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浙大,藏着10个最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5 16:35 2

摘要:SEEEDS实验室里,与企业紧密合作的科研成果熠熠生辉。安全的实验环境,为“大国重器”的研发提供了坚实保障,彰显着电气学科的硬核实力。

原创 请收藏 浙江大学

实验室是科学探索的摇篮

是培养学术新星的沃土

是科研突破的孵化器

是智慧碰撞的竞技台

实验室的灯光

见证了每一位科研人的成长

见证了未来科技的发源

你眼里的最美实验室是什么样的?

最近

浙大10个“最美实验室”出圈了

在“最美实验室”里

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学术科研的传承

严谨求实的态度

以及藏在科研里的诗与远方

(根据认定结果排序)

我为最美实验室“代言”

电气工程学院

SEEEDS实验室

SEEEDS实验室里,与企业紧密合作的科研成果熠熠生辉。安全的实验环境,为“大国重器”的研发提供了坚实保障,彰显着电气学科的硬核实力。

“ 这里有一群同道中人 ”

初访实验室,师兄们热情地介绍各种研究项目,从深海的交流电源到陆上的光伏变流器,从精密的器件封装到日常的医疗手术刀,实验室的成就令人目不暇接,科研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这里无疑是电气学子憧憬的乌托邦。实验室的“大师”同样不可或缺。他们是在你困惑时给予指导的老师,是与你并肩作战、攻克难关的同门。墙上“求是创新”的标语激励着我们。在这里,我们为波形分析绞尽脑汁,为好的实验结果欢呼雀跃;我们在会议室激烈辩论,在试验区为目标废寝忘食。科研之路从非坦途,但因为有着一群优秀的同道中人,科研生活不再枯燥,却是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生 肖邹)

生命科学学院

综合创新实验室

综合创新实验室的留言墙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学子们的成长点滴,这里是团队协作的典范,更是育人文化的沃土。

“ 流水的科研人,铁打的413 ”

“413有人吗?”早已成为了项目群里的高频语句——这是我们拉人做实验的“暗号”,也往往代表着一个个泡在413的“不眠之夜”。我的许多科研第一次都在413发生。第一次独立构思课题、第一次组会汇报、第一次独立做分子克隆实验、第一次看到工程菌表达外源蛋白……413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试剂和场地,足以支撑我们几乎所有的科研设想落地,才使我们有了自由设计课题的底气与勇气。在413里阅读文献、设计并探索实验一度成为我本科阶段最大的业余生活,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科研训练,支持着我走向今天的科研道路。

(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严至简)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生物医用材料及表界面工程实验室

生物医用材料及表界面工程实验室通过朋辈引领机制,将严谨的科研态度与温暖的人文关怀相结合,营造出充满温度的安全文化示范地。

“ 探索化学奥秘的理想之地 ”

室内光线充足,物品摆放得井然有序,仪器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提示一目了然,这些细节共同确保了实验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师兄师姐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实验室准入培训,让我们迅速熟悉实验环境,还以自身行动诠释科学精神:在这座充满化学反应魅力的殿堂里,他们或是全神贯注地操作仪器,或是热烈地讨论学术问题,他们的专注和热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无穷魅力。我有幸与一位师兄深入交流,他感慨地分享道:“在这个实验室里,我们学会了用化学合成的视角去揭开自然界的神秘面纱,去攻克科学上的难题。”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每一次实验的尝试,都是我们与世界对话、与未来握手的起点。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硕士生 陈浩杰)

能源工程学院

声学振动与人因工程实验室

声学振动与人因工程实验室墙上的一组校友手印格外醒目,见证了学科的传承与坚守,其中夫妻校友的手印更是诉说着动人故事,激励后人开拓创新。

“ 每个角落,都弥漫着专注与追求 ”

在声学振动与人因工程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一种专注与追求的氛围。记得第一次在六自由度电液式振动实验台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调试设备,眼前的振动台仿佛有生命般,与我的每一次调整互动。当振动实验台开始工作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些微小的变化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和精细的工程技术。这一刻,我深刻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自己的学术之路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方向。实验室不仅让我从声学振动与人因工程的各种研究中获得了学术突破,也让我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协作,彼此鼓励。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成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智能声学控制的难题。

(能源工程学院硕士生 郑佩琳)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昆虫学教学实验室

昆虫学教学实验室中,手绘昆虫图与精美标本相映成趣,将农业科学的严谨与自然之美完美融合,展现出老师们的匠心独运。

“ 我与自然对话的窗口 ”

在昆虫教学实验室A348,我找到了与自然对话的窗口。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我第一次踏入这个充满生命奥秘的空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精味,与窗外的花香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实验室气息。在这个静谧的空间里,我仿佛听到了昆虫的低语,感受到了它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秘密。习昆虫之识,探科学之妙,昆虫教学实验室A348,不仅是我学习的地方,更是我心灵成长的摇篮,在这里的学习经历加深了我对昆虫世界的理解,也为我的专业生涯增添了一抹亮色。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生 张婕)

医学院

集成一体式机能智慧教学实验室

集成一体式机能智慧教学实验室则将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与细腻入微的人性关爱高度融合,培育着一代代医学生的仁心仁术。

“ 探索与敬畏”

当踏入医学院教C412实验室,我既兴奋又紧张。空气中,实验室特有的淡淡消毒水味提醒着我这是一个严谨而充满求知欲的地方。教室里井井有条,实验台在老师的维护下一尘不染,摆放着精密的实验器材。角落里,几只家兔安静地坐着,它们是我们理解呼吸系统实验原理的媒介,也是今天实验的重要“伙伴”。授课教师开始详细介绍今天的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记住,每一次操作都要轻柔、准确,对待实验动物要充满尊重。”随着准备工作的进行,我的紧张情绪逐渐被专注于探究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责任感所取代。我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一个实践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学生应有的态度:既要保持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又要时刻铭记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医学院本科生 张兆哲)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微纳加工中心超净室

微纳加工中心超净室向校内外开放共享仪器设备,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科研精神,规范细致的管理模式使其成为科研合作的典范。

“ 多年以后还会想起 ”

2019年秋,我跟随师兄第一次进入浙江大学微纳加工平台(新平台)。宽阔的空间,崭新的设备让我目不暇接。高精度的光刻机、刻蚀机,规范、安全的有机、无机液体腐蚀台,经验丰富、负责任的平台老师让我在过去的五年里安全、高效地完成了高精度光电集成芯片的制备。多年后,或许还会回忆起博士期间的某个晚上,最后一个完成实验的我,不自觉地检查了所有灯光、整理了所有清洗台,满足地走出了待了五年的“家”。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 马辉)

海洋学院

海洋微生物资源与基因组学实验室

海洋微生物资源与基因组学实验室里,一幅幅国际合作的画卷徐徐展开,展现出国际化视野。

“ 它的温暖与力量 ”

海洋学院海科楼242,是研究海洋微生物资源与基因组学的重要基地。记得那天,作为研一新生的我,第一次走进242实验室。推开门的那一刻,我的目光沿着细长的实验室延伸,仿佛被引领着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师姐在超净台前娴熟地操作,手中翻转培养皿的动作轻盈而精准。我忍不住驻足观看,羡慕她那份与实验完美融合的从容。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带着对科研的热情和对细节的尊重,将一个空的培养皿递给实验室的新生,希望他也能在这个狭长而充满生命力的空间里,感受到属于实验室的温暖与力量,继续向着未知的世界迈进。

(海洋学院硕士生 孙士伟)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试验站

SAS高效栽培展示实验室

SAS高效栽培展示实验室里,科研成果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成为农业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学生们在这里感受到农业科技服务社会的深刻价值。

“ 让我对农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

每次从农科创中心SAS高效栽培展示实验室门前经过,我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冬春时节,鲜艳的小番茄挂满枝头;夏秋季节,黄瓜的清香与蜜瓜的甘甜扑面而来。这些丰硕的果实不仅是实验的成果,更是一张张请柬,吸引众多师生与访客走进温室,探索其中的奥秘。实验室墙上张贴的SAS无土栽培技术介绍,将一项复杂的农业技术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它的价值和潜力。最近,实验室引入了一台巡检机器人,我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与它合作,探索更多创新可能。每一天,这个实验室都让我对农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试验站硕士生 刘玥)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虚拟演播教学实验室

虚拟演播教学实验室的走廊上,光影交错间,摄影作品与视频作品交相辉映,艺术与科技在这里完美交融,展现着传媒学子对美的独特诠释。

“ 充满无限的可能 ”

在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虚拟演播教学实验室的无限空间里,我仿佛跨越了现实与幻想的边界,从一个对技术充满好奇的学生,成长为能够驾驭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实验人员。身份的转变让我既兴奋又略带紧张,但幸运的是,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群愿意倾囊相授的前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向我展示着传媒实验人的坚持与热情:他们教我如何高效地管理时间,如何在探索中迸发创意,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传、帮、带”的深刻含义,教会了我如何在团队中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