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这段时间,关于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何时正式服役的消息,成了国内外军事圈热议的焦点。尤其是随着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临近,不少外媒开始猜测,这艘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航母,可能会选择在当天正式加入海军序列,为这场盛大的纪念活动再添一份惊喜
最近这段时间,关于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何时正式服役的消息,成了国内外军事圈热议的焦点。尤其是随着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临近,不少外媒开始猜测,这艘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航母,可能会选择在当天正式加入海军序列,为这场盛大的纪念活动再添一份惊喜。
近日,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山河铭记》中一段35秒的画面,让外界的猜测愈演愈烈。视频开头是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全景,福建舰正静静地停泊在港池,随后镜头切换到海上航行的画面。
更具深意的是解说词内容:“2025年8月,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弹射式航母正准备正式服役。88年前,日本帝国海军旗舰‘出云’号也曾在同一海域巡航。当时,出云号装甲巡洋舰的炮口直指上海市区。购买这艘军舰的钱来自《马关条约》规定的战争赔款,它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象征。”
这段跨越近百年的历史对比,迅速被国际媒体捕捉并解读。韩国《朝鲜日报》直接援引港媒《南华早报》的分析称,中国官媒刻意将福建舰服役与日本侵华历史关联,“似在隐喻以航母入列回应历史,带有‘象征式复仇’的意味”,并进一步推测,中国可能借9月3日阅兵当天宣布福建舰服役,“集中展现国防建设成就与军事自豪感”。
作为当前亚洲最大的现役航母,福建舰满载排水量约8万吨,虽略逊于美国福特级航母,但在核心技术领域毫不逊色,甚至展现出独特优势。其最受关注的亮点便是电磁弹射系统。
相较于传统滑跃起飞方式,电磁弹射能支持舰载机以“满载燃料+满载弹药”的最佳作战状态升空,使舰载机作战半径提升50%以上;同时,弹射间隔缩短至45秒,单日最大出动架次可达300架,是辽宁舰的3倍,大幅提升了航母的实战打击效率。
回溯福建舰的建造历程,堪称一部中国航母技术的“逆袭史”。2022年6月下水时,它便因直接采用电磁弹射技术引发全球震动——要知道,当时全球仅美国福特级航母掌握该技术,而中国跳过蒸汽弹射阶段,直接实现电磁弹射的技术突破,这在世界航母发展史上实属“跨越式进步”,打破了西方在高端航母技术领域的长期垄断。
从下水到即将服役,福建舰的海试过程也体现出更高的严谨性。自2024年5月首次海试以来,它已累计出海8次,出海测试时间远超辽宁舰和山东舰,足见中国对这款新型航母性能验证的重视。
今年5月的第8次海试尤为关键:在6天时间里,福建舰完成了舰载机高频次弹射、电磁弹射系统连续高强度作业等复杂科目测试,创下“单次海试周期最短、测试内容最密集”的纪录。海试结束回港后,福建舰并未进入船坞检修,而是直接停靠港池边搭建脚手架——这一细节被外界解读为“清洗舰岛、准备涂刷舷号”的明确信号,而舷号涂刷通常是军舰正式服役前的最后一道关键流程。
更让军迷振奋的是,7月31日,央视《攻坚》先导片首次曝光了歼-15DT舰载机在福建舰上完成电磁弹射的画面。尽管视频未直接呈现弹射瞬间,但战机起飞时甲板上的清晰倒影,足以证明电磁弹射系统已具备实战应用能力。这表明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已具备实战能力,甚至可能已完成歼-35隐身舰载机的弹射测试,只是官方尚未公布。
综合来看,9月3日确实是福建舰服役的优选时间节点,这一判断既源于历史意义,也基于现实条件。
从历史维度看,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福建舰选择此时服役,恰如央视纪录片所传递的内涵:88年前,日本“出云”号在上海附近海域耀武扬威,成为侵略中国的象征;如今,中国自主建造的航母在同一海域守护海疆,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既能铭记历史、告慰先烈,也能极大激发民族自豪感与国防自信。
从现实条件看,福建舰当前已完成刷舷号准备、舰载机弹射测试等核心环节,9月初完全具备服役条件。加之9·3阅兵采用全球直播形式,福建舰若此时服役,可借助这一平台“向世界直观展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成就”;尤其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这一动作也能进一步强化中国的海上战略威慑力。
当然,目前关于福建舰服役时间的讨论仍停留在外界猜测阶段,最终需以官方通告为准。但无论福建舰最终选择哪一天服役,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三航母时代”,真的要来了。
来源:兵器杂志肖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