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灯光熄灭,城市安静入眠。可在某座南方小城的疾控中心,一名医生却被紧急叫醒。一位六岁男童,反复发热、贫血,体重骤减,排便间或带血。医生在显微镜下发现了惊人的一幕:钉螺幼虫的尾巴在男童血液中缓慢蠕动——这是一例罕见的血吸虫病确诊病例。
深夜,灯光熄灭,城市安静入眠。可在某座南方小城的疾控中心,一名医生却被紧急叫醒。一位六岁男童,反复发热、贫血,体重骤减,排便间或带血。医生在显微镜下发现了惊人的一幕:钉螺幼虫的尾巴在男童血液中缓慢蠕动——这是一例罕见的血吸虫病确诊病例。
一个几乎被现代人遗忘的名字又浮出水面:血吸虫,俗称“吸血虫”,曾在上世纪肆虐南方农村,是上千万中国人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它通过一种叫“钉螺”的水生软体动物传播,潜伏在水田、溪流甚至家门前的池塘。几十年前,国家通过大规模灭螺、改水工程和健康宣教,几乎将其消灭。一度有专家判断,血吸虫病将在中国“历史性终结”。
但它真的消失了吗?
现实往往令人警醒。2023年,江西、湖南、四川部分地区陆续报告血吸虫疫情回潮病例。国家疾控局发布预警:钉螺活动区正在因气候变化、农村水利设施老化、人口流动等因素悄然扩大。血吸虫,正在“卷土重来”。
血吸虫并非什么科幻怪物。它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血管中的虫子,在体内寄生多年,不断吸血、产卵,引发肝脾肿大、腹水、慢性贫血,重者甚至死亡。更可怕的是,它极具“隐身术”——感染初期几乎无症状,等到发现时,器官早已受损。
一位来自湖北荆州的农民工在上海打工,持续低烧、肝区隐痛,误以为是劳累引起的脂肪肝。就诊时已是晚期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医生会诊后发现,他在春节回乡时曾在河边洗衣服,不慎接触被污染的水体。这是一种“看不见的传染”,也是最难防的传染。
为什么这种古老的寄生虫会在21世纪的今天再次出现?原因远比想象中复杂。
首先,气候变暖让钉螺“越界”生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钉螺最适宜生存的温度是15℃至30℃。随着全球变暖,过去冬天寒冷、钉螺无法越冬的地区,逐渐变得适宜它生存和繁殖。湖南岳阳、江西九江等地的水系,钉螺密度近年来明显上升。
其次,农村水利系统老化、水体治理滞后,给钉螺提供了“藏身之所”。很多农村地区的灌溉沟渠、池塘长年淤积,河道无人清理,一旦钉螺入侵,极难彻底清除。
第三,城市化带来人口流动加剧。大量劳动力返乡或下乡旅游、务农,一旦接触被污染的水体,就可能成为“新宿主”。他们再将虫卵通过粪便带入新的水域,形成传播闭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血吸虫病并非只在“乡村”蔓延。近年来,城市周边生态农庄、乡村旅游热地、露营基地,成了钉螺的“新乐园”。一些看似清澈的溪流、人工湿地,在缺乏治理的情况下,也可能隐藏致病风险。
从临床角度看,血吸虫病具有极强的隐匿性。初期感染常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或疲劳。慢性期则出现肝脾肿大、腹胀、黄疸、消瘦、贫血,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腹水、门脉高压。
血吸虫的“致命一击”来自其卵。它们在血管中孵化后,穿透血管壁进入肝脏,引发肉芽肿反应,最终造成肝纤维化。医学上称之为“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其机制与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不同,但破坏力不相上下。
值得一提的是,血吸虫病并非不可治。吡喹酮是一线治疗药物,疗效明确,副作用较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但很多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认知不足,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一个临床细节值得关注:血吸虫病常合并过敏性反应,如荨麻疹、咳嗽、气喘等。这些症状与寄生虫释放的代谢产物有关。很多医生在初诊时,若未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涉水史”,极易漏诊。
从中医角度看,血吸虫病属于“虫积”“鼓胀”“虚劳”等范畴。传统治疗强调扶正祛邪、养肝健脾、解毒排虫。中药如雷丸、使君子、苦楝皮等具有一定驱虫作用,配合茵陈、柴胡、白术等调理肝脾功能的药材,有助于改善症状、预防复发。
但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调理,切忌自行购买“驱虫药”服用。合理的做法是:在确诊后,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中西医结合干预,兼顾清除虫体与调理脏腑。
预防血吸虫病,远比治疗更重要。最关键的,是阻断传播链条。这包括:
避免在不明水体中涉水、游泳、浸脚,尤其是在南方雨季后;
农村地区要加强厕所改造,避免粪便直排水体;
外出务农、露营、旅游后如有发热、乏力等症状,应主动告知医生有“涉水史”;
在高危地区,应定期进行血吸虫抗体检测,尤其是儿童、老人、长期务农人群。
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亦不可忽视。增强免疫力是抵御寄生虫入侵的内在屏障。医生建议:
每天摄入至少5种不同颜色的蔬果,增强肝脏解毒功能;
晚饭后快走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代谢能力;
减少夜宵频率,每周控制在2次以内,避免脾胃虚弱、湿气内生;
保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提升免疫系统“作战力”。
心理调节同样重要。血吸虫病的慢性过程常令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医生往往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与陪伴,帮助他们重建健康信念。
防控寄生虫病,不仅是医学问题,更牵涉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与公共卫生系统的协同。2024年发布的《国家寄生虫病监测报告》指出,血吸虫病虽控制良好,但“零病例”并不等于“零风险”。在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结构重塑的背景下,“古病新发”正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新挑战。
它或许不会在一夜间造成疫情,但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悄悄爬上我们的床。
是时候重拾对“吸血虫”的敬畏,也该反思:我们对未知的病原,是否足够警觉?
正如鲁迅在《野草》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一切的答案,也许藏在下一个雨季到来之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刘晓东, 李玉红, 等. 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4, 42(2): 103-110.
[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报告[R]. 北京: 国家疾控局寄生虫病防控中心, 2024.
[3]周德庆, 张玉英. 血吸虫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6): 3256-3260.
来源:小钟健康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