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深处藏着“黄金虫”?竟靠剧毒物质活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08:05 2

摘要:这种名为“赫氏副盲鳗”(Paralvinellahessleri)的生物,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存活于西太平洋深海热泉最热区域的动物。它体内演化出一套令人惊叹的排毒机制——将砷与硫转化为闪闪发光的金黄色矿物晶体,包裹在体表,形成天然“铠甲”。

在太平洋最深的海底热泉区,一种通体亮黄的蠕虫正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生存着。这里充斥着剧毒的砷和硫化物,水温极高、压力巨大,却成了它的乐园。

这种名为“赫氏副盲鳗”(Paralvinellahessleri)的生物,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存活于西太平洋深海热泉最热区域的动物。它体内演化出一套令人惊叹的排毒机制——将砷与硫转化为闪闪发光的金黄色矿物晶体,包裹在体表,形成天然“铠甲”。

这项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超伦团队完成的研究,8月26日发表在《PLOSBiology》上。团队借助显微成像、DNA与蛋白质分析等技术,首次揭示这一“以毒攻毒”的生存策略。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蠕虫会将砷元素截留在皮肤细胞内,与热液中的硫结合,最终形成一种叫作“雌黄”(orpiment)的矿物。这种矿物不仅无害,还构成了一层亮黄色的保护层。

论文作者之一王浩博士回忆首次深海考察时的情景:“当我从遥控潜水器的画面中看到这些鲜黄色的蠕虫时,简直不敢相信——它们竟能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生机勃勃地活着,与周围白色生物膜和黑色热泉形成强烈对比。”

更有趣的是,这种由蠕虫“合成”的雌黄,曾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画家视为珍贵的黄金色颜料。生物学和艺术史,竟在深海之中奇妙交汇。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令人重新思考海洋无脊椎动物如何与环境中的毒性元素共存甚至利用它们。或许在未来,我们能从中汲取灵感,发展出新的污染治理或物质合成方法。

你是否也曾被自然界的某种生物震惊过?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听说过的“极端生存高手”!

来源:Science科学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