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光中的修行,不仅是对时间的利用,更是对生命节律的深刻领悟。晨间的修行具有独特的优势。此时,人体经过整夜的休整,阳气初升而未盛,正是调整气息、凝聚心神的最佳时机。
适合修行的时间段,在什么时候修行好呢?有的人很清楚,有的人很迷茫,有的人却不当回事儿,既然踏上了修行的道路,除非不想成功,否则一定会知道这件事。
修行,修行,有的人说在早晨好,在寻找生命节律中的神圣时刻,东方既白,当第一缕晨光刺破黑夜的帷幕,修行者已端坐于寂静之中。
这个被古人称为"寅时"的时段,恰似天地间的呼吸间隙,万物尚未苏醒,而修行者的心念已开始与宇宙共振。
晨光中的修行,不仅是对时间的利用,更是对生命节律的深刻领悟。晨间的修行具有独特的优势。此时,人体经过整夜的休整,阳气初升而未盛,正是调整气息、凝聚心神的最佳时机。
宋代诗人陆游在《晨起》中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绘的正是这种与自然同步的生活智慧。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清晨人体皮质醇水平较高,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清晰。在这个时段进行冥想、诵经或静坐,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修行时间的价值不仅存在于清晨。
修行,修行,有的人说黄昏时分好,当夕阳为万物镀上金边,白昼的喧嚣渐渐沉淀,另一种修行境界悄然展开。佛教称此时为"晡时",正是检视一日功德的良机。
明代文人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记载:"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日影移动,不觉已昏",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正是黄昏修行的精髓所在。
黄昏的修行不同于晨间的清新,它更侧重于反思与内省,如同画家在一天结束时审视自己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修行时段的划分并非教条。中医讲究"子午流注",认为不同时辰对应不同经络的运行;印度阿育吠陀医学则根据人体三大能量的变化安排活动。这些古老智慧提醒我们,寻找适合自己的修行时间,比机械遵循某种时间表更为重要。就像四季更替各有其美,晨昏之间的修行也各有侧重:晨修如播种,重在培养;暮修如收获,贵在反思。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需要重新发现这些传统的智慧。当城市的光污染遮蔽了星空,当电子设备的蓝光侵蚀了黄昏,保留一段专属的修行时间,不仅是对身心的滋养,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本真时间"的概念,认为人应当从"日常时间"中抽离,体验存在的深度。晨昏时分的修行,正是这样一种回归本真的实践。
晨钟暮鼓,不仅是寺院的生活节奏,更蕴含着对时间哲学的深刻理解。晨光中的修行让我们以清澈的心境迎接新的一天,暮色中的沉思则帮助我们消化生活的馈赠。在这晨昏交替之间,修行者找到了连接永恒与当下的桥梁,也发现了生命最本真的节律。
看到这里,你以为就完了吗,没有,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长在修行中,没有修行时
。禅宗公案里,老僧劈柴担水,无非妙道;农人春种秋收,尽是禅机。修行,从来不是晨钟暮鼓间的刻意为之,而是将生命的每一刻都化作修行的道场。
当修行成为生活的底色,便无所谓修行时与非修行时的界限,此乃"长在修行中,没有修行时"的真谛。
修行与生活的融合,首先体现在日常劳作中。百丈怀海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训诫,将挑水砍柴提升到与诵经打坐同等重要的地位。唐代诗人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描绘的正是这种将行走、观察都转化为修行的境界,这种将平凡动作神圣化的态度,揭示了修行不在别处,就在当下举首投足之间。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佐证了这种修行观的科学性。哈佛大学幸福课教授泰勒·本-沙哈尔提出"心流"理论,当人全神贯注于当下活动时,会达到类似禅定的状态。这与中国传统"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修行理念不谋而合。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提出"事上磨练"的学说,强调在具体事务中修养心性。
无论是农夫耕作,还是程序员编码,只要保持觉知,都可以是修行。
"没有修行时"的境界,更体现在对修行的超越。
六祖惠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偈语,打破了出家与在家的界限。宋代文人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庐山烟雨浙江潮"的诗句,描绘的正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修行终极状态。
当修行成为生命的常态,便不再需要刻意寻找修行时间,就像呼吸不需要刻意提醒,已成为生命自然的一部分。
当代社会,这种修行智慧更具现实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陷入"多任务处理"的焦虑,反而失去了专注当下的能力。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实验证明,简单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法国哲学家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在日复一日推石上山的过程中,找到了存在的意义。这些都在启示我们:修行不在别处,就在认真对待每个当下的态度中。
长在修行中,不是要我们变成苦行僧,而是培养一种觉知的生活态度。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从容,或是曾国藩"每日三省吾身"的坚持,修行最终要融入生命的河流。当修行成为生命的常态,便不再需要区分修行时间,因为每个时刻都是修行的延伸。这种境界,恰似庄子笔下"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又仿佛禅宗"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自然天成,是修行与生活圆融无碍的最高体现。
来源:心里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