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鲁史古镇的晨雾漫过茶马古道的青石板,老人手中的百抖茶罐在 “滋滋” 作响,《寻梦滇红》第三集《新茶马赋》由此开篇。600 年前徐霞客笔下的“阿禄司”,曾见证马帮驮着凤庆茶叶走出大山;如今,4K 镜头下,新一代茶人正用创新与坚守,续写着滇红茶的全新篇章。
当春日的第一缕阳光
洒向澜沧江畔的古茶林,
嫩芽的舒展中,
藏着怎样的千年故事?
当一片茶叶
与救亡图存的使命交织,
一杯红茶
如何在过往的荣光之后
焕发新生?
4K镜头下的非遗传奇!
三集纪录片《寻梦滇红》,
带你读懂
一片茶叶里的山河与岁月。
第三集
新|茶|马|赋
当鲁史古镇的晨雾漫过茶马古道的青石板,老人手中的百抖茶罐在 “滋滋” 作响,《寻梦滇红》第三集《新茶马赋》由此开篇。600 年前徐霞客笔下的“阿禄司”,曾见证马帮驮着凤庆茶叶走出大山;如今,4K 镜头下,新一代茶人正用创新与坚守,续写着滇红茶的全新篇章。
创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凤庆茶树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1000多份茶树资源。四十年间,这里挽救了许多濒危的茶树品种,也诞生了众多优良的种植品种。这里是制茶师李琴试制新款滇红茶的灵感源泉。
在这个春茶季,李琴计划研发一款迎合年轻人口味的高香型红茶。以少量鲜叶“小试”灵感,30多年的制茶经验让她“眼观色、鼻闻香”,用双手感知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做创新难,像经典58,10次(试制)可能只成功1次”,李琴作为茶叶科学研究院的技术负责人,一直不懈尝试滇红茶创新。她带领团队每年研发五到十个滇红茶新品,抓住市场不断变化的味蕾。
“凤庆大叶种是凤庆滇红茶的根与魂”——滇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成仁,正在茶园里寻找早发的茶树。这些现在不起眼的特殊变异株,可能是开发优良品种的“潜力股”。
张成仁13岁学茶,始终把茶园管理当作品控的源头。这个从小在茶山长大的本地茶人,对茶园和茶农有深厚的感情。“每公斤茶有四万到六万个芽头,采茶、制茶都不易”。如今他致力于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机械相结合,将非遗技艺数据化之后打造标准化生产线——“要对接国际大市场,就得走标准化道路”。在他的车间里,数字化设备让滇红品质更稳定,也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在茶山直播时,张贵景口齿伶俐,幽默博学。“大家看,这就是滇红茶的诞生地,树高丈余,叶如枇杷”。这位年轻的凤庆“茶三代”,管理着2万多亩优质绿色茶园,家乡的这片凤山古茶园总能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为管理好高海拔生态茶园,张贵景和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王白娟团队结成校企合作的搭档,每年都要交流讨论,研究更适合本地的生态茶园管理方案。
王白娟团队正在用数据说话,讲清滇红茶的特色和滋味好在哪里。他们走遍全省,收集茶山数据,建立品质模型,用科技守护云南茶园的生态优势,让有机茶园远离病虫害。
如今,滇红茶早已不止于冲泡。昆明新式茶饮店中,“滇红拿铁”成了爆款,茶汤的浓醇与奶香碰撞出独特风味。
为适配新式茶饮市场,凤庆茶人也在不断做出改变,用标准化的方式种茶、制茶,成为他们进入新赛道,拥抱年轻客户群体的必由之路。近三年,凤庆为国内市场提供新式茶饮基底料1万吨,创造2.5亿元效益,在全国新式茶饮市场的占比达到11%左右。
从茶马古道的马帮铃响,到实验室的数据分析,从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到年轻人喜爱的新式茶饮,滇红正沿着“生态化、标准化、智慧化”的发展方向,在新时代的茶马路上积极探索,书写着更加动人的“新茶马赋”。
节目播出时间
云南广播电视台
都市频道(YNTV—2)
2025年8月30日
晚22:20 敬请期待!
总编导:周雪萍
编导:马垠 李秋菊曾欣瑜
摄像:金继坚 龙成栋 李锋 赵文翰 王杰 刀思扬 朱楠 郭挺 杨纪星 朱虹光 黄希
配音:徐权
后期制作:范顺喜 刘娜 熊震荣 杨睿
片花剪辑:曾欣瑜
包装:杨牧 念明党
编辑:尹双喜
责编:胡华 王云
主编:林玲
终审:周雪萍 柏联
协助拍摄:凤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联合制作:云南广播电视台中共临沧市委宣传部中共凤庆县委宣传部
来源:都市条形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