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奔胜丨如何做新时代的大记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02:42 2

摘要:大家好,我是新华社瞭望周刊社的郭奔胜,很高兴和大家来分享我对当记者这个职业的成长的思考。我今天汇报的主题是“如何做新时代的大记者”。提到记者二字,我们常常会想到普利策的那句名言,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闻记者就是一个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

从太湖之滨的蓝藻治理到长江之畔的转型阵痛

从基层矛盾的风口浪尖到时代命题的思考前沿

他用二十载的坚守与求索

在新闻现场淬炼出

“政治眼力、人民情怀、调研筋骨、思想锋芒”记者本色

今天,让我们共同聆听

新华社瞭望周刊社郭奔胜的深度思考

如何以学养铸就瞭望者的精神灯塔

让新闻报道既有时代高度又具泥土温度?

怎样在信息洪流中坚守新闻人的价值坐标

让每篇稿件都成为解码中国的时代切片?

新闻人该如何跨越“互联网+”的认知迷雾

在百年变局中书写不负使命的传媒答卷?

此刻,让我们循着郭奔胜在新闻长河激起的思考涟漪

共同探寻新时代大记者的成长密码

课程内容提要

1.腹有学养,把稳立场

2.情感所系,人民至上

3.洞观风云,站高望远

4.勤于调研,敏于发现

5.长于思考,见所未见

6.敢于较劲,突破自我

7.与网同行,破茧成蝶

课程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瞭望周刊社的郭奔胜,很高兴和大家来分享我对当记者这个职业的成长的思考。我今天汇报的主题是“如何做新时代的大记者”。提到记者二字,我们常常会想到普利策的那句名言,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闻记者就是一个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的发现警报。没错,这句话的确是道出了新闻职业和新闻记者所工作的特别的要求。记者是瞭望时代的人,同时记者也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造就的不同的新闻人,要成为一名大记者,成长之道却是相通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伟力,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为新时代中国记者提供的天地极为广阔,滋养极为深厚,素材极为丰富。

各位学新闻专业的同学们,我理解你们是中国记者的接棒人、后备军,我衷心的希望大家大步的走进新时代,立志做新时代的大记者。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对新闻工作者提出“四向四做”要求,是我们理解大记者的指南针。总书记说,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这段话,我作为一名老记者也是常学常新。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大记者呢?我想每个人心中可能有自己的答案。我是从2002年开始在新华社工作,那时候我在江苏省当记者,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我听到看到了很多大记者的故事,自己在心中也一直努力去做一名我自己理解的那个样子的记者。我想从校园的时光开始,应该在以下这七个方面去做,有意识的修养历练,坚持不懈,那你一定会有所成就。

学养是学识和修养的综合体现,修养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学识。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新闻舆论工作本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新闻记者应该是有社会责任的、有学问、有道德、有才干的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总书记反复寄语青年要勤学、博学,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对于志在做大记者的青年学子来说,勤学博学尤其重要。记者是社会活动家,看起来似乎更像呼朋引伴的“e人”,不像静心读书的“i人”,但实际上,后者是前者必不可少的基础。话不投机半句多,能不能和采访对象对上话,决定了你能不能做好采访。而要做好采访功课,没有宽广的知识面、系统的思维训练作为基础,想靠临时抱佛脚,靠似懂非懂、不懂装懂,是肯定会打败仗的。

▲范长江的寄语

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范长江曾经讲过,新闻记者要当一个杂家,从事记者职业知识储备要尽可能多一点、广一点、杂一点,文化底蕴要尽可能深一点、厚一点,扎实一点。“对于一个记者凡是需要的都应该不断的学,学那些自己在报道中感到特别缺乏的东西。记者学习短期是不能收效的,这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事情,要慢慢积累,由点到面,逐渐达到广博。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记者和政治是具有天然的联结的,做大记者,光有满腹的经纶,没有政治素养,这是做不好的,因此政治素养是根本。我们在工作当中会碰到一系列的现象,一系列的问题。如果离开政治,如果离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理论指针,我们的工作就会存在偏差。今天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我们哪怕是聚焦一个细分的产业领域来当记者,也离不开政治立场。所以,术有专攻。但“道”是基础、是根本。新时代的大记者,必然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记者,是政治立场特别坚定,政治意识特别清醒、政治眼光特别敏锐、政治素养特别过硬的记者。这都会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我们的每一次选题,每一次报道,我们必须信念如磐,目光如炬,担当如铁。这是我理解的第一个方面的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明确要求。这方面我想很多新闻界的前辈可以说是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想举点例子,我们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给别人赠言时,写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呢?叫勿忘人民,我们新华社有很多一代又一代入社的记者,我们接触到新华社最初的一个理念,就是叫勿忘人民。对记者来说,人民至上的情感意味着懂得人民甘苦,为人民而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很多年轻人以为这是一句民间俗语,其实它出自新华社的一则消息,《豫剧〈唐知县审诰命〉引起轰动》。这是国庆30周年献礼的一个节目。演出当天,新华社资深编辑,也是我的前辈,瞭望周刊社总编辑李耐因同志值班签稿。他偶然捡起记者带回的剧情介绍看后,觉得只发条演出简讯,不会引起读者注意。这个剧受欢迎的原因是反映了群众对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的期望。随即,他写出一条600字的新闻,通过勾画一个可敬、可爱、可笑的戏中人物,加上观众议论中的几句点睛之笔,一时间稿件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传遍大江南北,流传至今。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新华社数不胜数,在我们中国新闻界同样是。我们会遇到很多故事,耳濡目染,我自己很注意写反映群众心声的稿件。2007年,当时我在江苏新华社江苏分社工作,那年的5月29号,太湖爆发了蓝藻污染,那么濒临太湖的一个市叫无锡市,遇到了水危机,其中有半个城市的老百姓饮用水受到污染。所以当时我就写了一个评论,叫《一城之伤,流域之痛》。我写的角度就是想说,这场水危机面前没有人是可以袖手旁观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当时的电视全文口播了我的稿子,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教育着我,就是我们在新闻报道当中,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找到我们报道的题材。对记者来说,人民至上的情感意味着礼赞人民的精神,为人民而歌。

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同志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1974年,他是陕西分社的记者,他用近50天的时间,连续采访了13个省区的数十个水利工程和上百个一线劳模,写成了反映共和国成立25年来水利建设成就的万字通讯《驯水记》,这也是我进入新华社工作当中必读的通讯稿。

▲穆青 《十个共产党员》

穆青的代表作《十个共产党员》写的人物大多都是工人、农民。但反映的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至今读来,这些人物都是栩栩如生。“这本书虽然写了十名普通共产党员,是沧海一粟,但是它反映的是整整一个时代,整整一代人。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才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和胜利;有了这样的人,才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这种精神、品德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活在我的心里,有些人是我在心里酝酿了多少年才动笔写的,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他们的……”对记者来说,人民至上的情感意味着永葆赤子之心,为人民而荣。很多前辈,无论他的职务有多高,但是和群众始终在一起。还是穆青同志,他一直牵挂着年轻时采访过的红旗渠除险队的英雄,叫任羊成。90年代初,当他在见到老人的时候,还专门问他腰间的老茧退了没有。后来他赶到安阳,和当年的劳模促膝谈心,临别的时候还久久地握着双手,舍不得分开。这种鱼水深情的境界是我们今天永远要学习的。

当好新时代的瞭望者、笔杆子,为人民而歌,这就要求记者思维非常活跃,主动做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感知者,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洞悉者。感知冷暖,感知变化,感知风云,做到胸有天地,耳聪目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毛泽东同志的论领导的这段话,“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其实这段话,说是领导干部,其实对我们当记者这个职业来说也是有特别的意义的。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努力地当大记者,我们就必须善于观风云,要站的高,望的远。大记者,我想是那个时代的瞭望者,他一定是站在更高处。在我们新华社工作,有一句话一直在我们心中,就叫“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要当这样的记者。就是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和思想境界。著名记者、社会活动家,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胡愈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有那么几个“第一”,第一个提出与日本断交的主张,第一个做出二战将爆发的预言,第一个喊出“战则存,和则亡”的口号。我看过他的一些事迹报道,非常敏锐,在那样一个年代,能够有这样敏锐的洞察,这反映了他的战略眼光和他观察时局的能力。

曾任《农民日报》的总编辑张广友,这都是我们的新闻老前辈,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写安徽包产到户改革,他写了很多作品。有的就写了一个县,有的是写一个生产队,有的甚至就写了一个农民,但是都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因为他关照的是那个时代的方向,人民的心声。其实这样的追求也最考验我们的功底,这需要我们经常要自找苦吃,不断地在思考中磨练,提高自己的站位,拓宽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悟性。2010年我参加了新华社组织的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调研。那个时期收入分配问题非常尖锐,社会关注度非常高。我和一起调研的同事们在经过三个月的深入调研后,在稿件当中提出了分配改革面临窗口期的独家的判断,而且在我写的稿件里还提出了建立分配友好型社会的这样一个观点。这个报道呢,后来有部分的建议,被十二五规划的起草组所吸取,纳入规划当中。后来,我还参与了由中宣部组织的“七个怎么看”,关于分配不公怎么看的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这个过程当中让我有一个体会,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当中,我们当记者,作为调研者,要有善于发现,善于提炼这样一个能力。我们的很多采访对象,本身就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和处理过问题的人,比如理论大家郑必坚,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等等。面对他们,我们不能做简单的记录者,而要做对话者,这样我们拥有的采访素材就会变得丰富而鲜活。我们探寻到的内心世界就会更加炙热而真诚。

练就洞察风云的火眼金睛,必须从持续深入调研中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其实,调研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它也不是一个我问你答,不是一个记记录录的一个简单的事,而是要深入基层,要洞察风云,要感同身受。

我们有一位记者,叫张严平,她已经退休了,但是她写过一篇大稿子,叫《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当时报道一位马班邮路的一个邮递员叫王顺友,他一辈子坚持给边远的老百姓去送邮件,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位女记者她坚持深入到王顺友的工作的实际场景当中,和他一起去爬山,一起去骑马,走进大山深处去送邮件,完整地走了一趟。她带着这样的感受来写这篇稿子,就是充满着感情,饱含深情。

另外,我们当记者搞调研,他不是走马观花,不是哪里热闹哪里去,实际上是一个艰苦的一个工作场景,是一个艰苦的一个工作环境。那调研,不能调而不研,要敏于发现。《人民日报》有个资深记者叫田流,他曾经说新闻报道要“钻进去,跳出来”。钻就要钻到调研所掌握的事实当中去,抓住本质,再回过头来选出最深刻最能表现规律的事例来揭示本质,这个过程要反复多次。社会矛盾领域是我长期关注的一个调研领域,我自己还有一点欣慰的是在这样一个长期的调研当中,因为我比较坚持深入调研,我和同事呢,基本上隔一段时间会有这样一个观点提出来。当然,我也不是要标新立异,搞什么独家之言,而是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去观察社会前沿问题。那比如说,我在我所现在的工作单位叫瞭望周刊社,我也为《瞭望》新闻周刊提供了不少稿件。在2006年10月,《瞭望》就刊发了我和广东分社的同事钟玉明合写的稿件,叫《社会矛盾新警号》。这篇稿子里面提出了“无直接利益冲突”这样当时的一个社会矛盾的现象,这篇稿子反响比较大,据我所知呢,“无直接利益冲突”也被纳入社会矛盾研究,以及当时国家解决信访问题的一个重点关注的领域。2009年,刊发我和三位同事合作的调研稿件,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提出“网上群体事件”的概念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要求自己每经历一次调查研究。就像又推开了一扇社会之窗,不要去做观光客,要做瞭望者,就像翻过一本本厚厚的书,不要去做浏览者,要做问道者,就像又攀登上了一座新的山峰。不要有一览众山小的优越感,而有“那山还比这山高”的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写过一篇文章,《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我想他是对领导干部来说,其实对我们从事新闻调研来说是有同样的道理,就是新闻调研他可能切口比领导干部调研要小一点,我们所观察的问题可能更具体一点,但是道理是相通的。贯彻调研全程的是坚持不懈,甚至艰苦卓绝的思考。

调查研究是一项无限接近真实的活动,而探寻真相的过程是挑战思考力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其中的脑力,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判断力、鉴别力,要靠勤于思考。苦于思考来锤炼,要思考的深一些,善于在事实中独立思考。新华社的一位前辈曾多次说过,记者调研就像蜜蜂采蜜,“调”如遍采百花,“研”如提纯酿蜜。随着采访功力的提高和采访调研的深入,记者能够听到很多采访对象剖肝沥胆之言,有的甚至是很“刺激”的,常常愁的不是没有观点,而是该怎样取舍;愁的不是没有方位感,而是究竟哪种方位才能真正是时代的天际线。大记者要能够深刻地观察这些观点背后的社会环境、个人遭遇以及整体事实,厘清哪些是全局问题,哪些是局部问题,哪些是萌芽问题。在热热闹闹当中能够冷静下来思考,在冷静思考中,又不失心潮澎湃,拨云见日,一叶知秋。要思考的清一些,于想人所未想。就在去年,我和我的同事们来到四川宜宾采访,听当地的领导介绍,这些年来,他们下定决心从多年依赖的煤炭、白酒“黑”“白”两个产业向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绿”“蓝”产业转型。采访期间,我一直在想,这两个产业对宜宾而言都是从零开始做转型文章之难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当记者该怎么样写好转型这样的大文章呢?这时候我在采访中看到了宜宾有个广场叫合江门广场,它是三江交汇的地方,有一个叫长江之珠,有一个可以转动的一个巨型的圆柱,恰好是对着远处江北岸上的东山白塔。我一下子想到,这边是零,这边是一,那么对这座城市来说,我觉得宜宾做的工作不正是从零到一的努力吗?有了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我们最后决定写的稿件的题目就是《宜宾:奋力求解“从0到1”》。后来发在我们瞭望周刊社的子刊,叫《瞭望东方周刊》上。这个文章一刊发出来,就被互联网迅速转载,那么在宜宾上下呢,也引发了关注,包括四川。读者爱看,干部也觉得有道理,外地还有一些城市到宜宾去取经。我事后和我们的同事们在分析这稿件的时候,我们说这个稿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好的结果呢?我们觉得就是一个善于在基层调研当中去发现、去思考。

▲宜宾合江门广场长江之珠

▲宜宾东山白塔

实际上我们在新闻报道当中,我们能有一些稿件能够被读者留下来,能够被时代留下来,能够被历史留下来,背后往往都反映了一路的思考所迎来的曙光乍现的心路历程。我认为思考就要思考得苦一些,要敢于进行思想的艰苦跋涉。作家路遥,他的墓前有一句话,这句话有很多路遥迷都知道,要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是他写作态度的一种自我告白,是他写作状态的生动写照。记者写的不是长篇小说,但为了写好一篇报道,甚至写准几个关键词,一样要用尽心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但是深入进去,又会感到苦中有乐,尤其是捅破窗户纸的那一刹那。真像周总理青年时诗作中所说,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蛟妍。总之,要长于思考,是为了见所未见。它不是西方新闻观所谓的“公信论”的“审判”,而是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的求索;它不是苦行僧式的玄思,而是在坚实调研基础上,从大量鲜活事实中得来的提炼。他不是“俱怀逸兴壮思飞”的浮想,是有思想指导、有理论依据、有逻辑推衍的发现。

新闻产品具有“易碎品”的特点,记者职业具有“逆行者”的特点,两者叠加,对这个职业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价值就有一些说法,就是我们也都听到说记者是吃青春饭的,还有人说我们现在是叫新闻民工。另外,随着传播方式的裂变,又有人说记者不过就是信息的搬运工。当面对这些说法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立志于当时代大记者,还要站稳自己的立场。我们要这么去看,无论互联网的技术怎么发展,无论这个时代怎么发展,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会壮大。郭超人同志有句名言,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很形象的诠释了记者这个职业的神圣,这份责任的重大。我们都知道,现在人工智能加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层出不穷的网红主播、up主,就如同“千树万树梨花开”,但受过专业训练、具有新闻报道资质的记者,特别是有追求做艺术新闻独家报道的记者,提供的不是人云亦云的二创产品,而是信息的源头。对于他们来说,这四句话依然适用,甚至现在的作用更加凸显。记者,都说这个职业是一个“良心活”,因此我们绝不能把它看低了,看小了,看轻了,看浅了,看错了。关于记者,还有个现实问题,就是干久了之后难免有所谓的平台期、瓶颈期,我自己也有这种感受。那么这时候的特点会是什么呢?就会高不成低不就,小稿子不想写,大稿子又写不了。那要突破这样一个平台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做新时代的大记者就要像众多的前辈大家那样,要永葆新闻的激情,始终高标准的要求自己,善于写最难的稿子,写没有人写过的稿子。当前,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都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一个现实的课题是怎样在我们的报道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如果我们只是比以前多点缀了一些经典引文,就太流于表面了。能不能深入的从文化底蕴上贯通的观察和理解我们的报道对象,在报道中真正的把它立起来,这是我们工作当中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湖州太湖南岸

我想在这举一个例子,今年的5月,我们在《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一个一组专题稿,这个专题的名字叫湖州觉悟。湖州呢,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提出地。我们在调研当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湖州,何为湖州,因为湖州是个老典型了,很多媒体写了很多稿子。因此,我们在采访调研当中,我和我们同事们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就是写湖州的报道,就是要写别人没写过的稿子,写别人写不了的稿子,写自己迄今认为最难写的稿子。最后呢,我们写出了四篇稿子,提炼出的是叫“湖州觉悟”。这样的一个关键词统领我们的湖州这四篇稿子,我们是从湖州的方法论、湖州的精气神、湖州的价值观来写这样一座千年古城,来写活一座千年古城,来回答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样一个进程当中,以湖州为代表的这样的中国城市如何来用党的创新理论去指引自己的发展,走向一条创新发展之路,这过程当中孕育着典型意义。这组报道后来湖州的市委还组织了干部来进行学习,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报道中所涉及到的很多领域,我们湖州应该怎么办?要继续怎么做,我理解这是我们新闻报道和我们的社会实践以及的社会建设,形成了同频共振,这就是我们新闻报道的意义所在。我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如此丰富,我们必须用多幅笔墨来呈现它,来描述它。如果仅仅是用熟悉的套路把新故事讲出了成就感,那就太对不住我们这个时代了。当然,并不是每一次尝试,都是有可能更进一步的。我们写稿子经常会感到很痛苦,走不出自己熟悉的套路,但是我认为只要你敢于较劲,“自讨苦吃”,总能有那么几篇作品,会留在这个时代,会留给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这点我们感受就尤为明显。新传播技术的极大发展,重塑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口味,也极大的丰富了我们新闻表达的方式。比如,我们新华社现在在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全媒体机构,我们有很多新媒体的方式来开展报道,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网民特别欢迎的短视频,这些都是在我们今天从事新闻工作当中不能回避的一种工作方式。我想大家,尤其是在高校正在读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们,你们这一代人就是典型的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家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胜任“四全”媒体发展的要求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在这,我也有几句心里话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在面对互联网的时候,我们是舒服的。在使用互联网这个经验的同时,我们同时要避免不知不觉的被互联网所“网”住。那么在做互联网时代记者的路上,要避免不知不觉的成为一个互联网+记者。以前我们常说要防止变成跑会记者,这还有一些顺口溜,“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现在,我们要主动的避免变成跑网记者,这里面也有个顺口溜,“朝辞网红直播间,热搜刷屏一日还,生活烟火闻不到,AI已画万重山。”这也是我们很多媒体单位近几年培养使用年轻人才时,共同遇到的一个倾向性的问题,苗头性的问题。

新华社有位前辈的军事记者叫阎吾,我不久前还在看他的传记,这个记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迎着炮火去报道。我想他是在战争的年代当军事记者,如果今天他还在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当记者,我想他也不会变,他的追求就是到现场去,到战场去,到新闻一线去。他说,我是很强调到现场去的。要尽可能的通过你自己的眼,就是我们的眼睛、耳朵、我们的鼻子,我们的嘴巴,还有我们整个身体,去亲历目见,用自己的感受去观察生活的情景,了解生活中的人是怎样做事,怎样思考,发现生活的意义。

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实践证明我们的新闻工作队伍是一支可靠的、高素质的、能打硬仗的队伍。衷心希望更多的新闻学者和广大有志青年加入到这支光荣的队伍中来,践行“四向四做”的要求,不断锤炼“四力”。在新时代当一名大记者,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登高望远,与时俱进,矢志书写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使命的精彩华章。祝福大家学习愉快,日有精进。以上呢,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编 辑 | 张圣琦

美 编 | 高梓曦

运 营 | 刘若彤 庞梦阳 庄立娟 刘新哲

审 校 | 田香凝 李泓江 霍逸凡

主 编 | 郑 石

监 制 | 叶明睿

来源:山西画报忻州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