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滨州日报/滨州网沾化讯沾化区富源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区委“11266”工作思路,锚定“11456”工作体系,以打造“冬枣产业名城”为目标,抢抓春耕春管黄金期,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推动重点项目加速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滨州日报/滨州网沾化讯 沾化区富源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区委“11266”工作思路,锚定“11456”工作体系,以打造“冬枣产业名城”为目标,抢抓春耕春管黄金期,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推动重点项目加速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赋能春耕,“大棚经济”激活产业新引擎
在富源街道罗家冬枣融合示范园,工人们紧锣密鼓地进行杂草清理、枣枝修剪、智能温控设备调试等工作。作为该街道“春耕攻坚行动”的核心项目,示范园内高标准建设的冬暖式冬枣大棚采用了“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温度、湿度、光照精准调控,打破传统种植的季节限制。
枣农罗志成介绍,该大棚可实现恒温控制,根据外部气温实时操控棚内温度和湿度,确保冬枣生长环境更加优质。除了配备智能温湿度传感器,大棚内还设置了声波驱虫器、智能诱虫板、雨水回收系统等智能设备,所有的数据都能精准掌握。有了科技加持,将冬枣的成熟上市时间提前至7月初,比普通冬枣提前近2个月,口感上也比普通冬枣更加脆甜。
良种培育破局,持续擦亮沾化冬枣“金名片”
“旭青冬枣比‘一代冬枣’果型大、口感好,比‘二代冬枣’产量高、成本低,同时具有耐寒抗病、适应性广、种植管理省工省力等特点。每亩地产量在1500公斤左右,每公斤市场价在20元左右,种植收益非常可观。”富源街道冬枣办主任张廷河说。
良种是农业特色产业升级的“芯片”。富源街道大王冬枣示范园内的“旭青”冬枣,是通过基因改良、杂交育种等手段研发培育的冬枣新品种。枣园内,枣农们熟练地穿梭于枣树之间修枝、施肥,呈现出一片春耕农忙的热闹景象,为今年冬枣丰收开了个好头。目前,“旭青”冬枣已进入推广阶段,预计今明两年将实现规模化种植。
全链布局蓄势,打造产城融合示范样板
在富源街道车王村,冬枣专家李福友和“种枣能人”王福田在村委会组织举办技术培训会,向前来“取经”的枣农们详细讲解了春季冬枣管护技术和经验。该街道坚持党建统领,不断在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组建“党员技术帮扶队”,成立“冬枣产业服务专班”,邀请农业专家深入枣园现场解决农户种植管理难题。2024年累计开展技术培训60余场,惠及枣农1000余人次。
“我们高标准建成了集采摘、观光、游玩于一体的冬枣主题采摘园——枣梦空间,通过推广新品种改良、新技术运用、人才专家引进、管理模式推广及销售渠道畅通等有效措施,全力做好沾化冬枣产业‘双增双提’大文章。”富源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张丹丹说。
据了解,富源街道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深挖冬枣文化内涵,探索构建“育苗-种植-加工-文旅”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现如今,该街道枣富园大棚已经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冬枣示范园区,每年都会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玩、采摘,不仅提高了沾化冬枣的知名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冬枣经济”的快速发展。
富源街道以干事创业的奋进姿态,将春耕春管一线作为推动“冬枣产业名城”建设的主战场,以品种创新抢占市场先机,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全链思维厚植发展优势,让沾化冬枣从“量大”走向“质优”,奋力书写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