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哇,这小乌龟织的栩栩如生。”3月23日,赤峰市林西县城南街道宏林社区“巧手连心”手工坊内,彩色毛线在宝妈徐玉华钩针舞动下,化作一只憨态可掬的“小龟蜜”玩偶,引得居民们连连赞叹。
徐玉华手工制作的“小龟蜜”玩偶,引得居民们连连赞叹。
“哇,这小乌龟织的栩栩如生。”3月23日,赤峰市林西县城南街道宏林社区“巧手连心”手工坊内,彩色毛线在宝妈徐玉华钩针舞动下,化作一只憨态可掬的“小龟蜜”玩偶,引得居民们连连赞叹。
“有了这手艺活,每个月能挣1500多元补贴家用,提高了我们手工坊40多个姐妹的收入!”徐玉华欣喜地说道。
城南街道实施“家门口”就业民生实事项目。
徐玉华和姐妹们实现再就业正是林西县多举措推动自治区就业促进行动的生动缩影,通过培训手工技能,有效帮助农村低收入、特殊困难妇女多渠道在新业态就业。
“留守妇女多、陪读妈妈多、就业困难人员多”是林西县很多地区都存在的“三多”困境。如何让这些群体既不耽误照顾家庭又能就近就业?林西县探索“教产销”一体化模式,县妇联与翁牛特旗金顺职业培训学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长期免费提供订单式手工编织培训,涵盖钩织、布艺、玉米皮贴画等10余类课程,学员两周即可掌握基础技能,合格产品由合作企业统一回收销往市场。
打造“社区微业”为辖区居民群众就业提供帮助。
“手工坊的‘社区微业’模式既带动社区经济,又让群众实现‘带着娃、挣着钱’。目前,项目已带动辖区239名居民参与,户均年增收1.1万元,其中20%为残疾人或低收入群体。”城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峥介绍。
“手工坊让我找回自信,这里不仅是车间,更是姐妹的‘幸福加油站’!”铜都社区居民丁瑞娟通过居民微信群报名编织培训班,如今每月稳定接单50余件,收入超2000元。
“红石榴”手工志愿团队的老师穿梭在学员间,手把手指导钩织技巧。(资料图)
精准帮扶是就业服务的关键,林西县依托网格化治理体系,建立“家庭情况清、就业状况清、技术特长清、求职愿望清、培训需求清”的五清档案,动态更新至就业信息平台,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培训课程,针对陪读妈妈开设弹性时间的钩针班、为残疾人适配玉米皮贴画课程、面向年轻人增设电商创业培训等。
在大营子乡东升村玉米皮贴画手工坊,非遗传承人任慧敏驻点教学,将废弃玉米皮转化为装饰画、杯垫等文创产品。“废弃的玉米皮也能变艺术品,还能卖钱!我们制作的《十二生肖》等产品成为各大展会的明星展品。”村民胡玉霞举着刚完成的作品骄傲地说。
非遗传承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资料图)
2024年,通过“线上直播+订单回收”模式,东升村玉米皮贴画手工坊实现营收10万元。“2025年,我们打算继续拓展销售渠道,线上线下齐发力,带动100余名妇女就业,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大营子乡副乡长吉彬彬介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们要让每位姐妹都能在家门口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端稳‘饭碗’。”林西县妇联主席刘桂芳介绍,下一步,林西县将引入智能设备提升产能,对接跨境电商拓展外贸订单,并培育“宝妈主播”团队推动线上销售,以“小手工”带动“大就业”。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肖璐
新闻编辑:莎日娜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