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1928年北伐战争中,日军制造的“济南事件”让国民革命军遭到巨大损失,当时的蒋介石虽选择了忍让不还手,但其对日复仇思想就已萌生,他在日记中写道:“不屈何以能伸,不予何以能取。犯而不校,圣贤所尚,小不忍则乱大谋,圣贤所戒。慎之!勉之!”
早在1928年北伐战争中,日军制造的“济南事件”让国民革命军遭到巨大损失,当时的蒋介石虽选择了忍让不还手,但其对日复仇思想就已萌生,他在日记中写道:“不屈何以能伸,不予何以能取。犯而不校,圣贤所尚,小不忍则乱大谋,圣贤所戒。慎之!勉之!”
而在北伐结束后蒋介石回忆北伐经历中的济南事件时,再次痛心疾首地写到:“明知种种挑衅,为帝国主义与革命势力两不相容之确证,却又不得不为避免革命顿挫而竭力忍受;但对方态度简直不复以国家待我中国,且不以人类待我国人。此种欲忍不能,欲发不能之苦况,永留在余之脑海,虽千年万年,亦难磨灭!”
不过在早期蒋介石一直希望以外交方式抵御日本的外侮。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寄希望于诉诸国际联盟,避免冲突正面化。因为当时他笃信的原则是“攘外必先安内”。以至此后的“一二八”事变中蒋介石仍旧寄望于国联出面调停,提出“避战求稳” 的策略,为此第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军时,国民政府曾迁都洛阳。直到在国联的斡旋下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议》后,才在1932 年 12 月 1 日还都南京。
但“一二八”事变后蒋介石明白中日最终不免一战,于是国民政府于1932年11月1日成立了一个专司抗战国防总体规划之责的秘密机构——国防设计委员会。蒋介石亲任该会委员长,并规定每月拨专款10万元作为其活动经费。而抗日之决心可从当年的财政预算中得到印证,在1933年度预算案指导标准等函中规定“本年度除国防军事外,不许新设任何机关”。
这个委员会主要工作就是针对日本的侵略,对全国之物资与形势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统计,“以制成整个的国防计划”。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国防设计委员会设立了军事、经济、国际、原料及制造、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人口土地及粮食七个组从事调查统计工作。从1933年开始,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这项工作全面展开。
首先是制定国防战略计划
1935 年该委员会以德国顾问法肯豪森的名义提交了《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明确提出 “以空间换时间” 的持久战思路,建议 “在华北以阵地战迟滞日军,在华东以运动战消耗日军,最终依托西南、西北后方进行长期抵抗”。蒋介石对于依托四川进行持久抗战曾写道:“敌如入川,至少须三年时间。此为敌人的时间所不许可。我军节节抵抗,诱其深入。愈深入内地,于我抗战愈有利。”“只要国民政府不被消灭,我之国际地位就能确立。敌人骄横暴决,到处树敌,在二、三年以内即难维持下去。”“我国不仅幅员广大,且有极坚强的抗敌意识。故日本决不能亡我。”
此后这一思路成为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核心战略。
为了将西南建设为大后方基地,蒋介石展示了足够的耐心和手腕。早在1933年7月,蒋介石就主动要求济南兵工厂与四川第一兵工厂合并,以至30年代中期该兵工厂就能年产步枪18万支,轻机枪15000挺,大口径迫击炮1000门,炮弹10万发,机枪、步枪子弹2亿发。而此后借红军长征之际,又加强了对四川和贵州地区的的全方位控制。如特意开办峨嵋军事训练团,调川军营长以上及滇黔部分军官受训,蒋亲任团长。按他的话说就是“整理川事,初见成效”。
1935年蒋介石致电宋子文要求在重庆周围建设飞机制造厂:“德国翁克斯飞机制造厂厂址决在重庆附近建筑,勿再变更为要。”同时致电兵工署长俞大维:“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来川、黔两厂,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行迹。”
为了保证全面开战后的资源供给,1934年9月至1935年4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四南实地做了大量的调查之后,制定了《四川水力发电计划》,在抗战爆发前后建成了长寿水电厂及龙溪河水电站。四川彭县的铜矿、巴县和达县的油矿、四川金矿均列入重工业建设计划也陆续开工。
此后他在《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像四川那样地大物博人力众广的区域作基础,那我们对抗暴日,只能如‘一二八’的时候将中枢退至洛阳为止。”
其次是构建国防工程
针对日军可能从华北、华东、长江流域进攻的路线,国民政府重点修建了三条国防工程线,以迟滞日军推进。
京沪国防线:沿上海至南京一线修建,以钢筋混凝土碉堡、战壕、铁丝网为核心,配备轻重机枪火力点,计划作为上海失守后保卫南京的第二道防线。至 1937 年该防线主体工程完工。华北国防线:沿河北、山东交界的沧县至德州一线(沧德线),以及山西娘子关、雁门关等地修建,重点防御日军从华北南下。长江沿岸防御工程:在长江中下游的江阴、马当、田家镇等地修建要塞炮台,配备大口径岸防炮,并计划在战时沉船阻塞航道,阻止日军舰艇沿长江深入内地。为此向德国订购了大批要塞重炮,至1937年上半年,全国共有南京、镇江、江阴、宁波、虎门、马尾、厦门、南通、连云港等9个要塞区整建完毕,拥有炮台41座,各种要塞炮273门。第三是军队整编与现代化建设
陆军方面:1935 年起推行 “国民革命军陆军整理计划”,目标是将全国200万军队整编为 60 个 “调整师”(装备统一、训练标准化)和 60 个 “整理师”(配备德式装备,并由德国军事顾问指导训练)。至 1937 年 “七七事变”爆发 前,仅完成 20 个调整师和 17 个整理师的整编,且火炮和装甲车严重不足。海军方面:受限于经费和工业基础,海军重点是 “修补旧舰、添购小型舰艇”。1931-1937 年间先后从日本、英国、德国订购驱逐舰、炮舰、潜艇(未交付),并改造旧舰增强火力;同时在江阴、马尾等地扩建海军基地,构建长江下游的布雷防线。空军建设:1934 年成立 “航空委员会”,统一指挥全国空军,重点从美国、意大利、德国进口战机,并在杭州、南昌、洛阳等地建立航空学校和机场。至 1937 年中,空军共拥有各型战机约 600 架(其中可作战机型305 架),飞行员约 1000 人,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南京为核心的防空体系。第四是经济和交通建设。
为应对长期战争,国民政府制定了“建设后方、储备资源”的战略方针。
工业规划:1935 年起,意识到沿海工业易受日军攻击,国民政府开始规划将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的工厂内迁到四川、湖南、陕西等西南、西北后方。不过至 1937 年 “七七事变” 前,仅少数关键兵工厂完成内迁,大部分内迁工作是在 “八一三事变” 后紧急启动的。粮食与战略物资:在西南、西北各省建立粮食储备库,鼓励种植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同时从国外进口大量军火和工业原料储备于南京、武汉等地。财政改革:1935 年推行 “法币改革”,废除银本位制,统一货币发行权稳定了国内金融秩序,为后续抗战时期的财政动员奠定了基础;同时增加国防预算,到1936 年国防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从 1931 年的 19% 提升至 47%。交通建设:一方面修建新的铁路、增设军用站台、军用岔道。对旧有铁路进行改造,主要是更换铁轨,加固桥梁,添购车辆,改善信号系统。从1927年到1937年,国民政府在10年间共修铁路3793公里(不含东三省),到1937年上半年,全国铁路由1927年的8000公里增至13000公里。另一方面打通后方通道,为连接西南后方与前线,重点修建了 “川黔公路”“滇缅公路”、“陇海铁路西段”(西安至宝鸡)等,至全面抗战爆发,共筑新路11.1万公里,其中1/3以上已铺路面,全国公路网大致完成。史学界普遍认为1935年是国民政府全面进行抗日准备的一年,代表为11月12日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孙科、张继分别代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作党务报告,蒋介石先后作政治、外交报告,何应钦作军事报告。蒋介石在关于对外关系的讲演中表示:“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若到了和平绝望的时期与牺牲的最后关头,则“当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并将“抱定最后牺牲之决心,而为和平最大之努力,期达奠定国家民族复兴之目的”,作为中国国民党“救国建国惟一之方针”。
在这次大会上通过的20多个提案中,大约1/3着眼于或者涉及加强国防设施、准备抗战等事项。其后在12月4日的五届一中全会上又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提出“此及救亡图存根本大计”,把经济建设同抗日救亡联系了起来。
而1936 年初制定的《国防计划大纲》,则将全国划分为 “抗战区”(华北、华东)、“警备区”(华南)、“绥靖区”(西北)、“预备区”(西南),并针对日军可能的进攻方向(如平津、上海、长江流域)制定了相应的防御预案,例如在上海周边部署重兵,准备 “淞沪会战” 以牵制日军。
1936年7月,蒋介石在送别国民政府财政金融顾问英国人李滋罗斯时就说到对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临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继续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
但国民政府总的目的还是希望战争爆发越晚越好。蒋介石多次强调“争取时间为抗日做准备”。陈诚在1936年11月对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演讲时就说:抗日战争发动的“越迟越有利,这样才可以争取准备的时间。”
虽然国民政府竭力准备,但七七事变爆发时中日双方的军事实力仍有极大的差距。
彼时日本工业总产值是中国的4.4倍,钢铁、石油、铜产量日本均是中国的百余倍。军用设施方面,中国基本无能力生产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和汽车,而那时的日本在军工制造方面世界领先。中日陆军师级编制对比中,人数方面日本是中国的两倍,日本的枪械是中国的近三倍,轻机枪、重机枪、掷弹筒都达到了中国的两倍,山炮数量更是达到了中国的五倍。中国空军在七七事变时只有600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305架,约为日本的19%。全部从欧美进口,维护困难。少量国产飞机因大多数部件需要进口而无法起飞。到抗战开始,只有223架飞机能参战,能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只有620人。中国海军更是无法和日本匹敌,1937年6月,日本海军总计有舰船285艘,排水量115.3万吨。实力仅次于英美,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海军共有120多艘舰船(包括东北海军、广东海军),总排水量11万吨,约占日本10%。其中,作战舰艇60多艘,排水量6万多吨。中国海军不但数量绝对劣势,而且舰龄老化,最大的巡洋舰海圻号是1896年光绪时代从英国进口的,舰龄已41年。装备最好的海琛号,是1898年从德国进口的,排量仅为2950吨。应该说在还没准备好之前,七七事变爆发了,于是蒋介石于1937年7月17日发表了代表全面抗战开始的《庐山宣言》,结尾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段话就是: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祗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来源:青花大磁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