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人不能做恶事,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年轻一代更要传承革命精神,为国家贡献力量。”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人不能做恶事,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年轻一代更要传承革命精神,为国家贡献力量。”
“那时候抱着机密信件,藏得严严实实,被鬼子翻着就没命,可我不怕,也不能怕!”在东平县,94岁的抗战老兵陆书振坐在家中,摩挲着胸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亮。尽管年事已高、记忆偶有模糊,但提及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老人的讲述依旧鲜活,那些与革命先辈并肩作战的往事,在他心中刻下了永不褪色的印记。
陆书振出生于1931年6月,与革命结缘始于一位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领路人——万里。
时间追溯到1940年前后,抗日烽火燃遍齐鲁大地。彼时,万里在昆山一带开展地下革命工作,因与陆书振的父亲陆诗序是同学,便将父母托付到陆家暂住,这一住便是两年。正是这段缘分,让年少的陆书振与革命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万里叔叔常鼓励我好好上学,还跟我讲打鬼子的事。”尽管当时年纪尚小,许多道理似懂非懂,但抗日救亡的种子已在陆书振心中悄然萌芽。后来,万里见他机灵可靠,便让他与自己的胞妹万玲(两人亦是同学)一同担任通讯员,负责传递机密信件。
陆书振回忆,每次出发前,万里总会反复叮嘱:“你可别暴露了,暴露了就没命了。”年幼的陆书振将这句话记在心里,凭着机智与勇敢,一次次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将情报安全送到当时的昆山县工委书记邵子言、县长于少畲、昆张支队队长吴忠等同志手中。每一次送信,都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考验,而接信人的名字,老人至今记忆犹新。
然而,危险终究降临。汉奸告密,并在陆家大门上写下“陆书振小八路”,日本鬼子带着汉奸上门抓捕陆书振。幸运的是,陆书振和家人提前得到消息,逃到了黄河边的杨庄村,在一户老革命家庭的掩护下躲过一劫。日军扑空后,放火烧了他家的房屋。“砖房没点着,茅屋被点了。”老人回忆道,杨庄村的乡亲待他如亲人,这份恩情他记了一辈子。
1945年6月,14岁的陆书振正式参加革命工作。此前,他从村里高小毕业后,考入冀鲁豫边区东平第七中学——一所抗日学校,老师边涛对他的生活与学习关怀备至,让他在革命道路上愈发坚定。1947年,经万里推荐,陆书振参军入伍,成为第二野战军十一纵队政治部前卫剧社的一员,与陆长为、陆家孚等同乡一同奔赴战场。
在剧社,陆书振的任务是负责学习宣传人民解放军的宣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党的各项政策,组织文艺活动,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纪律。
记者:刘小东
摄影记者:陈阳
编辑:乔雨晴
本文来自【泰安日报-最泰安】,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