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若有人观看世界地图,大概率也会低估这个国家的未来。那时中国的GDP占世界的比重不到5%。人口却占了四分之一,似乎总体上只是一个人多地广却落后的农业国。谁也不会相信,70年后,中国会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反差,实在是太大,好多人纳闷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若有人观看世界地图,大概率也会低估这个国家的未来。那时中国的GDP占世界的比重不到5%。人口却占了四分之一,似乎总体上只是一个人多地广却落后的农业国。谁也不会相信,70年后,中国会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反差,实在是太大,好多人纳闷怎么做得到的?
朝鲜战争爆发了,国内外都不看好中国。美军在朝鲜半岛步步紧逼,外部压力压得新中国喘不过气;内部一穷二白,连坦克都得靠苏联支援。可偏偏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挡住了联合国军队,终于让中国有了一口气。有人说这是民族精神,还有人说是因为体制优势,说法不一。但有一点也许不同,谁都知道那一代人饿着肚皮也不开溜。那时候的年轻人,拼命朝前冲。为啥会这样?难道真的是信念让人能扛一切?
乡村开会,大喇叭广播“土地改革”开始。地主家分田产,土改群众热火朝天,也有人徘徊在夜里,担心家里以后还能不能活。这种戏剧性的场景,很多历史教科书上一笔带过,其实当年动荡得很。土地改革让农民第一次获得了土地,彻底改变农村结构。但有人觉得就这点地能种出啥来?结果也没多夸张,短短几年,贫下中农生产积极性大增,粮食产量连年翻番。这是基础,但也是赌注,毕竟一旦碰到天灾或者极端情况,大部分人还是不知道饭碗在哪。
再后来,1958年,那阵子的“大跃进”,至今说起来有人咋舌。号召钢铁水稻都上去,地方报喜不报忧,三年自然灾害又来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停摆,有人甚至活活饿死。那几年被描述得惨不忍睹,真实的数据也不太乐观,有公开资料,1960年全国人口反而减少了一千万。那几年经历的人至今都避而不谈。饥饿,苦难,普通百姓经历过雷霆雨雪,还是不放下自行车。难道挫败感只会让人沮丧?
这时候说到转变了。1978年小岗村农民按红手印“包产到户”,一下子拉开序幕。改革开放成了接下来几十年的主歌。经济特区像深圳,全是泥塘、渔村,一夜之间变成工厂、写字楼。中央政策放权给地方,谁干得快谁冒头。沿海城市忙着搞外资引进,内地也陆续搭上班车。GDP增速一度超过两位数,世行那本统计年鉴里,有年份中国经济增长率领先全球。很多人问,这步谁想得出来?
毕竟金融危机、贸易摩擦一次没少遇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受到影响,但刺激计划推出来,4万亿元下去,基建迅速展开。有人质疑泡沫或者通胀问题,现在再看,那轮投资至少让许多中西部城市接上了高速公路、地铁,城市化进程一下就快了。另一个角度讲,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消耗太大,环境污染成了不得不承认的副作用。可城市烟囱林立的画面里,也藏着无数劳动者像机器一样忙碌。有人怀念过去清新的空气,也有人觉得只要有钱赚就行。
有人讲中国的工业其实起点低,机械设备、核心科技,八十年代几乎全靠外国引进。可中国企业摔打出来,四十年里能从世界工厂变成“全球创新中心”之一。比如华为,手机、通讯设备,短短几年挑战老牌巨头;比亚迪造电车,不再一味照搬日本、德国模式。数据不会骗人,全国研发投入已经超过2.79万亿元,光科研人员就几百万。知识产权年年增长,还有高校那么多“天才少年”跑进实实验室。真有点像故事片里那股拼劲。
能源、粮食、通讯、新能源,样样得顾。遇到新冠疫情,封城、复工都拍脑袋部署,有人说政府效率高,有人说限制太多意见声音受限。网信办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粮食产量6.87亿吨,全球领先。城市菜市场又圆满开张了。你说这算不算一种韧性,还是管理层调度?
民生保障没一蹴而就。现在医保、社保全覆盖,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基本没几个人想过退休金给多少。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互助撑起半边天。有数千万农民外出打工,背着铺盖卷奔向城市工地。大城市房租高、房价更高,赚钱拼到凌晨三点,很多年轻人也并不觉得自己好过。但看看数据显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乡变化,这点确实没法否认进步。网友经常感叹:以前吃个肉都稀奇,现在想挑剔,真挑得出来?
谁都清楚,有“世界工厂”的称号,也意味着环境压力巨大。雾霾、河流污染、被占用的耕地,好多人说代价太大。这种矫枉过正要怎么调?实际操作里,近十年环保投入高了,绿水青山多少回来了。2020年全国林地面积增加230多万公顷。有人愿意相信后继有人,也有人一边吐槽一边照样上山种树。到底是妥协,还是认命?
国外看中国有时评论很复杂。有说体制刚性,有讲民族凝聚力,也有说只是人口红利艰难维持。美国学者沃格尔、英国媒体BBC都做过专题,观点彼此打架。沃格尔曾指出中国的“执行力”,BBC倒是怀疑中国社会的公正性。真实环境哪有外人理解得来?不过“一起扛过艰难岁月”这种底色,有时又让人信服。
年轻人在争执。有人信任体制把路修好,有人觉得改变起点太低。社交网络上,评论天天吵,有人为教育机会发愁,有人看新基建产业觉得猛进。996争论、内卷焦虑、房价抽疯,这一代人的问题没那么容易一刀切。能不能真的把压力转化成动力,没谁敢轻易下判断。也许每一场剧烈转型过程都藏着隐形牺牲。到底是自我突破,还是集体推着走?
老一辈很多人闲话:大跃进吃过苦,改革开放捞了票,没啥希望能轮到自己。可现在,普通人生病住大医院,能上学、能贷款买房,城市菜场里四季有菜,新疆苹果云南葡萄都能买。互联网卖菜,快递次日达;地铁通到郊区,农村公路全铺到家。这些日常,被人无视过,谁家的小孩敢相信奶奶讲的旧事?可是,也有不满,房价高,压力大,考公成风,大家都在提“内卷”。到底幸福感是不是更厉害?没人有完美答案。
其实现在社会变化快到让人头晕。AI、大数据、光伏、芯片,随时都有新东西冒出来。20年前以为农民工是社会底层,如今不少人成为小企业主。也有年轻人抱怨机会越来越少,就业难。但本质上,一代一代人从农村走进城市、从手工业变成现代化工厂。时代推着行进,谁扛得住就留下。拼命也动摇,动摇也继续拼命。
简单一句话,历史上哪有什么“天降奇迹”,中国崛起其实一直是靠一群人扛着走路。有人倒下,有人随潮流卷入,理想主义也有,功利主义照样有。每个阶段,总有人愿意去拼,也有人就坐着看。
时代不等人。不拼的时候,不知怎样开口;走在改变里的时候,也未必敢自豪。回过头来,每个人都是历史缝隙里的参与者。今天做的,明天就变成历史。到底短短几十年中国为什么能爬起来,还有谁能说得清?
来源:一只快乐的喜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