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1号,2025年全国铁路暑期旅客运输结束了,这场持续62天的“移动盛会”中全国铁路一共发送旅客9.53亿人次,日均1537万人次的客运量又达到了新高。
8月31号,2025年全国铁路暑期旅客运输结束了,这场持续62天的“移动盛会”中全国铁路一共发送旅客9.53亿人次,日均1537万人次的客运量又达到了新高。
面对学生返校和旅游探亲的客流叠加情况,各地的铁路局集团公司用“精准调度加人文服务”双方面来推动,通过增开临时客车、优化换乘、更新服务产品等办法,交出了一份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从哈尔滨局增开17趟旅行专列,到广铁集团加开夜间高铁;从兰州西站压缩短了中转时长,到呼和浩特东站免费提供防暑药包,铁路部门用一次次“小创新”体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本意。
运输能力调配从凭经验到靠数据的智能转变,今年暑运,铁路部门不再用按图行车的老办法,而是依靠大数据建立起“需求运力”的静态匹配机制,国铁沈阳局与哈尔滨局共同开行沈阳北至广州白云的普速临时旅客列车,连接东北冰雪游与华南避暑客流;长三角地区采用“一日一图”机制在沪宁杭至黄山、婺源等文旅线路灵活增开列车,达成“热门方向无积压、冷门线路不空载。
更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局针对京津冀城际的客流,尝试实行“潮汐型”运力调整,根据周末学生流和工作日旅游流的不同特点,灵活调整车厢编组,让运力利用率提高了25%,这种“全国统一行动”的调度思路,实现了铁路运力管理从靠经验变成靠数据的转变。
服务革新,从“基本保障”到“体验升级”的价值重塑,当运输能力供应渐渐饱和,服务的细节就成了竞争的“关键因素”,
济南局于高铁站设置智能导航机器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迷路问题;包头客运段在草原慢火车上挂上皮画、勒勒车模型,打造出一个“移动文化展厅”;中国铁路济南局结合“文博游”的热门态势,推出“高铁博物馆”联票使行程成为文化体验的延续。这些举措的背后是,铁路部门领会了运输要向服务转变的具体生动实践。
更动人的是,呼和浩特东站把候车室温度精准控制在17到22摄氏度,鄂尔多斯站免费提供绿豆汤、防暑药包;沈阳局针对学生集体推出“行李托运转到家中”服务解决大件行李搬运的麻烦。
民生担当,从“交通要道”变成“经济引擎,铁路暑期运输的“暖心成果”,其实就是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小范围体现,一方面铁路部门通过加密车站到景区的公交班次、开通“务工人员包车”等办法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联结者”;另一方面,对学生流、务工流进行精准服务,体现出公共交通的普惠特点。长三角铁路对普速列车实行二折优惠,让低收入群体也能有“想走就走”的便利;国铁郑州局在济郑高铁推行“公交化”运营使得跨城通勤成本降低60%。铁路暑运的“民生温情”变成了“发展热度”,这有更深远的意义。统计显示,暑运时铁路旅游专列带动沿线餐饮、住宿消费超一百亿,体现了“交通旅游”模式的乘数效应,铁路部门有这种既算经济账又考虑民生账的思维,正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当最后一列暑运列车缓缓开进站台,这一次9.53亿人次的“大流动”不仅见证了中国铁路运力的突破,更铭记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铁路部门从数据调配到服务革新,从民生保障到经济赋能,靠一次次“精准供应”回应大家的期望,用一项项“贴心服务”传递温暖。这不仅是交通体系的自我更新,更是一个强国对“流动华夏”的深深守护,铁轨往远处延伸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钢铁和速度,还有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坚定追求,暑期运输结束,不是完结,而是新服务的开始,因为旅客的需求一直在路上。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