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在当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的国际环境中,上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既面临地缘冲突、经济转型、基础设施瓶颈等共性挑战,又各自具有差异化需求。对此,上合组织需建立多层次合作
导读
2025年是“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在当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的国际环境中,上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既面临地缘冲突、经济转型、基础设施瓶颈等共性挑战,又各自具有差异化需求。对此,上合组织需建立多层次合作体系,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以技术赋能推动产业升级,创新保障机制,共同推动各国可持续发展。
作 者
郭晓琼: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蔡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5年是“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当前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上合组织国家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三大共性挑战。
第一大挑战是地缘政治冲突。在安全层面,上合成员国中有四个(俄罗斯、伊朗、印度、巴基斯坦)正处于冲突状态,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冲突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其外溢效应威胁成员国安全稳定,进而干扰其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在经济及社会层面,西方国家制裁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对成员国经济和民生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例如,作为重要能源出口国的俄、伊两国处于冲突状态,导致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巴基斯坦等能源进口国进口成本增加,甚至出现了能源短缺,影响工业生产和民生用电。俄罗斯还是重要粮食出口国,俄乌冲突导致粮食出口受阻,中亚及巴基斯坦等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推高通胀,冲击社会稳定。供应链中断会影响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此外,冲突使区域内投资环境严重恶化,导致国际资本对上合成员国投资意愿下降,迟滞相关国家经济发展进程。
第二大挑战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上合组织国家普遍面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深层挑战,多数成员国经济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和初级产品出口,缺乏产业多元化和高附加值生产能力。这种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存在内在冲突,具体表现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可持续性的取舍困境。
第三大挑战是基础设施落后与资金技术瓶颈。哈、乌等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但受限于技术落后与人才短缺而开发不足。虽然通过与中国等国家的合作,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电场、乌兹别克斯坦1吉瓦光伏项目等一些标志性项目已成功落地,但本土清洁能源产业链尚未形成,运维能力不足。吉、塔两国长期依赖水电,但现有水电站设备老化,发电效率低下,亟需多元化能源供给。此外,大多数成员国还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
除上述共性挑战之外,上合组织国家可持续发展还存在差异化需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国对能源出口依赖程度高,需要减少对能源的过度依赖,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绿色转型。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如冰川消融导致的旱灾对塔吉克斯坦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亿美元;咸海危机导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土地面临盐碱荒漠化风险上升,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等。这些国家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土地和水资源管理,应对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印度、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贫困问题突出,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民生等方面予以更多关注。
尽管上合组织各成员国都关注数字经济和科技发展,但中、俄、印、哈等国更关注在数字经济及科技领域的技术提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的竞争力,而其他国家则希望通过数字转型提升经济效率。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针对上述共性挑战和差异化需求,上合组织需建立多层次合作体系,共同推动各国可持续发展。
首先,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以“韧性联通”对冲冲突风险。一是推动能源基础设施联通,强化区域能源安全。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应以资源互补为基础,以绿色转型为方向,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加强技术合作和标准对接,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利用能源基础设施大项目投资带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强化区域能源安全的同时,兼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推动粮食安全应急通道建设。依托中欧班列和中吉乌铁路等项目,建设粮食运输走廊,简化粮食出口流程,构建区域粮食安全网。
三是加大上合成员国间本币结算比例,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CIPS) 和俄罗斯金融信息传输系统 (SPFS) 的对接范围,试点“数字货币跨境清算平台”,降低西方次级制裁对成员国间贸易的干扰。
其次,推动各国经济模式转型,以技术赋能推动产业链升级。一是推动风、光、电产业本土化。例如,中国企业在投资建设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电场、乌兹别克斯坦1吉瓦光伏项目基础上,在当地建设风机叶片、光伏组件生产基地,提高核心部件的本土化生产,带动当地产业链升级。
二是传统能源的升级改造。积极推广中国的“碳捕集”技术,帮助俄、哈等国油田提高采收率,降低碳强度。
三是以数字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升级。自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成立以来,中国根据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发展需求,先后派出73批次、190余名专家,合作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传播110多个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今后还将在上合组织国家推广中国物联网智慧农业灌溉系统、旱情遥感监测系统等先进技术,建设上合组织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动上合国家农业升级。
最后,创新保障机制,以中国方案引领制度创新。一是扩大融资渠道,推动建设上合开发银行,设立专项基金,优先支持咸海治理、可再生能源等绿色项目,探索发行绿色债券。二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鲁班工坊”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家名片”已在多个上合国家开花结果,不仅向合作国家输送出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技术技能,也将中国的职教标准、职教装备、职教方案在上合组织国家推广应用。
来源: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