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媒体《周日世界报》22日引述“欧盟外交圈一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中国正在考虑参与欧洲对乌克兰的“志愿者联盟”维和计划,并正在“试探”欧盟方面对此的态度。
德国媒体《周日世界报》22日引述“欧盟外交圈一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中国正在考虑参与欧洲对乌克兰的“志愿者联盟”维和计划,并正在“试探”欧盟方面对此的态度。
呵呵,知情人士,就炒作也语气高高在上,好像在中国怕被落下了,正急急忙忙去乞求他们一样。
贱人就是矫情,果然不愧为国际政治体系上既当又立的典范。欧盟一如既往很欧盟。
那么事情是怎么来的呢?
先是英国政府放出风声:称预计将有30多个国家参与“志愿者联盟”,并在伦敦组织相关会议。
紧接着,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组建“自愿者联盟”,计划派兵进驻乌克兰关键基础设施,并将于3月底召开峰会讨论此事。
再然后,欧盟外交官员称若中国加入维和部队,可能提高俄罗斯的接受度,并通过媒体单方面传播相关消息。
于是,彭博社、《经济学人》等美欧媒体纷纷参与炒作类似议题,试图将中国拉下水。
你看到现在,变成了中国积极参与进去了。
那么,为何欧洲突然炒作起中国参与乌克兰维和的呢?
1. 转移西方内部压力与责任
援乌疲劳与经济负担:俄乌冲突持续近两年,欧洲对乌军事和经济援助面临国内民意反弹,通胀与能源危机加剧社会压力。此时抛出“中国维和”话题,意在将国际视线转向中国,暗示其应承担更多“大国责任”,缓解西方舆论压力。
对冲美国战略不确定性:美国在特朗普上台后援乌政策出现大波动,欧洲需寻找替代性解决方案。炒作中国角色可为其预留外交弹性空间。
2. 试探中国立场与离间中俄关系
对华政策双重性:欧洲既希望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施压俄罗斯,又担忧中俄深化合作。通过媒体释放“中国维和”信号,旨在测试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底线,同时制造中俄间的潜在矛盾点。
舆论认知战策略:若中国明确拒绝,可渲染其“不负责任”;若含糊回应,则借机塑造中国“隐性选边”形象,削弱中俄战略互信。
3. 为潜在谈判构建多边框架
打破僵局的需要:当前战场陷入消耗战,双方均无压倒性优势。欧洲意识到仅靠军事手段难以终结冲突,需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全球主要经济体,其参与或能为谈判提供合法性背书。
预设战后秩序话语权:提前将中国纳入维和议题讨论,可影响未来乌克兰重建的地缘政治格局,避免中俄完全主导东欧安全架构。
4. 中国立场的战略模糊性被利用
中方“劝和促谈”原则:中国始终强调政治解决冲突,但拒绝追随西方对俄制裁。这种相对中立的姿态使欧洲试图将中国拉入其设计的解决方案框架,以部分抵消俄罗斯的外交优势。
西方叙事建构需要:通过炒作中国可能参与的“信号”,西方媒体可塑造“国际社会共同行动”的叙事,淡化其单边制裁造成的全球负面影响。
5. 地缘经济考量与“去风险”逻辑
乌克兰重建利益分配:预估乌克兰战后重建需上万亿美元,欧洲企业难以独吞市场。渲染中国维和角色,或为未来迫使中国承担部分重建成本埋下伏笔,同时以“安全审查”等手段限制中国在乌经济存在。
供应链安全焦虑:欧洲正推动关键产业“去俄罗斯化”,中国在欧亚物流走廊的影响力使其担忧新的依赖关系。借维和议题施压,可试探中国在欧亚地缘经济布局的底线。
于中国而言,这些小伎俩简直不要太幼稚了,只是如果老是嗡嗡的乱叫,也让人心烦。
呵呵,突然想起一网友说的话:俄乌冲突三年,除了打废乌克兰,就把欧盟华丽的外衣揭掉,原来就是个草台班子。
来源:光头老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