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政策市繁荣下的结构性风险:一个非典型牛市的冷思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20:45 3

摘要:这是牛市吗?个人认为这不是牛市,而是典型的政策干预刺激行情。自去年924开始,在关键时,总有政策干预身影,无论是国有机构直接下场,还是各类政策时点推出,都体现的非常明显。然而,干预是有时间性的,是有边际的。市场化的股票市场如此长期干预,一定会产生严重的问题,比

这是牛市吗?个人认为这不是牛市,而是典型的政策干预刺激行情。自去年924开始,在关键时,总有政策干预身影,无论是国有机构直接下场,还是各类政策时点推出,都体现的非常明显。然而,干预是有时间性的,是有边际的。市场化的股票市场如此长期干预,一定会产生严重的问题,比如忽视规则的公平,制度建设,同时助长那些贪婪机构大张大合,反正有政策干预兜底,机构量化与ETF的杠杆融资便利等。但市场化的优胜劣汰、竞争体系受到严峻挑战。

目前来看,即将进入干预一周年,可以说累积的风险不减。深沪下方自去年924所形成的八个缺口,有极大的回拉力,投资者须高度注意风险防范。同时,我们看到科创板200倍PE,创业板100倍市盈率,故事大王题材式的公有机构炒作等,风险小吗?

自2023年9月24日以来,中国股市呈现的上涨行情具有明显的政策主导特征。每当指数逼近关键心理点位时,国有机构入场托市、融资融券松绑、ETF扩容等组合拳便如期而至。统计显示,期间沪深两市累计形成8个未回补的跳空缺口,这种技术形态在成熟市场中极为罕见,暴露出市场运行脱离基本面支撑的脆弱性。政策性资金定向注入科创板、创业板等"战略板块",更导致局部估值严重偏离常态——科创板平均市盈率突破200倍,创业板维持在100倍高位,远超纳斯达克等国际对标市场。

周期内,政策不时干预维稳虽能提振市场情绪,但长期干预已衍生三大深层问题:

市场规则扭曲:国有资金"精准滴灌"制造了不公平竞争环境,部分机构利用政策套利空间进行高频量化交易,2024年上半年ETF杠杆规模激增47%便是明证。这种"政策兜底"预期助长了投机文化,某券商系基金年内换手率高达800%即典型案例。2025年更是水涨船高,特别是8月中下旬,而市场规则方面股指期货、量化交易、ETF等规则下,中小投资者只能T+1 ,如果看看国际市场,都是对等统一的T+0且无涨跌幅限制交易。定价功能失灵:在政策导向下,部分亏损科技企业市值反而超越行业龙头,某AI概念股市净率达100多倍,而其研发投入占比不足5%,暴露出资金追逐政策标签的非理性。风险转移隐患:通过两融、雪球产品等渠道,系统风险正不仅仅散户面临,而目前来看,也在向机构转移。我们看到突然增加的杠杆资金与干预资金急增,而许多品种的泡沫化风险正在累积,潜在连锁反应需警惕。

技术面显示,去年9月以来形成的8个缺口分布于上证2800-3800点区间,根据缺口理论至少需回补3-4个关键缺口(如果杠杆资金风险爆发,则可能回补的更多)。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A股风险溢价(ERP)已降至5年低位,显示股票资产性价比显著下降。历史数据表明,当创业板市盈率超过100倍后,未来12个月平均回调幅度达34%。

退市机制虚设:2023年退市率仅0.9%,远低于美股6%的水平,2024.2025年虽然加强,但退市率依然低,导致"壳资源"及改名换姓情况出现;做空工具缺失:中小投资者与另类机构的做空工具不对等,使得市场失去自我平衡机制;交易机制明显缺少公平,对等统一。信披违规成本过低:年内多家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罚,平均罚款金额不足其融资金额的3%。同时,我们观察发现,季报、中报中也存在一些财务指标不符,有意包装的财务造假行为,但似乎并没有人在意。警惕政策边际效应递减:随着干预周期接近周年,资金消耗型托市难以持续,需关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国有机构持股占比已达数据的流动性风险;聚焦现金流验证:在题材炒作,杠杆盛行的环境下,优选经营性现金流连续5季改善、股息率超3%的防御性标的;建立对冲保护:资金量达标的投资者通过股指期货或黄金ETF配置,对冲潜在的系统性回撤风险。而中小投资者难在做空工具,可选择观望。

当前市场正处于政策红利与市场规律的博弈关键期。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脱离基本面的人造繁荣,强行干预刺激最终都会服从市场规律。投资者应当保持清醒认知:没有制度型改革配套的刺激政策,其效用终将如沙滩上的城堡,潮水退去时才见真章。此外,未来A股市场中将呈现巨大的差异化走势,少部分品种走强,但众多品种的走势有可能形成香港或美国市场“仙股”低价化趋势。#A股行情接下来怎么走#

来源:中玉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