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 1170 年,盛夏的杭州城热浪蒸人。石板路上的暑气透过布鞋鞋底往上窜,45 岁的陆游站在自家小院里,看着仆人将最后一箱书籍搬上马车。他掸了掸青色长衫上的灰尘,目光望向西北方向 —— 那里,是他心心念念却始终未能抵达的抗金前线。而此刻,他即将开启的,是一场
| 八百年前的长江两岸风光与士人心事,在墨迹间缓缓流淌
公元 1170 年,盛夏的杭州城热浪蒸人。石板路上的暑气透过布鞋鞋底往上窜,45 岁的陆游站在自家小院里,看着仆人将最后一箱书籍搬上马车。他掸了掸青色长衫上的灰尘,目光望向西北方向 —— 那里,是他心心念念却始终未能抵达的抗金前线。而此刻,他即将开启的,是一场从家乡绍兴到蜀地夔州、跨越千里的长途旅行。当时的他不会想到,途中随手写下的日记,日后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生动的旅行笔记之一,让八百年后的我们仍能透过文字,触摸到南宋的山河与温度。
这不是一次闲适的出游,而是一场带着仕途失意印记的赴任之旅。在此之前,陆游因力主北伐抗金,与主和派政见不合,被贬出京城数年。此次被任命为夔州通判,虽算是重回官场,却需远赴远离政治中心的蜀地,于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接受。但也正是这场被迫的远行,让他有机会亲身感受长江的壮阔与两岸的风情,为后世留下了这部独一无二的 “长江漂流手记”。
一、启程:失意诗人的千里之行
你是否能想象,在交通不便的南宋,一场跨越千里的旅行需要怎样的决心?乾道六年闰五月十八日晚,停泊在绍兴码头的船只已点亮了渔火,陆游在摇曳的烛光下挥笔写下《入蜀记》的第一篇日记。笔尖划过宣纸时,他的心情想必复杂难明 —— 既有对家乡的不舍,有对仕途的迷茫,或许还有一丝对未知旅程的期待。
这场行程的漫长,即便放在今天也足以令人惊叹:
起点:浙江绍兴,这座有着江南水乡温婉气质的城市,是陆游生活了数十年的家乡
水路:先经浙东运河,感受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再转入长江主干道,体验大江奔流的壮阔
终点: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地处长江上游,是当时蜀地的重要城镇
总时长:整整 5 个多月,160 多个日夜都在舟船上度过
日记篇幅:最终形成 6 卷,约一万字的内容,字字皆是旅途的真实印记
👉 历史背景:南宋时期,入蜀道路的艰险早已被文人墨客反复提及,李白那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更是深入人心。陆游此次选择的水路,虽比陆路相对便捷,却依然充满未知与危险 —— 长江流域多变的天气、湍急的水流、暗藏的礁石,都可能成为旅途的阻碍。而他,就这样带着简单的行囊与复杂的心情,踏上了这艘驶向蜀地的船只。
《入蜀记》最迷人的地方,从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腻记述。当我们翻开书页,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八百年前的那叶扁舟在江水中缓缓前行,听到船桨划开水面的声音,感受到江上的风与雨。
陆游用简洁的文字,将舟行生活的点滴跃然纸上:
“六月一日,早,移舟出闸,顿觉暑气骤减。” 清晨的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凉意,船只缓缓驶出闸门,江风迎面吹来,瞬间带走了夏日的燥热。想必陆游此时正站在船头,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水汽的空气,疲惫也消散了几分。
“七月二十日,午间燥热,以江水淋舱板,始得片刻清凉。” 正午的太阳毒辣无比,船舱内像个蒸笼。仆人打来冰凉的江水,一遍遍浇在舱板上,水珠顺着木板缝隙滴落,空气中渐渐弥漫开潮湿的凉意,这大概是盛夏舟行中最奢侈的享受。
“九月初三,夜泊江边,闻岸上僧舍钟声,恍如世外。” 夜幕降临,船只停靠在江边,四周寂静无声,只有江水拍打船身的声音。忽然,远处僧舍的钟声传来,空灵而悠扬,在夜色中格外清晰。陆游或许正凭栏而立,听着钟声,暂时忘却了仕途的烦恼,心境也变得澄澈起来。
这些记录看似平淡,却为我们勾勒出南宋士人旅行生活的真实画面:他们如何在闷热的夏日寻找清凉,如何在漆黑的夜晚选择停泊的地点,怎样解决舟船上的饮食与休息问题。在陆游的笔下,旅途不再只是地理空间上的移动,更是一种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方式的呈现 —— 有艰辛,有疲惫,但也有意外的惊喜与片刻的安宁。
如果说舟中生活是《入蜀记》的 “日常底色”,那么长江两岸的风光与人文,则是这部作品中最绚丽的 “画卷”。陆游以画家般敏锐的眼光,将宋代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市井生活,一一记录在日记中,让我们得以窥见八百年前的山河风貌。
航行途中,他曾遭遇惊心动魄的险境,至今读来仍让人捏一把汗:
“过礁石群,水势湍急,舟人皆屏息凝神,篙师赤足立于舷边,目不转睛。” 船只驶入布满礁石的江段,江水奔腾咆哮,卷起巨大的浪花。船上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经验丰富的篙师光着脚站在船舷边,双眼紧紧盯着前方的礁石与水流,手中的长篙随时准备调整船只的方向,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着全船人的安危。
但更多时候,他看到的是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沿岸多橘林,初果青涩,农人荷锄其间,见舟过皆驻足遥望。” 长江两岸种满了橘树,枝头挂满了青涩的小橘子,透着勃勃生机。农人们扛着锄头在田间劳作,看到江面上驶过的船只,都停下手中的活计,驻足遥望。或许他们在好奇,这艘船上载着怎样的人,要去往何方;而船上的陆游,也在欣赏着这幅宁静的田园画卷,心中满是惬意。
除了自然与田园,陆游还不忘对沿途的历史遗迹进行凭吊,字里行间满是文人的情怀:
“登岳阳楼,观洞庭气象,想范文正公 ' 先忧后乐 ' 之语,慨然久之。” 当船只停靠在岳阳时,陆游特意登上了岳阳楼。站在楼上,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湖水浩渺,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此时,他不禁想起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中感慨万千。或许他在想,自己虽身处逆境,却也应像范仲淹一样,心怀天下,不忘家国。
这些文字,就像一块块拼图,最终组成了一幅生动的南宋长江风情长卷。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让我们感受到宋代散文的自然与质朴;更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后世学者能更准确地还原南宋时期长江流域的地理风貌、民俗文化与社会状况。
四、士人心事:日记中的情怀与思考
如果你以为《入蜀记》只是一部简单记录行程与风光的旅行日记,那就太小看它了。在那些看似平实的文字背后,时时流露着陆游作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民生关切与文化追求,让这部作品有了更深沉的内涵。
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始终是陆游心中无法割舍的情结。当船只经过曾经的抗金前线时,他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见北岸烽火台旧址,心生感慨。若得善用,江淮天险岂容金人南窥?” 站在船头,看着北岸残破的烽火台,他不禁想起曾经的战乱与家国的危难。在他看来,江淮一带的天险本可以成为抵御金人的重要屏障,若能好好利用,金人怎敢轻易南下?字里行间,满是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与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则体现了他作为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沿途经过许多村庄时,他总会留意百姓的生活状况:“沿岸多见贫户,屋舍破败,小儿赤身嬉戏。地方官当以抚恤为要。” 看到百姓们居住的房屋破败不堪,孩子们光着身子在路边嬉戏,他心中满是不忍。在日记中,他直言地方官员应当将安抚百姓、解决民生疾苦放在首位,这份对百姓的关怀,没有丝毫的做作与虚伪。
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也贯穿了陆游的整个行程。每到一个地方,他最感兴趣的,便是当地的碑刻遗迹与文人雅士:“与江陵诸子论诗,至夜方散,虽舟车劳顿,然得此雅集,足慰心怀。” 在江陵(今湖北荆州),他与当地的文人墨客相聚,一起探讨诗歌创作,直到深夜才散去。尽管旅途劳顿,但能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文学交流,他的心中满是欣慰。这种对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重视,也让《入蜀记》多了几分文化底蕴。
五、文学价值:开创性的日记体散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入蜀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南宋的风光与人文,更在于它在文学体裁与写作手法上的开创性,为后世的游记创作树立了典范。
体裁创新:它开创了日记体游记的先河,比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早了四百余年。在此之前,游记多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很少有以日记的形式,按时间顺序记录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思。《入蜀记》以时间为线索,每天记录当天的行程、风光、事件与心情,让游记变得更具真实性与连贯性。
笔法自然:在宋代,骈俪文风盛行,许多文章追求辞藻的华丽与句式的工整,却往往显得空洞无物。而陆游在《入蜀记》中,摒弃了这种文风,采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实记录旅途的点滴。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每一个场景、每一种心情都显得格外真实可感。
内容真实:不同于一些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与夸张,《入蜀记》中的内容都是陆游的亲身经历与真实感受。无论是旅途的艰辛、风光的美丽,还是心中的忧思与感慨,他都如实记录在日记中。这种 “不事雕琢,如实记录” 的态度,让《入蜀记》成为了研究南宋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史料。
融情于景:陆游擅长将个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比如他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时,会联想到范仲淹的 “先忧后乐”,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描写田园风光时,会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让《入蜀记》不仅是一部旅行记录,更是一部充满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文学作品。
后世文人评价此书:“看似散漫,实则有法;仿佛随意,却见匠心。” 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入蜀记》的文学特色 —— 表面上看,它只是每天的日常记录,显得有些散漫随意;但实际上,它在结构、笔法、内容选择上都有着精心的安排,体现了陆游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独特的创作匠心。
六、历史回响:一部穿越时空的旅行笔记
八百年过去了,长江依然在奔流,两岸的风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我们今天重读《入蜀记》时,依然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与价值。这部作品,就像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得以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 “旅行”。
地理变迁的见证:书中记载的许多地貌、城镇,如今已发生巨大变化。比如,陆游笔下的某些礁石群,因长江水道的变迁与水利工程的建设,早已不见踪影;一些曾经繁华的城镇,也因历史的变迁而衰落或消失。通过《入蜀记》,我们可以对比古今地理的变化,感受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力量。
文化记忆的保存:书中记录的众多民俗活动、建筑形制、生活习惯,如今很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比如,南宋时期舟人的生活方式、沿岸百姓的耕作习惯、地方官员的为政之道等,都在《入蜀记》中有着详细的记载。这些文字,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文化记忆,让我们得以了解八百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文化传统。
士人精神的体现:《入蜀记》还展现了南宋文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理想追求。在南宋时期,文人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视亲身实践与实地考察。陆游在旅途中,不仅欣赏风光、凭吊古迹,还关注民生、思考国事,这种 “知行合一” 的士人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游在入蜀途中不会想到,他为排遣旅途寂寞、记录日常所见而写下的这些文字,会成为后人了解宋代社会的重要窗口。那些江上的晨昏、山间的云雾、岸上的人烟,那些心中的忧思、笔下的感慨、旅途的点滴,通过他的笔,永远定格在了中国文化的记忆里。
最好的旅行文学或许就是如此:它既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记录着不同地域的风光与人文;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表达着个人的情感与思考;既是个人的记忆,承载着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是时代的见证,反映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与精神。《入蜀记》正是这样一部作品,跨越八个世纪的时光,依然生动鲜活,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南宋的山河温度与文人情怀。
当我们翻开书页,仿佛还能看见那叶扁舟,在长江的烟波中缓缓西行。船头站着一位青衣文士,手持书卷,目光深邃。他时而凝视着两岸的风光,时而低头在纸上奋笔疾书,将眼前的江山收入笔下,也将一个时代的风貌,传递给了千年后的我们。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