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气弥漫在普陀区中心医院中医科诊疗区内,十余名来自法国的中医学习者正凝神观察一位患者腰部的银针——针尾处的艾绒缓缓燃烧,艾烟袅袅升起。这群金发碧眼的“洋中医”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研学项目的学员,近日专程来到普陀区中心医院,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医临
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气弥漫在普陀区中心医院中医科诊疗区内,十余名来自法国的中医学习者正凝神观察一位患者腰部的银针——针尾处的艾绒缓缓燃烧,艾烟袅袅升起。这群金发碧眼的“洋中医”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研学项目的学员,近日专程来到普陀区中心医院,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医临床实践。
“冬病夏治是指在夏季伏天期间,通过针刺结合艾灸治疗,使气血活跃、寒湿祛除,预防冬季易发作的酸痛病症。”普陀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黄勇一边操作,一边向学员们解释。这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古老的中医智慧娓娓道来。学员们眼神专注,不时地做着记录,随后开启“提问模式”。
“艾灸为什么要在夏天和室外做?”看着屋顶花园式的治疗区,有学员问道。“冬天艾灸的时候毛孔会张开,天气比较冷,有风,寒气容易通过毛孔渗进去,效果不好,夏天阳气旺盛,就不会有这个问题。”黄勇解释。
在康复诊疗区,学员们观摩了肩颈针灸治疗全过程。医护人员娴熟的扎针技法让这些海外学子目不转睛。在拔火罐实操环节,学员索菲跃跃欲试,亲自上手感受中医技术的魅力。学员小心翼翼地拿起竹罐,在导师指导下将燃烧的棉球伸入罐中。“手腕要轻转,让热力均匀分布。”导师在一旁轻声指导,“注意快速扣上皮肤,避免烫伤。”索菲全神贯注地操作着,当罐口稳稳吸附在同伴背部时,她忍不住惊叹道:“在法国我们多用机械抽气罐,这种传统火罐的温热感确实更自然。”
另一位学员在成功拔罐后兴奋地转头对同伴说:“看!罐印的颜色会说话——紫红色说明这里有寒气滞留,这和中医诊断图谱上描述的一致!”
观摩针灸治疗
学员娜塔莉早在前两天就体验了拔罐治疗,她欣喜地表示:“效果非常神奇!我鼻窦炎的症状在24小时后竟然消失了。”作为在法国已经学习了四五年的中医治疗师,能来到中医发源地亲身体验,对她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医院实训中心的教室内,另一场教学正在进行。来自马来西亚的黄榆扉和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面瘫的中医治疗课程,并在导师指导下练习扎针手法。“第一次尝试扎针,有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黄榆扉说,“看老师演示后,我发现扎针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掌握。这次实践让我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学员本身都是中医治疗师,他们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体验真正的中医工作日常,学习临床经验。我发现学生们回到法国后,临床操作中多了一些难以言传的领悟,技法也更加娴熟。”法国中医学院教授特瑞·维奈说,自己和中医结缘四十余年,一直潜心于中医的研究和应用,也十分热爱这门医学,希望依托这个项目,培养出更多年轻的“洋中医”。
实操指导
据悉,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研学项目致力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作为该项目的临床实践基地,普陀区中心医院不仅拿出中医的特色疗法,还持续开展教学创新,为海外中医学习者提供更多元生动的学习体验。
“医院特意为学员们安排了当前季节的特色疗法——冬病夏治的治疗观摩,同时还展示了针灸、推拿等技术在治疗带状疱疹、颈椎病、肩周炎等特色病种上的应用。”医院教育规培科副科长蒋元烨表示,“研学项目通过系统化的中医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结合临床培训中心的模拟课程,全面提升中医教学质量。同时项目的开展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让国际学员成为文化使者,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记者:易雯
编辑:沈悦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