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第一麦,高抗倒、高抗病、高品质、超高产小麦新品种高麦6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17:15 1

摘要:寒露刚过,豫东平原的田埂上还留着秋收的余韵,麦农张婶蹲在自家地头,手里攥着包“高麦6号”种子,跟旁边的邻居唠:“去年听人说‘秋分种麦不早不晚’,我家9月26号就把麦种撒下去了,结果麦苗长得比韭菜还旺,冬天一场冻害,死了差不多三分之一;今年想等寒露后再播,又怕耽

寒露刚过,豫东平原的田埂上还留着秋收的余韵,麦农张婶蹲在自家地头,手里攥着包“高麦6号”种子,跟旁边的邻居唠:“去年听人说‘秋分种麦不早不晚’,我家9月26号就把麦种撒下去了,结果麦苗长得比韭菜还旺,冬天一场冻害,死了差不多三分之一;今年想等寒露后再播,又怕耽误了分蘖,这‘黄淮第一麦’到底啥时候种才对?”

张婶的困惑,戳中了很多麦农面对新品种的共同矛盾——传统农谚和现代品种特性的碰撞。不少人还抱着“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老黄历,但高麦6号作为半冬性小麦的“新标杆”,它的播种时间,得用“节气规律+品种特性”的双标尺来量。

为什么传统的“秋分种麦”对高麦6号不适用?关键在“品种特性”。高麦6号是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28天,比对照品种周麦18早熟1天。它的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耐倒春寒能力中等,这意味着:

- 早播(9月下旬)会导致麦苗在越冬前形成过多无效分蘖,消耗养分,易受冻害(冬季-8℃以下低温会冻死1/3以上麦苗);

- 晚播(10月下旬)会导致分蘖不足,亩穗数从37.8万降到30万以下,产量减少15%(每亩少收200斤)。

而寒露前后(10月8日-15日),正好符合高麦6号的“生长节奏”:此时黄淮麦区气温降至15-18℃,匹配小麦发芽适温(15-20℃);土壤墒情经过秋雨浸润,有利于种子出苗;麦苗能在越冬前(12月下旬)形成3-4个有效分蘖,为来年高产打基础。

高麦6号的适宜区域是黄淮冬麦区南片(河南平原灌区、陕西灌区、江苏安徽淮河以北),但不同区域的播期和基本苗数量略有差异:

- 河南平原灌区(除信阳、南阳南部):10月8日-15日(寒露前后3-7天),肥力高的地块每亩播12-15万基本苗(每平方米18-22株),肥力低的地块增加到15-18万株(避免分蘖不足);

- 陕西西安、渭南等灌区:10月10日-20日(寒露后2-12天),昼夜温差大,晚播可减少旺长,基本苗15-18万株/亩;

- 江苏、安徽淮河以北:10月5日-12日(寒露前3天至寒露后4天),湿度大,早播易染纹枯病,晚播需增加基本苗到18-20万株/亩(弥补分蘖不足)。

高麦6号的“超高产”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精准管理”:

- 基肥要足:播种前每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复合肥(N:P:K=15:15:15)50公斤,确保土壤肥力;

- 追肥要巧:返青后(2月下旬)每亩追施尿素20公斤,促进分蘖和穗分化;

- 病虫害早防:播种前用吡虫啉+戊唑醇种衣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纹枯病;抽穗期(4月中旬)用戊唑醇+吡虫啉+磷酸二氢钾“一喷三防”,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增强抗干热风能力。

高麦6号能成为“黄淮第一麦”,靠的是品种特性与农时规律的匹配:它的矮杆抗倒(株高77.1厘米,茎秆弹性好)、稳产高产(亩穗数37.8万、穗粒数36.8粒、千粒重44.4克)、抗病性强(高抗叶锈病、中感条锈病),都是针对黄淮麦区的气候特点设计的;而它的种植技巧,本质上是“传统节气智慧+现代品种科学”的结合——寒露前后播,基本苗适中,病虫害早防,就能让“高抗倒、高抗病、高品质、超高产”的特性充分发挥。

看着田边的麦苗刚冒出芽,张婶笑着对邻居说:“今年我就按寒露前后播,定苗15万株,再给种子拌上种衣剂,保准能收个1400斤!”其实,不管是种小麦还是种其他作物,最关键的就是“顺天时、应地利、合品种”。高麦6号的故事告诉我们:老祖宗的节气没有错,但现代品种需要更精准的农时;传统经验是基础,科学种植才是产量的保障。

今年种高麦6号的麦农们,记住这几句话:“寒露前后播,基本苗要够,病虫害早防”,保你亩产超1400斤,比去年多赚300块!

来源:娱乐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