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向我开炮的第一人,王成原型之一,看到电影却大喊不能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09 07:49 3

摘要:“向我开炮!”——这句掷地有声的台词,曾在1964年的电影《英雄儿女》中震撼无数观众的心灵。

“向我开炮!”——这句掷地有声的台词,曾在1964年的电影《英雄儿女》中震撼无数观众的心灵。

在影片中,志愿军战士王成手握爆破筒,迎着敌军汹涌的攻势,用生命点燃胜利的火焰,留下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印记,那一刻,银幕上的轰鸣与呐喊,化作无数人记忆中的热泪与敬仰。

也是在战争中,战斗英雄王成壮烈牺牲了,电影播放之后,很多人都知道,英雄是有原型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王成这个人物形象,并不是一个志愿军战士构成的,而是有好几位志愿军战士的综合形象构成的。

最重要的是,第一句喊出向我开炮的同志,他还一直活着,并且活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

但是对于他来说,英雄儿女这部电影,是他从来都不敢看的一部电影,这是为什么呢?

1953年4月18日,朝鲜战场“三八线”附近,石岘洞北山的硝烟还未散尽。

此时‬22岁的蒋庆泉,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5连的步话机员,坚守在暗堡中。

他所在的连队接到命令:

攻占北山后扼守阵地,组织炮火杀伤反扑的敌人。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上,这场攻坚战异常惨烈,201团165人的加强连在激战中仅剩十几人,而且建制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连长、排长、班长相继阵亡,鲜血染红了山坡。

面对越来越近的敌军,蒋庆泉和仅存的战友挤在狭窄的暗堡中,拼尽全力保护他手中的步话机,这台步话机,是与后方炮兵指挥所唯一的联系。

炮兵指挥部不断传来指令:

“撒花生米的位置!”

这个就是要蒋庆泉找到敌人炮兵的位置,然后后方炮兵进行开火。

蒋庆泉‬一次次向指挥所报告敌军的动向,眼看着战友倒下,一个接一个,敌人几乎要冲进暗堡时,他终于嘶吼出那句后来被载入史册的话:

“向我碉堡顶上开炮”!

蒋庆泉‬的‬这一幕,让在场的老战友陆洪坤记忆非常深刻。

陆‬洪‬坤‬后来回忆,蒋庆泉的声音在步话机里撕心裂肺,最后他不喊暗语了,就喊‘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我问他‘那你怎么办’,他说‘你别废话,快开炮’!

只是,炮火并未如约而至,一枚弹片击中了他背上的步话机,他倒在地上,随后一枚瓦斯弹打入暗堡,他昏了过去。

醒来时,他已躺在敌军的卡车里,命运从此转折。

被俘后的蒋庆泉并未放弃希望,在战俘营中,他坚决要求回国,甚至不惜与看守对抗。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8月,板门店迎来了战俘交换的那一天。那一天,战俘营‬的‬场面混乱而感人,归国战俘们炸了锅一样地哭,蒋庆泉脱下上身的囚衣和鞋子,狠狠扔在地上,仿佛要甩掉所有屈辱的痕迹。

他以为,回国就意味着新生。

但‬现实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回国后,他与其他6000多名志愿军归国战俘被送往归来人员管理处。

在那里的一年,他每天的生活被“认罪和检讨”填满,最终,他被给予保留党籍但党内处分的结论。

这一纸结论,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心头数十年,回到辽宁锦州大岭村后,他选择沉默,连儿女都不许过问他的过去,儿子蒋利回忆,父亲唯一一次主动提起战争,是40年前从村里带回一张泛黄的报纸,指着里面一篇描写石岘洞北山战役的文章说:

“这场仗爹打过”。

说完,他便低头抽烟,再不多言。

这种沉默在十年冲击中被打破,但并不是好的方式,而是‬以更残酷的方式。

运动中,一些造反派翻出他的档案,战俘身份成了“叛徒”的罪证,公社的墙上、绳子上,挂满了批他的大字报,字里行间满是指责与羞辱。

蒋庆泉此时‬的内心或许早已麻木。

他后来对老战友陆洪坤说:

“那是英雄,不是我。我是战俘啊,一辈子都抠不掉的”。

这种自我否定,贯穿了他大半生。

直到1981年12月,民政局和组织部的两位同志来到家中,宣布取消他的党内处分。

那一刻,这个在朝鲜战场上未曾流泪的硬汉,终于放声大哭,84岁的他,经历了从英雄到“罪人”,再到普通老人的漫长旅程,即使处分撤销,那段烙印在他心底的记忆,却从未真正消散。

与蒋庆泉的沉默不同的是,《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光芒。

这部‬电影的诞生,源于1953年7月另一场战役中,通信连步话机员于树昌喊出“向我开炮”并牺牲的事迹。

记者洪炉将蒋庆泉和于树昌的经历融合,写下《向我开炮》一文,后来被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发现,他们又加入了英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的情节,塑造了银幕上的王成。

1964年电影上映后,王成成为家喻户晓的符号,而蒋庆泉的故事,却因他被俘的经历,自己内心的自卑,不得不沉入历史深处。

但有一个人,始终想着改变蒋庆泉‬的命运,他就是洪炉,这位22岁时就‬采访过蒋庆泉的年轻记者。

他‬成了蒋庆泉‬故事的守护者。

1953年,他曾写下战地通讯《顽强的声音——记步话机员蒋庆泉》,但‬却因蒋庆泉‬被俘而未能发表。

多年后,他不甘心这位老战友被遗忘,从1964年起四处寻找,甚至在《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上发表文章,呼吁

“王成,你在哪里?”

2000年4月,他在《呼唤“王成”:你在哪里?》中首次提到与蒋庆泉直接通话的谷德泰和陆洪坤,希望借助两位老兵还原真相。

只不过‬,23军在裁军中整编,战士资料散失,近10年过去,他几乎要放弃。

蒋庆泉的家人,对他的过去同样茫然。

2004年,47岁的蒋利接到舅舅冯自元的电话。舅舅说,电视节目《电影传奇》中提到,王成的原型名叫蒋庆泉,来自23军。

冯自元焦急地问:

“你爹不就是23军的吗,哪有这么巧?”

蒋利虽知父亲参加过朝鲜战争,却从未听他细说,那晚,他赶回锦州问父亲,得到的回答却语焉不详:

“喊了又怎么样,他们没有开炮啊!”

说完,老人颤抖着沉默。

蒋利没有追问,但上网搜索“蒋庆泉”时,发现多篇寻找他的文章,作者皆为洪炉,他在论坛转帖《呼唤“王成”:你在哪里?》下留言,留下联系方式,却整整4年无人回应。

直到2008年9月,一个来自江苏的长途电话打破沉寂。

打电话的是陆洪坤,当年在指挥所接听蒋庆泉呼喊的老兵。

那天,陆洪坤突发奇想,让孙女上网搜自己的名字,无意间发现了蒋利的留言。

电话接通后,陆洪坤第一句话是:

“向你开炮的人找你来了!”

蒋利回忆,父亲在电话中几乎是大喊着叙旧,喊陆洪坤“小胖子”,那是50多年前的昵称。

放下电话,蒋庆泉激动得浑身发抖,决定让蒋利陪他去宜兴见老战友。那次国庆之旅,他坐了20多小时硬座火车,与战友‬再次会面,这次见面,他说出了所有的故事,蒋‬利‬这才知道,父亲英雄般的过去。

2006年春节,洪炉的另一通电话打到了‬蒋庆泉‬这里‬,烘炉‬表示‬:

“美国要再拍《英雄儿女》,想请你去开机仪式”。

他爽快答应,甚至让孙女教他几句英文。对此‬,他的家人其实忧心忡忡。

因为在去年底,一名电视编导带来《英雄儿女》光碟播放,片子刚开始几分钟,蒋庆泉便颤抖不止,大喊:

“不看,不能看”。

而后冲出门外,蒋庆泉‬不敢面对银幕,因为那是他未完成的人生,英雄未必都在光芒中,也有在阴影里默默前行的身影。

幸运的是,蒋庆泉的故事始终有人记得,她在战场上的真心,为了掩护战友们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始终感动着一代人,蒋庆泉老先生或许有他的执着以及无奈,但他的光荣时刻,永远绽放在朝鲜的天空,篆刻在历史之中,不会被人忘怀。

来源:娱乐笑料百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