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证监会官网显示,同意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深市主板上市的注册申请。本次发行股票应严格按照报送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招股说明书和发行承销方案实施。本批复自同意注册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
大材研究,泛家居老板经营内参,经理人每日读物,一线人员的生意参谋,打造有影响力的大家居建装研究机构、专业评价与传播中心。
或许出人意料的是,马可波罗的IPO注册申请获得批复。
8月,证监会官网显示,同意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深市主板上市的注册申请。本次发行股票应严格按照报送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招股说明书和发行承销方案实施。本批复自同意注册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
这就意味着,作为建材大厂,马可波罗在IPO这件事情上迈出了一大步。同时,这也是建材行业的一次破局。
有印象的读者或许知道,马可波罗曾经因上市引发轩然大波,2024年初,A股时隔三个月重启IPO审核,马可波罗成为首家上会的IPO企业。不过,深交所公布审议会议结果公告,马可波罗首发暂缓审议。
围绕其上市,各方一度表现出担忧,提出众多问题。
或许在最近一年多时间里,马可波罗凭借自身的实力,以及近年来的表现、对未来的战略规划,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相关方面的疑虑,进而实现IPO进程的推动。
据了解,马可波罗专注于建筑陶瓷业务,产品包括有釉砖和无釉砖,有釉砖主要包括抛釉砖、仿古砖、岩板、瓷片和文化陶瓷,无釉砖主要包括抛光砖。旗下拥有马可波罗、唯美L&D陶瓷等自有品牌,在广东东莞、广东清远、江西丰城、重庆荣昌及美国田纳西州建有五大生产基地。
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86.61亿元、89.25亿元、73.2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4亿元、13.53亿元、13.27亿元。
此外,该公司预计2025年1-9月营业收入约为48.5亿元至51亿元,同比变动-11.79%至-7.2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10亿元至10.5亿元,同比变动-12.06%至-7.66%,
纵向对比来看,2024年出现业绩下降后,2025年继续下滑。
这种下滑现象,并不是马可波罗独有的,而是整个建筑陶瓷行业的普遍问题,有些企业的营收下滑可能是20%以上,有些企业的净利润下滑甚至高达数十个百分点。
即使头部知名企业,也是如此。横向对比而言,马可波罗的降幅算得上比较小的。
处于如此环境,再加上不算理想的业绩变化轨迹,马可波罗IPO能够走到当前这一步,既出人意料,也非常宝贵。建材行业,太需要正能量的信息。
那么,马可波罗上市,并且要募资23.77亿元,究竟准备干什么?
据了解,马可波罗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总投资为23.77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金额为23.77亿元,拟投资江西加美陶瓷有限公司智能陶瓷家居产业园(一期)建设项目、江西唯美陶瓷有限公司陶瓷生产线绿色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项目、广东家美陶瓷有限公司绿色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项目、江西和美陶瓷有限公司建筑陶瓷生产线绿色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项目、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能力提升项目。
简单来讲,就是对生产基地进行改造升级,可能是降本增效,进一步提升品质,并降低成本,同时也可能因为新技术的应用与项目改造,产能还会增加。
如果涉及到产能的增加,那么,马可波罗就必须锤炼更强的市场拓展能力,消化未来的产能。
毕竟,建筑陶瓷行业早已产能过剩,产量在下滑,销量减少得更快,每年生产的都卖不掉,当前产能消化较为乏力。
此前的文章里,大材研究曾经分析过建筑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认为这个行业确实存在产能过剩的严峻问题,陆续有企业的生产线关停。
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企业破产,而新增的大中型陶瓷企业是非常少的,甚至可以说并没有外部投资力量介入。
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数据,2023年,全国瓷砖产量67.3亿㎡,同比下降8.0%。对比2016年巅峰时期的102.6亿㎡,跌幅超过了34%。
另有数据测算提到,2023年全国瓷砖产能过剩率超过了30%,全国所有瓷砖生产企业平均停产120天左右,总体供需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再看2024年的情况,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第九次会员大会发布了《2024年全国建筑陶瓷、卫生洁具统计数据》,其中提到,2024年,全国陶瓷砖产量延续下行趋势,为59.1亿平方米,较2023年下降12.18%。
就是这个59.1亿平方米,也无法全部消化,依然是产能过剩,企业年初开窑晚、年中停窑多、年末停窑早,而且产品价格持续下滑,价格战加剧,企业能力减弱。
截至2024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线数量由2022年的2485条减少至2193条,退出率为11.75%。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宫卫预计,我国陶瓷砖市场容量将稳定在40亿平方米左右,这个数据比两年前预估的45亿平方米又下降了5亿平方米。
陶瓷信息网的一篇文章分析认为,未来数年里,国内瓷砖产量或许要跌到50亿平方米左右,产生线的利用率还将继续降低,要么无法开窑,要么缩短生产周期。
大材研究注意到,2017年时,陶瓷砖产量就有101.46亿平方米。这就意味着,从2017年到2024年,8年时间里,陶瓷砖产量下滑超42亿平方米。
规上建筑陶瓷企业的数量减少幅度也比较大,2017年前后的时候大概是1402家,到2024年是993家,相当于减少了400多家。
另据《陶业要闻》在各大拍卖平台查询,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全国共有51家陶瓷及相关配套企业的76项资产被公开拍卖,拍卖标的涵盖土地使用权、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瓷砖、股权、商标、债权等,涉及资产评估价超18.2亿元,起拍价合计13.6亿元。
从涉及拍卖的企业地域分布看,广东以14家企业数量居首,四川、河南紧随其后,各有5家,江西、福建各4家,辽宁、山东各3家,广西、河北、湖北、新疆各2家,陕西、安徽、宁夏、内蒙古各1家。
变动剧烈,形势极为不利。
在这个变动过程中,能耗较高、附加值低、自动化程度低的老旧生产线将面临关停,而一些技改升级的智能制造生产线,搭配实力较强的知名品牌,还是具备一展身手的机会。
换句话说,行业的产能过剩,对于优势突出的企业来讲,是有能力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解决。
大材研究认为,受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大厂的智能生产线或许还能主导市场,避开产能过剩的冲击。
理论上讲,那些竞争力非常强的建筑陶瓷企业,毕竟有能力在销售端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进而消化自身的产能。
那么,对于马可波罗而言,大材研究认为,或有必要展示出两种能力:
一是产能过剩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别人产能过剩,而自己的产能利用率可以做到更高,保持行业领跑优势。
二是在需求收缩的环境下,如何抢占更大的份额,如何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增长点,并激活存量市场的需求,为企业成长创造条件。
有观点认为,建筑陶瓷是落后产能,是夕阳产业。
这也是值得商榷的,从应用来看,不仅是当前,预计未来数年里,瓷砖都是家居装修的重要材料,尤其是用于办公室、公共空间、厨房、卫生间、客厅、阳台、花园等场景。
注意,这里的瓷砖并不仅是指传统的瓷砖瓷片,还包括岩板等新兴产品。
所以,对于建筑陶瓷的发展,我们必须追求先进产能,实现更环保的生产、更低的能耗、更健康的品质,并在设计、功能上持续精进,为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更多的支持,应用于更多空间场景里,打破局限,避免成为落后产能。
要做到这些,建筑陶瓷企业必须从研发、设计、交付服务等多个节点着手,进行创新。
那么,马可波罗有必要展示出自身在建筑陶瓷科技领域的前沿成果,以及在降低能耗、提升环保标准,以及材质健康、解决方案、设计美学方面已取得的进步。
要让人们看到,建筑陶瓷面向未来展开了各种努力,并实现了显著的跨越。一定是主动呈现,主动推送,主动沟通,让人们在各个渠道都能看到建筑陶瓷多方面的成果。
此前的文章里,大材研究认为,未来几十年内,建筑陶瓷预计不会成为纯粹的夕阳产业,需求量还是很大。除非有全面型的替代材料出现,替代建筑陶瓷成为墙地装饰材料。
涂料可以替代墙面装饰,地板可以满足地面装修,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建筑陶瓷的用武之地,与其他墙地面材料形成了互补,各有自己的优势摆到中。
伴随老旧小区改造、存量房装修需求的释放,建筑陶瓷在公装市场或零售市场都拥有比较大的应用空间。
尤其是面向存量市场的开发,建筑陶瓷企业必须拿出更多、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抢占份额。马可波罗同样需要给出答案,拿出成果,才具备更强的说服力,增强市场信心。
就马可波罗本身而言,属于建筑陶瓷行业里的老牌企业,稳定发展多年,其规模已到80亿的体量。即使有所下滑,也在70亿左右。
综合考虑其品牌知名度、产品竞争力、销售网络覆盖范围等多种指标,都能牢牢占据行业前几强的位置,属于建材细分赛道的佼佼者。
对比部分已经上市的建筑陶瓷企业、卫生陶瓷企业,马可波罗的业绩与规模甚至更大一些,综合竞争力或许更强一些,这也构成了其上市的条件支撑。
近两年里,房地产对建材行业的冲击较大,并不仅是马可波罗遭遇全新的挑战,多家头部家居建材企业均面临空前的压力,业绩下滑情况相对普遍,都在调整经营措施:
一是调整B端渠道,表现在收缩房地产渠道,优选央国企等合作客户,并重点开发酒店、写字楼、长租公寓、学校、医院等项目。
二是做强零售,招募更多零售经销商,提升网点密度,赋能经销商拓展市场,改善业绩。在做强一二线城市销售网点的同时,向部分消费潜力较大的县乡镇市场下沉。
三是进军海外市场,通过海外经销商、工程、贸易商等多种渠道,覆盖更多能够做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进而开辟新战场。
如果有能力在新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构筑起面向新环境的竞争优势,无论是马可波罗,还是其他建筑陶瓷大厂或新势力,依然有潜力向百亿规模挺进。
当然,这是一种乐观的预测,一切还要看企业本身的竞争力是否可以再次提升,能否在诸强逐鹿中继续占据头筹,以及能否开拓更具前瞻性的增长点。
来源:大材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