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打了个电话给他。“他”是我多年前的一个学生,在“两耳不闻窗外事,双目只盯高考题”的背景下,每次放假,他都要找我借两本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书带回去。而在还回来时,他都把书整理得妥妥帖帖,连我不经意间留下的折痕,都抹得平平整整。我知道他是一个真爱书的“君子”,
这本《中国历代文史典故》,是指导学生参加征文大赛得奖时的奖品,这套《古代汉语》是请人开后门才买来的,这套《唐诗选》是排队买到的……
小小书橱前,踱来踱去也就三两步,如何“处理”这些书,却让我颇费心思。
我打了个电话给他。“他”是我多年前的一个学生,在“两耳不闻窗外事,双目只盯高考题”的背景下,每次放假,他都要找我借两本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书带回去。而在还回来时,他都把书整理得妥妥帖帖,连我不经意间留下的折痕,都抹得平平整整。我知道他是一个真爱书的“君子”,是值得托付的。他现在是邻近一个中学的老师,下午就赶来了,挑选了5本书。我让他多拿几本,他说,肯定还会有人需要的,“利益均沾”吧。
果然,我们语文学科的老师陆续来了。第一批是几个老同事,家里也有不少书,他们的目标是“查漏补缺”,想从我这儿淘本他们缺的书。接着是近年分配来的一大群,有的跟我不是很熟。我打开门后,他们还你推我让,不好意思进门。再三邀请,他们才进来,直奔书橱,惊呼连连:“这么多的书啊!”我知道,这些小家伙在“奉承”我,他们长期在书海里遨游,我这区区几本书,岂能把他们乐得如此癫狂。
很快,他们的“真面目”就暴露无遗,为争一本书,你抢我夺,叽叽喳喳,全没了刚进门时的腼腆和羞涩。看着他们蓬勃的朝气,我真羡慕。再看看他们手中所选的书,都是些工具书,一个是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厚厚4大本,另一个是《文心雕龙》和《说文解字》,还有一个是《辞海》和《楹联大全》。我不由感到意外,他们不都是学中文、教语文的,却全选的语文工具书,他们都是在为做个“全才”的好老师储备知识啊!
时近傍晚,宿舍楼内渐渐热闹起来,看着书橱里剩下不多的几本书,听着楼道中上上下下的脚步声,我既希望再有人敲门,把剩下的几本书“认领”去,让我早点清静,不需继续强颜欢笑,眼看人家拿去心爱的东西,还要陪着笑脸说“欢迎来拿”。这些“违心”之举,不是我善做的。但我又不希望再有人来,再来,我的书橱就要“空空如也”,我也就要“一无所有”了。虽说人本来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临睡,我习惯地踱到书橱前,才发觉已“人去楼空”,玻璃门后,原先排列着各色书籍的地方,显出白而泛黄的原木色。“它们到新的地方,习惯吗?适应吗?”刚想到此,我忽然笑了。我没把它们送进“收购站”,打成纸浆,进入一个新的轮回,而是为它们找了真心爱它们的新主人,它们会记得我吗?该不会“有了新欢忘旧主”吧?想到此,我又笑了。我把濒临散架的两本文选和自制的作文选放在枕边。我想,文选的天头地脚,有我密密麻麻的读书心得,翻翻看看,也能体会当时的心态和变化的轨迹;作文选能勾起我对老同学的回忆,还可以给我点其它方面的启示,我一定要把它们带回家去。决心一下,心头轻松了。
想着,笑着,竟睡着了。书啊书,感谢你们陪伴我,一路风雨一路歌地,前行。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