艺,同时还指出部分剧团在演出潮剧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他接着说:“要感谢周扬同志,在北京时给我们大事宣传”,是指周扬于1962年2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举行的话剧创作座谈会上谈到了广东省的话剧与地方戏剧所取得的成就,周扬等人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也为即将举行的“广州会议”定调。
“第三要感谢潮州文化馆和各地群众施加压力,使我们写了点诗”,是指老舍等人在广东省考察地方戏剧期间写了一些诗歌,并亲笔书写这些诗歌赠给一些剧团和展览馆。
“第四要感谢的,是每人都买了海柳烟嘴。我们在路上看了许多潮州工艺品……”,据老舍在1962年4月2日的日记记载:“早参观工艺陈列馆,有陶瓷,抽纱、嵌瓷,漆器,买海柳烟嘴三个。”
老舍在参观汕头工艺美术馆之时还写了一首题为《赠汕头工艺美术馆》的诗歌赠给汕头工艺美术馆:“潮汕文化最风流,虹彩霞光映碧秋。品罢工夫茶几盏,欣看珠玉满琼楼。”[《老舍全集(修订本)》第13卷,第641页]
老舍在发言中说:“去年我们在内蒙古包头(市),碰到一个演彩旦的,很了不起,我看可入全国名旦之列。”这位“演彩旦的”演员就是指老舍于1961年随团访问内蒙古时遇到的包头民间歌剧团的二人台演员樊六。老舍观看了二人台《探病》,樊六饰演剧中的“刘干妈”,老舍评价樊六说:“这是我在华北地区见到的第一个老彩旦,太精彩了!”[王月珽:《我记忆中的二人台老艺人樊六》]
老舍在发言中说:“那天看了李有存的戏,京戏几个丑能演这种戏?没有。(张庚同志:昆曲也不一定有。)我们认为全国第一嘛。”据老舍在1962年4月2日的日记记载:“晚看戏,潮戏:《五进酒》、《判梁》李有存演,汉剧《斩子》。”[《老舍全集(修订本)》第19卷,第164页]李有存是广东潮剧院一团的演员,主要饰演丑角,在《刺梁冀》一剧中饰演万家春。
关于观看这几出戏的情况,老舍在日记中记载的比较简略,据与老舍同行的张庚在当天日记中记载:
[4月]二日 星期一……晚,看潮剧《王茂生进酒》《刺梁冀》及汉剧《辕门斩子》。前一剧讽刺甚深,而表现薛仁贵的风格甚高,丑的表演,令人发笑不止。除演员外,导演的本领是很大的。中一剧去[按:“去”,指在戏曲中扮演某个角色。]万家春的李有存甚绝,功夫是好,可谓全国范围内是少见的。后一剧是学生所演,本子极老,毫无整理,表演方法亦甚旧,令人不耐。归时十一点,疲极。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老舍全集》在收录老舍的这一天的日记时出现了一些文字识读方面的错误:“《五进酒》”即《王茂生进酒》,老舍用了剧名的简称,因此应为“《王进酒》”,“《判梁》”即《刺梁冀》,老舍用了剧名的简称,因此应为“《刺梁》”。
老舍在发言中说:“这次看《芦林会》、《柴房会》,觉得是要往深处挖一挖,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了。”
据老舍在1962年3月30日的日记记载:“……晚看潮剧:《活捉孙复》,丑武功极深;范泽华之《芦林会》极深厚;末一出热闹,但不太感人——《闹开封》。”
老舍在1962年4月1日的日记记载:“……晚看潮剧一团:《井台会》,《柴房会》,《闹钗》。”
关于观看这几出戏的情况,老舍在日记中记载的比较简略,据张庚在当天日记中记载:
[三月]三十日……夜,入城观潮剧,青年剧团所演,剧目为《活捉孙富》《芦林会》《闹开封》,演员均甚有才能,尤以《芦》剧之女演员为好,剧本亦好,《闹开封》情节略似《审诰命》,与《秦香莲》之公堂。
[四月]一日……晚,看潮剧折子戏,一,《闹钗》:蔡锦坤去胡琏,蔡为老艺人,功夫甚好,较川剧犹胜一筹。二,《井边会》:为戏曲学校学生所演,剧目整理比湘剧更好,二丑兵调剂其间,不但不觉多余,且增加趣味不少。三,《柴房会》:故事为货郎李三,宿店住一鬼室,女鬼夜来诉冤,三仗义允带她去报仇,三为一丑应工[按:“应工”,指戏曲中某个角色由某一个行当如生、旦、净、末、丑等来扮演。],其椅子、梯子功甚绝。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老舍全集》在收录老舍的这一天的日记时出现了一些文字识读错误。
内容可靠,具学术价值
目前出版的记载老舍生平经历比较详细的《老舍年谱》(增订版)一书只简单记载了老舍在广东各地考察潮剧的具体经过,上述张庚的日记内容可以作为参考文字,写入新版的《老舍年谱》中。
老舍在1962年9月发表的《南游杂感》一文中写到了他在广东省和福建省考察地方戏剧的感想:
在广东、福建各地游览,几乎每晚都有好戏看。粤剧、潮剧、话剧、闽剧、高甲戏、莆仙戏……没法看完,而且都多么精彩啊!最令人高兴的是每个剧种都有了传人,老师傅们把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男女学徒。那些小学生有出息,前途不可限量。师傅教的得法,学生学的勤恳,所以学得快,也学的好。看到这么多剧种争奇斗妍,才真明白了什么叫百花齐放,而且是多么鲜美的花呀!我爱好文艺,见此光景,自然高兴;我想,别人也会高兴,谁不爱看好戏呢?[《老舍全集(修订本)》第15卷,第151页]
由此可以看出,老舍在观看了广东省和福建省的地方戏剧之后,高度评价两省的地方戏剧的演出水平和艺术传承工作。
老舍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而且也是一个爱看戏的人。从《老舍全集》中可以看到老舍在20世纪50到60年代观看过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四川省、广东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剧团的演出之后,针对这些剧团演出的剧目谈了自己的观感。
但是,《老舍全集》中缺少老舍于1962年3月到4月在广东省考察地方戏剧期间在戏剧座谈会上评论地方戏剧的发言记录稿。
本文所披露的这份发言记录稿,虽然未经老舍本人审定,但内容是可靠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仅可以弥补《老舍全集》在收录老舍文章方面的不足,而且也可以从中看出老舍对广东省的潮剧的地方戏剧的评价,对于了解老舍在20世纪60年代的戏剧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今后再编辑新版《老舍全集》时能将这篇发言记录稿收入其中。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5年8月31日A6版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