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七点的洪江市,晨雾还没完全散开,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里的稻香已悄悄漫过田埂。古樟的枝叶筛下细碎阳光,落在试验田的碧浪上,长沙游客蹲在田埂边,指尖轻轻碰了碰嫩绿的稻叶,声音里满是感慨:“真不敢想,袁院士当年就是在这么朴素的地方,种出了喂饱亿万中国人的稻种。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朱倩萱
清晨七点的洪江市,晨雾还没完全散开,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里的稻香已悄悄漫过田埂。古樟的枝叶筛下细碎阳光,落在试验田的碧浪上,长沙游客蹲在田埂边,指尖轻轻碰了碰嫩绿的稻叶,声音里满是感慨:“真不敢想,袁院士当年就是在这么朴素的地方,种出了喂饱亿万中国人的稻种。”
袁隆平“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题字
不远处,几位游客在袁隆平院士的旧居驻足——青瓦白墙的老房子里,木质书桌、泛黄的科研笔记、锈迹斑斑的育种仪器还保持着原样,仿佛下一秒,那位总带着笑的老人就会推门进来,拿起笔记本记录稻穗的生长数据。
“这不是课本里的故事,是能摸到、能闻到的历史。”讲解员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给我们讲起1953年袁隆平在这里开始杂交水稻研究的往事。
安江农校的职工宿舍
这座藏在湘西南的纪念园,前身是1903年创办的湖南省立第四农业学校,1953年更名为安江农校。就是这片“校在园中,田在校内”的土地,成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从1953年到此后数十年,袁隆平院士带着团队在这里顶烈日、冒风雨,在无数次失败后,终于让杂交水稻从设想变成现实,让“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奇迹落地生根。
2009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又成了“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越来越多人循着稻香而来,赴这场“科学朝圣”。
“我们要让每一块试验田、每一件仪器都‘说话’。”园区负责人张香丽沿着田埂边走边说,手里指着的试验田还种着当年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早期稻种,“不只是修旧建筑,更要复原科研场景——你看那边的陈列室,实物、影像加田间实景,能让游客清楚看到团队是怎么攻坚克难的。”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石碑 以上图片皆由覃昆供图
园内的百年银杏和樟树依旧苍翠,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学楼、教职工宿舍错落分布,与四季轮转的稻田构成一幅静美的画——春天是碧浪翻滚,秋天是金黄遍野。游客们或在实验田旁拍照,或在旧教室里翻看老资料,偶尔有风吹过,稻穗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那段艰苦却热血的科研岁月。
如今,纪念园早已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 这片见证过“种子奇迹”的土地,正以自己的方式,让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代代相传,也让更多人明白: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藏着坚守与热爱,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