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已成为教师的核心课题。笔者通过一线观察与教研总结,提炼出20个聚焦日常教学关键环节的实操细节。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如同精密仪器中的齿轮,环环相扣间能有效提升教学效能,助力学生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会"的跨越。
新学期教师需关注20个提质增效的教学小细节
在"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已成为教师的核心课题。笔者通过一线观察与教研总结,提炼出20个聚焦日常教学关键环节的实操细节。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如同精密仪器中的齿轮,环环相扣间能有效提升教学效能,助力学生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会"的跨越。
一、学科基础:抓牢早读与课本,夯实知识根基
早读和课本练习是学科学习的“地基”,唯有打牢基础,后续学习才能高效推进。
1. 早读分层规划,兼顾检测与学科平衡:语文、英语早读需预留检测时间,确保学生实现“背诵+背默”双过关;初高中可在大早读前设置20分钟小早读,由学科教师安排内容、班主任统筹,覆盖政史地生理化等学科,避免部分学科被忽视。
2. 重视课本习题,拒绝“课外练习册替代书面作业”:文科不可忽视课本习题、复习题的作答,理科需加强课本练习题的规范训练,要求学生配备专属课堂练习本。明确“课外练习册不能替代课本作业”,避免学生脱离教材核心知识盲目刷题。
二、自主学习:规范流程与选择,提升学生主动性
无论是晚自习、作业还是笔记,通过明确流程和分层放权,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掌控”,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3. 晚自习“四步流程”,引导学生有序学习:明确晚自习任务顺序,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规划习惯:第一步整理笔记、复习当天内容;第二步不翻书裸做练习册(蓝笔作答,不会的标记后用红笔补充);第三步预习次日知识;第四步有余力时读书或写日记。
4. 作业分层放权,匹配学生能力差异:根据学生成绩和能力分层设计作业选择权:班级学科前五名的特优生可全自主选择课外作业;承诺考试名次的优等生可“半自主”选择(退步则恢复教师布置作业);普通学生需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避免“一刀切”导致的低效或厌学。
5. 课堂笔记“快精特”,以听为主不脱节:指导学生做笔记遵循“快、精、特”原则:“快”即优先保证速度(字迹清晰即可),不影响听课;“精”即提炼关键词,用最少文字记要点;“特”即形成个人风格,不照搬板书或PPT。强调“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课堂记粗略笔记(书上有、已听懂的不记,长句用符号代替),课后再补充为详细笔记。
三、错题与试卷:精准处理,避免“无效重复”
错题和试卷讲评是查漏补缺的关键环节,盲目“全讲全整理”会浪费时间,精准分类、科学复盘才能让每道错题发挥最大价值。
6. 试卷讲评“三类分层”,聚焦重点不冗余:摒弃“全题讲解”“全错讲解”的模式,将题目分为三类处理:学生可自我订正的(独立完成)、需请教他人订正的(小组互助)、师生协作订正的(课堂重点讲解),节省时间且针对性更强。
7. 错题整理“瘦身+分层”,强化记忆效率:纠正“所有错题都整理”的误区:每次仅选1-2道典型题(5-10分难度),且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所选题目难度不同;采用“1371强化法”(当天、第三天、每周、每月各看1遍);给错题标星级(仅重点复习不会的),实现错题本“瘦身”,避免无效重复。
8. 错题“非常6+1行动”,从纠错到会一类题:引导学生对错题进行深度复盘:“6”即找错因、规范订正、做1-2道同类变式题、梳理知识点、思考“还会怎么考”、星级错题记入错题本;“1”即建立同类题“解题小程序”(固定思路步骤),实现“做一道、会一类”。
四、解题与思维:训练方法,突破“听懂不会做”
学生“能听懂却不会做题”的核心问题,在于缺乏完整的解题思维链条,通过科学的读题、刷题和思维训练,可有效突破这一困境。
9. 读题“四动一复述”,精准提取信息:改变学生“单一眼动看题”的习惯,要求读题时“四动”:笔尖指着读(笔尖动)、轻声读或默读(嘴动)、圈画关键信息(手动)、边读边思考(脑动);读完后复述题干核心信息,建立“问题建模”,避免因信息遗漏或误解导致错题。
10. 文科作业“知识定位”,链接课本核心:政史地生等文科作业完成后,增加“知识定位”环节:让学生思考“本题考查哪些知识点”“对应课本哪部分原理/概念”,强化“作业-课本”的关联,避免知识脱离教材。
11. 完整经历“解题链条”,拒绝“教师代劳思路”:课堂解题时,教师不提前“讲思路”,而是引导学生完整经历流程:独立读题→圈画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复述题干→抽象建模→分析并提出解题思路→完成计算与作答。避免“教师讲思路、学生算答案”导致的“听懂不会做”。
12. 科学刷题“四秘诀”,告别盲目题海:让“题海战术”更高效,需把握四个秘诀:①时机:先理解知识点、复习消化后再刷题(刷题是查漏补缺,非“初学工具”);②选题:选匹配学情的典型题,避免偏题怪题;③做题:专注投入,前期重正确率,后期练限时;④总结:通过错题本分类归纳,提炼同类题规律。
13. “举一反三”分维度,提升知识迁移能力:让“举一反三”落地,需先保证“举一”的典型性(题目有代表性),再从三个维度“反三”:微观(换数字、换情境、条件与问题互换,检验基础理解);中观(从一道题到一类题、比较同类与异类题差异、概括解题思维层级);宏观(迁移到新情境、归纳规律原理、从元认知角度总结)。
五、复习与思维工具:避开误区,强化记忆与应用
复习方法和思维导图若用错方式,会陷入“假努力”,科学的方法能让记忆更牢固、思维更清晰。
14. 复习拒绝“被动重复”,用“回想”替代“反复读”:纠正“反复翻提纲、划荧光笔、抄笔记”等低效方法,这些会强化“熟练度错觉”(以为看懂就是掌握)。改用“主动回想”:隔2天回忆知识点、通过提问检验掌握程度,暴露薄弱点,提升复习效率。
15. 思维导图“用而非画”,避免形式化:明确思维导图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非“练画图”:禁止学生翻书或照目录画(仅练画图技巧,无学习价值);要求先回忆知识再画、尝试换逻辑(如从“按章节”到“按问题”)画,画完后反思“问题是否解决”,让思维导图真正服务于知识整合。
16. 练习组合“四原则”,促进长期记忆与活用:摒弃“集中大量练习”(仅短期记忆),采用更科学的练习组合:间隔练习(知识存储更牢固)、穿插练习(助力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活学活用)、挑战性练习(提升思维层次),同时关注规则提炼、生成性思考和反思总结。
六、细节优化:规避负面暗示,匹配学习状态
一些易被忽略的小细节,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效率,及时优化能让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17. 偏科补救“抓重点”,不搞“全面覆盖”:偏科学生无需全面补弱科,而是聚焦“偏科中的偏章”(弱科里最薄弱、分值占比高的章节),集中精力突破,避免因“全面补”导致压力大、效果差。
18. 做题顺序“先难后易”,匹配作业场景:提醒学生“作业顺序≠考试顺序”:考试可先做擅长题稳心态,但作业是自主学习(可投入更多时间攻克难点),且头脑清醒时效率高,建议先做不擅长的学科,再做喜欢的学科。
19. 挑战题不打“星号”,避免负面心理暗示:有难度的题目不标星号(星号易让学生产生“这题很难,我做不出”的恐惧),保护学生的挑战欲和探究动机,鼓励主动尝试难题。
20. 做题“三本题”互补,全面跟踪学习问题:除错题本外,建议学生增加“好题本”(记录典型题、解题技巧)和“随身问题本”(记录课堂、作业中即时产生的疑问);同时指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不值得的题(简单重复、超纲题)压缩时间,重点题(高频考点、易错点)多投入时间,优势学科理科重刷题、文科重整理,“笨鸟”先提效再“先飞”。
20个教学细节的背后,是对"学习发生机制"的深刻理解——从知识输入到思维加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准设计、耐心引导。教育的提质增效,不在宏大的改革口号,而在日常课堂的细节深耕。当教师成为"细节的观察者"与"智慧的设计者",就能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让每一次教学都指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以上20个细节无需全部同步推进,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学情逐步尝试,每落实1-2个,就能明显感受到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来源:教育领域王红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