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 年,上海龙华地区在基建施工中发现了一批遗骸,含18具完整遗骸和部分碎骨。凭着一件布满弹孔的毛背心,“左联”成员许峨认出了冯铿。
1950 年,上海龙华地区在基建施工中发现了一批遗骸,含18具完整遗骸和部分碎骨。凭着一件布满弹孔的毛背心,“左联”成员许峨认出了冯铿。
冯铿牺牲时身着的毛衣
至此,在牺牲19年后,龙华二十四烈士的遗骨终于重见天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五位烈士柔石、胡也频、李求实、冯铿、殷夫均在其中。
发现遗骸的地方就在国民党原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原址附近,1931年2月7日,左联五烈士就是在这里英勇就义,惨死在反动派的枪口之下。
牺牲时,年纪最大的柔石仅29岁,年纪最小的殷夫才21岁。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手稿
1933年,在他们牺牲两年周之际,鲁迅发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专门悼念,写下大家熟悉的诗句: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那么,左联五烈士是怎样的人?他们做了些什么?他们因何而牺牲?
左联五烈士
2025年5月15日至17日,上海西岸大剧院舞台剧作《浪潮》,将五烈士的故事搬上舞台。讴歌他们因信仰而战斗、以青春报时代的感人事迹。
让我们一起重新走近他们,认识他们。
柔石
柔石:“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
柔石,出生于1902年,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1918 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后加入晨光社。1926 年回乡创办宁海中学,1928 年到上海,与鲁迅同组朝花社。1930 年参与发起左联,任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同年 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代表作有《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
作为左联的重要组织者,他积极推动革命文学运动,参与编辑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发表大量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和小说,明确提出文学应“为工农大众服务”,聚焦底层民众的苦难,文学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揭露社会黑暗,传递革命希望,成为连接文学与民众的桥梁。
胡也频
胡也频:“文学不是艺术之宫里无用的宝石,而是社会革命最有力的斧头。”
胡也频,出生于1903年,原名胡崇轩,福建福州人。早年任《京报》副刊编辑,1928 年到上海,与丁玲、沈从文组织红黑出版处。1930 年参加左联成立大会,任执行委员、工农兵通讯委员会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代表作有《圣徒》《活珠子》等。
他积极参与左联的筹备和组织工作,曾任左联执行委员,推动文学大众化运动,主张文学应“反映工农的生活与斗争”。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早期关注知识分子的迷茫与探索,后期转向描写工农革命斗争。他还在上海艺术大学等院校任教,向青年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培养文学新人。
李求实
李求实:“我们必须要学会既能用枪又能用笔,我们才能称为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文武全才的革命家。不然革命的胜利无法取得,其他一切更说不上了。”
李求实,出生于1903年,原名李国纬,笔名李伟森,湖北武昌人。1922 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党的宣传工作,主编《日日新闻》《中国青年》等多种刊物。1930 年参加左联成立大会,开展工农通讯员工作,著有《杜思退也夫斯基评传》等,译著有《朵思退夫斯基》等。
李伟森是左联的重要理论家与翻译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革命文学。他翻译了大量列宁关于文化革命的论述、高尔基的作品及苏联文学理论著作,为左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冯铿
冯铿:“只要血不会干,什么困难都可以打破!”
冯铿,出生于1907年,原名冯岭梅,广东潮州人。中学时是友中月刊社骨干,1929 年到上海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 年参加左联成立大会,代表左联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以创作小说为主,代表作有《重新起来》《月下》等,被誉为 20 世纪 30 年代 “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
冯铿是左联中少有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聚焦女性在封建礼教和阶级压迫下的双重苦难,同时展现女性参与革命的觉醒。代表作《最后的出路》《红的日记》通过女性角色的命运,批判旧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歌颂女性投身革命、追求解放的勇气。
殷夫
殷夫:“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殷夫,出生于1910年,浙江象山人。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德文补习科学习,因参加工厂罢工被捕。出狱后参与编辑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等,从事工人运动。1930 年参加左联成立大会,以创作诗歌为主,代表作有《孩儿塔》《血字》等,翻译过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
殷夫是 “红色诗人” 的代表,他的诗歌充满强烈的阶级意识和战斗激情,直接歌颂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字里行间充满对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的痛恨,被称为“革命的战歌”。被誉为 “用生命写诗的人”。
他为何而死,他们为谁而亡?他们的牺牲解开了情感的枷锁,更清晰地看清了自己的本心,找到了选择革命的初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唤醒和解放更多的中国人而献出年轻的生命,他们无怨无悔。
来源:伊吾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