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家乡,第一次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研学营成员、渭源县龙亭学校分校八年级8班同学辛海璇攥着衣角,眼里闪着光,“感谢党和国家、感谢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和渭源县妇联,回去后我要把这份喜悦讲给全班同学听!”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家乡,第一次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研学营成员、渭源县龙亭学校分校八年级8班同学辛海璇攥着衣角,眼里闪着光,“感谢党和国家、感谢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和渭源县妇联,回去后我要把这份喜悦讲给全班同学听!”
近日,由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资助的“香樟逐梦想 研学阅山河”主题研学活动在川渝两地圆满落幕。来自渭源县“香樟助学计划”项目的29名品学兼优的困境学生,在“土豆妈妈”的陪伴下,从黄土高原出发,踏上一场“访古迹、览山河、觅红迹、寻文脉、悟科技”的成长之旅。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触摸历史,用心灵对话未来,开启一场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双向奔赴。
体验和谐,用脚步丈量山川
走进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大熊猫的生活状态,系统学习濒危物种保护知识,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
站在都江堰的堤坝上,惊叹于千年古堰的恢弘气势与科学构造,摸着岸边青灰色的古堰石壁,孩子们明白这不是普通的堤坝,而是两千多年前古人用智慧写给大地的诗,千古治水智慧让孩子们叹为观止。
顺着重庆洪崖洞独特的吊脚楼拾级而上,极目远眺浓密夜色里嘉陵江的光影盛宴,孩子们对山城重庆有了更深的印象。瞻仰庄严肃穆的解放碑,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让孩子们心生敬意。驻足立体交通与山地建筑智慧的典型代表“轻轨穿楼”,孩子们被交通与居住的和谐共存智慧折服,感受到现代都市的包容与力量。
汲取力量,用实践传承精神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站在杜甫草堂,仰望拜谒诗圣,孩子们大声齐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苍劲厚重的朗读声中,再次感受诗人心怀苍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青瓦木楼的红岩村,风里都带着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孩子们认真聆听革命先辈的奋斗事迹,从红色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峥嵘岁月中厚植爱国爱党情怀。龙亭学校的八年级同学吕毅悄悄地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知道了‘红岩’不是石头,而是永不熄灭的信仰,以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个有担当的人,那是信仰在血脉里悄悄生长的模样。”
启智探源,用科技点亮梦想
探寻川菜博物馆,孩子们深入了解川菜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烟火密码”,在饮食文化体验中感受巴蜀民俗的独特魅力。
走进四川大学及四川大学博物馆,“土豆妈妈”陪着孩子们沉浸式感受高等学府的学术氛围与人文底蕴。
探访成都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孩子们从文物古迹中探寻历史脉络,在青铜遗址中解码天府之国的文明基因。
在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孩子们参与科技互动体验,直观感受科技发展成果,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逐梦远方,用蜕变续航梦想
每天晚上的团辅活动,“土豆妈妈”们通过组织破冰互动、励志讲座、心得分享、感恩明信片书写、“致一年后的自己”书信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增进了解、凝聚团队力量,在情感表达与自我对话中实现心灵成长,为研学之旅持续注入温暖与活力。
“蜀地的风里,裹着浙江的暖意。”渭源县龙亭学校的石静旋在《研学日记》里写道,“它让我们知道,无论身在何处,都有人在为我们的成长添砖加瓦。这份温暖,会化作我眼里的光,照亮往后的路。”
这个夏天,29名孩子走出了黄土高原,走进了城市、高校、科技与人文的现场。他们带回的,不是昂贵的礼物,而是“看不见的财富”。“土豆妈妈”梁婷婷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这把梦想的火,正照亮29个孩子的逐梦之路,也照亮着“香樟助学计划”跨越山海的温暖初心。
此次“香樟逐梦想 研学阅山河”主题研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行走中丰富了知识储备,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向往远方、追逐梦想的种子。活动充分彰显了“香樟助学计划”跨越山海的温暖初心,也为助力渭源县青少年茁壮成长注入了坚定而温暖的妇联温度。
供稿:单凯妮
来源:渭源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