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关键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06:20 1

摘要: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环节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的出苗率、群体结构及最终产量。科学、规范的播种操作是构建小麦高产稳产群体的基础,需从品种选择、播期确定、土壤准备、种子处理、播种质量把控及播后管理等多维度综合施策,精准规避各类风险,为小麦全生育期生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环节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的出苗率、群体结构及最终产量。科学、规范的播种操作是构建小麦高产稳产群体的基础,需从品种选择、播期确定、土壤准备、种子处理、播种质量把控及播后管理等多维度综合施策,精准规避各类风险,为小麦全生育期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品种选择:匹配生态条件,兼顾抗逆与高产

品种是小麦高产的核心前提,错误的品种选择会导致作物与种植环境不适应,引发抗逆性差、产量低迷等问题,需重点关注以下要点:

1. 遵循“生态适配”原则: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类型(如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春麦区)、土壤肥力(高肥田、中肥田、低肥田)、灌溉条件(水浇地、旱地)选择对应品种。例如,北方冬麦区需选择抗寒、抗倒伏能力强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种;南方冬麦区需优先考虑抗湿、抗病(如赤霉病)的弱春性品种;旱地则应选用耐旱、耐贫瘠的品种,避免“跨区引种”导致冻害、早衰等问题。

2. 兼顾“抗逆性”与“丰产性”:高产需建立在抗逆的基础上,选择品种时需综合评估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如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的抗性,以及抗倒伏、抗干热风、抗早衰等特性。同时,结合当地种植习惯与市场需求,选择穗粒数、千粒重稳定,综合丰产潜力高的品种,避免单纯追求“高产品种”而忽视抗逆性,导致后期减产。

3. 选择正规渠道品种: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荐、正规种子公司购买品种,确保种子具备完整的品种审定编号、质量检验报告,避免购买“散装种”“套牌种”,防止种子纯度不足、发芽率低等问题,从源头保障播种质量。

二、播期确定:把握“积温窗口”,避免早播与晚播

小麦播种期需与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精准匹配,核心是利用适宜的积温满足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需求,过早或过晚播种均会引发严重问题:

1. 依据“品种冬春性”定播期:冬性品种需在较低温度下完成春化作用,适宜播期较早(一般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半冬性品种春化要求中等,播期略晚(日平均气温14-16℃);春性品种春化要求低,播期最晚(日平均气温12-14℃)。若冬性品种晚播,会因春化不足导致年后抽穗延迟、结实率低;春性品种早播,则易在冬前旺长,消耗过多养分,且抗寒能力下降,冬季易受冻害。

2. 参考“积温需求”调整播期:小麦从播种到越冬需积累一定积温(冬麦区一般需500-600℃有效积温),确保越冬前形成“3-5叶1心、分蘖2-3个、次生根5-7条”的壮苗。若播期过早,冬前积温过高,幼苗旺长,群体过大,易引发纹枯病,且越冬时养分消耗多,返青后长势弱;若播期过晚,冬前积温不足,幼苗弱小(仅1-2叶),分蘖少、次生根少,抗寒能力差,且年后有效分蘖期短,群体不足,直接影响产量。

3. 结合“土壤墒情”灵活调整:若土壤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可按适宜播期播种;若墒情不足(低于65%),且短期无降雨,可适当提前1-2天播种,利用种子萌发吸收土壤深层水分;若墒情过湿(高于85%),需待土壤散墒后再播种,避免土壤黏重导致种子缺氧烂种,或播种后形成板结层影响出苗。

三、土壤准备:筑牢“生长基础”,保障疏松肥沃与墒情适宜

小麦根系生长与养分吸收依赖良好的土壤条件,播种前需通过整地、施肥、调墒等措施,为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创造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环境:

1. 深耕细整,打破犁底层:前茬作物收获后,需及时进行深耕(深度25-30cm),打破长期浅耕形成的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气性与蓄水保肥能力;深耕后需进行旋耕(深度15-20cm),使土壤细碎、平整,避免出现大土块(直径超过3cm的土块需少于5%),防止播种时种子深浅不一、漏播,或出苗后根系架空、缺水缺肥。若前茬为玉米等秸秆量大的作物,需先将秸秆粉碎(长度≤10cm),均匀撒施田间后再深耕,确保秸秆深埋入土,避免秸秆架空种子。

2. 科学施肥,基肥为主:小麦生育期长,需肥量大,基肥需占总施肥量的60%-70%,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的原则。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尿素15-20kg、磷酸二铵20-25kg、氯化钾10-15kg;高肥田块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尿素10-15kg),避免后期倒伏;低肥田块需增加磷钾肥用量,促进根系生长与幼苗健壮。施肥时需将肥料与土壤均匀混合,避免肥料集中在播种沟内,防止烧种、烧苗。

3. 精准调墒,确保适宜湿度:土壤墒情是种子萌发的关键,播种前需检查土壤墒情:若土壤干旱,需提前7-10天进行造墒灌溉(每亩浇水40-50m³),待土壤含水量降至适宜范围(沙壤土相对含水量70%-75%,壤土75%-80%)后再整地播种;若土壤过湿,需进行晾墒,通过深耕、耙地加速水分蒸发,避免播种后土壤板结。对于丘陵旱地,可采用“镇压提墒”措施,播种前镇压土壤,使深层水分上移,满足种子萌发需求。

四、种子处理:提升“萌发质量”,预防病虫害

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是减少苗期病虫害、提高发芽率与幼苗素质的关键环节,需规范操作以下步骤:

1. 精选种子,去除杂质:通过风选、筛选或盐水选种(10%-15%盐水)去除种子中的瘪粒、破粒、虫蛀粒及杂质,保留饱满、均匀的种子(千粒重符合品种标准)。精选后的种子发芽率需≥85%,纯度≥99%,净度≥98%,确保播种后出苗整齐、健壮。盐水选种后需用清水冲洗种子,避免盐分会伤种胚。

2. 晒种杀菌,提高活力:精选后的种子需在播种前2-3天,选择晴朗无风天气,摊放在阴凉通风处晾晒(厚度3-5cm),每天翻动2-3次,避免在水泥地等高温地面暴晒(防止烫伤种胚)。晒种可降低种子含水量,打破种子休眠,提高发芽势与发芽率,同时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部分病菌(如锈病、白粉病病菌)。

3. 药剂拌种,预防病虫害:根据当地苗期主要病虫害选择对应的药剂进行拌种:

- 预防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可选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每100kg种子用药200-300mL)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每100kg种子用药150-200mL);

- 预防蚜虫、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金针虫),可选用40%辛硫磷乳油(每100kg种子用药100-150mL)或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每100kg种子用药80-100mL);

- 病虫害混发区可选用复配药剂(如咯菌腈+吡虫啉),拌种时需确保药剂均匀包裹种子,晾干后再播种,避免药剂未干导致播种机堵塞,或种子粘连影响播种均匀度。

五、播种质量:把控“三大关键”,确保苗全苗匀

播种过程中的深度、密度与均匀度直接决定幼苗群体结构,需通过精准操作规避“深播弱苗、浅播受冻、密度过大或过小”等问题:

1. 控制播种深度,保持一致:小麦适宜播种深度为3-5cm,沙壤土可略深(4-5cm),防止干旱缺水;黏壤土可略浅(3-4cm),避免土壤板结影响出苗。播种深度超过6cm,种子萌发时需消耗过多养分,幼苗出土慢、长势弱,易形成“深播弱苗”;深度不足2cm,种子易受干旱、低温影响,出苗率低,且幼苗根系浅,抗倒伏、抗寒能力差。播种时需调整播种机深度,确保全田深度一致,避免漏播、重播。

2. 合理确定密度,匹配品种与肥力:播种密度需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播期综合确定:

- 分蘖能力强的品种、高肥田块、早播田块,需适当降低密度,每亩基本苗12-15万株;

- 分蘖能力弱的品种、低肥田块、晚播田块,需适当增加密度,每亩基本苗18-22万株;

- 极端晚播(比适宜播期晚10天以上)的田块,可将密度提高至25-30万株/亩,通过增加基本苗弥补分蘖不足,确保群体适宜。

播种时需校准播种机的播种量,避免密度过大导致群体拥挤、通风透光差,易发病虫害;密度过小则群体不足,难以实现高产。

3. 确保播种均匀,减少缺苗断垄:播种前需检查播种机的排种器、输种管,确保无堵塞、无损坏,避免出现漏播;播种时控制车速(每小时4-5公里),避免车速过快导致播种不均匀;播种后及时检查田间,若出现缺苗断垄(断垄长度超过10cm),需在出苗前及时补种(选用同品种种子,浸泡催芽后补种),确保全田苗齐、苗匀。

六、播后管理:及时“查漏补缺”,巩固播种效果

播种后并非“一劳永逸”,需通过镇压、查苗补种、杂草防除等管理措施,保障幼苗正常生长,避免前期问题扩大化:

1. 适时镇压,提墒保苗:播种后若土壤疏松(尤其是沙壤土、旱地),需及时进行镇压(用镇压器镇压1-2次),使土壤与种子紧密接触,减少土壤空隙,提高土壤保墒能力,促进种子吸水萌发;若土壤过湿,需待土壤表面干燥后再镇压,避免镇压导致土壤板结。镇压时避免在土壤冻结后进行,防止损伤幼苗。

2. 查苗补种,确保全苗:小麦出苗后(一般播种后7-10天),需全面检查田间出苗情况,若出现缺苗(缺苗率超过5%)、断垄,需及时补种:对于2叶期前的缺苗,可选用同品种种子,用温水浸泡4-6小时后催芽,然后开沟补种,补种后浇水保湿;对于3叶期以上的缺苗,可从出苗密集处移栽幼苗(带土移栽),移栽后浇水,确保成活率。

3. 早防杂草,减少竞争:小麦出苗后至3叶期前,是杂草防除的关键时期,此时杂草苗小、抗药性弱,防除效果好。可根据田间杂草类型选择除草剂:

- 以禾本科杂草(如看麦娘、稗草)为主的田块,可选用5%唑啉草酯乳油(每亩用药50-60mL)或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20-30g);

- 以阔叶杂草(如猪殃殃、播娘蒿)为主的田块,可选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0-15g)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每亩用药50-60mL);

- 杂草混生田块可选用复配除草剂(如唑啉草酯+氯氟吡氧乙酸)。

施药时需确保土壤湿润、气温在10℃以上,避免在大风、低温天气施药,防止药害或药效降低。

结语

小麦播种是一项系统性的技术工作,需将品种、播期、土壤、种子、播种操作与播后管理有机结合,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最终产量。种植户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严格遵循科学技术规范,精准把控各项关键要点,从“播好种”起步,为小麦全生育期的健壮生长与高产稳产提供坚实保障,助力我国粮食安全稳定。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