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年2月13日,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今岭南师范学院)的学潮在历经数月斗争后迎来转折。广东省教育厅迫于压力撤换校长邓时乐,委派宋其芳接任,学校当日复课。
1942年2月13日,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今岭南师范学院)的学潮在历经数月斗争后迎来转折。广东省教育厅迫于压力撤换校长邓时乐,委派宋其芳接任,学校当日复课。
这场学潮不仅是抗战时期青年学生反抗专制、争取民主的典型事件,更深刻反映了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矛盾与革命火种的播撒。其背后,是日军侵扰、民生凋敝、校长专制与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复杂交织,其影响则跨越时空,成为雷州半岛教育史与革命史的重要篇章。
雷州师范的学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抗战时期社会生态的缩影。自1938年起,日军多次侵扰雷州半岛,学校被迫迁校,先至遂溪古芦山村,后于1943年再迁化州林尘。
迁校过程中,师生面临物资匮乏、教学条件恶劣等困境,甚至需在祠堂、庙宇中上课。与此同时,国民党在雷州半岛强行推行“三征”政策——征兵、征粮、征税,导致民生凋敝。
学生多来自贫苦农民家庭,目睹父兄被征兵、家中粮食被强征,对现实不满情绪积聚。师范生自嘲为“思饭生”,既是对饥饿的调侃,也是对生存困境的无声抗议。这种社会背景为学潮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校长邓时乐的专制统治则成为学潮的直接导火索。他思想比较消极,散布反动言论,警告学生“不得参加异党活动”,并压制学生运动。
1941年10月,教师李昭伟因支持学生抗日活动被逮捕,12名学生因参与抗议也被监禁于遂溪城监狱。邓时乐还与国民党勾结,试图镇压进步师生,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学生成立“罢课委员会”,由中共党员郑其成、陈元清等领导,围攻校长办公室,禁止其离校,罢课持续10余天。
学潮的平息离不开中共地下党的组织与领导。雷州中心县委书记陈恩指示发动全校罢课,要求“撤换校长,释放被捕师生”。
郑其成、徐燕吉等党员遍访学生家庭,动员家长拒绝送子女返校,并通过《新华日报》《群众》杂志等进步刊物传播革命思想。学生李锋(后任学生会主席)组织抗日游击小组,将学潮与抗日救亡运动结合,扩大了影响。
国民党为平息事态,派兵镇压,逮捕梁和(党支部书记)、全国明等10余名师生,但未能压制学生的斗争意志。最终,广东省教育厅于1942年2月13日撤换邓时乐,委派宋其芳接任,学潮暂告平息。
然而,学潮的平息并未彻底解决问题。宋其芳继任后,腐败问题愈发严重。1943年,学生李锋揭发其“吃空额、贩鸦片”,导致宋其芳被撤职。
尽管如此,学潮仍推动了校内民主管理的初步尝试,学生开始关注自身权益与学校治理。更重要的是,学潮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
李锋后组织抗日游击小组,1947年被国民党杀害。郑其成、陈元清成为中共地下党骨干,推动后续革命活动。黄学增等校友则成为雷州半岛革命的重要领导人。
学潮的影响不仅限于当时,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从档案资料看,广东省档案馆保存的1942年人事变动文件、岭南师范学院校史均记载学潮为“抗战期间最大规模学生运动”。学潮后,宋其芳贪污师生粮饷,学生再掀斗争。
回望1942年的雷州师范学潮,它既是抗战时期社会矛盾的爆发,也是青年觉醒的标志。在日军侵扰、民生困苦、专制统治的多重压迫下,学生以罢课为武器,争取民主与正义。
中共地下党的领导、进步思想的传播,使学潮超越了校园范畴,成为革命火种的播撒地。尽管学潮未能彻底改变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但它推动了校内民主管理的尝试,培养了革命人才,为雷州半岛乃至广东的解放事业注入力量。
来源:人文雷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