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自曝“胃里切了8个息肉”,医生提醒两种胃息肉必须切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20:04 2

摘要:日前,女星李雪琴自曝“胃里切了8个息肉”登上热搜,让很多人第一次认真审视自己的胃——这个每天默默“装饭、消化”的“劳模器官”,原来也会悄悄长出“小疙瘩”?而她提到的“癌症筛查指标高5倍”“30岁生日礼物选了胃肠镜”,更让不少网友心头一紧:胃镜到底有多重要?是不

日前,女星李雪琴自曝“胃里切了8个息肉”登上热搜,让很多人第一次认真审视自己的胃——这个每天默默“装饭、消化”的“劳模器官”,原来也会悄悄长出“小疙瘩”?而她提到的“癌症筛查指标高5倍”“30岁生日礼物选了胃肠镜”,更让不少网友心头一紧:胃镜到底有多重要?是不是所有息肉都必须切?指标异常是不是就离癌症不远了?

胃镜检查比自我感觉更靠谱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昱倩介绍,很多人对胃镜的印象还停留在“难受、恶心”的阶段,但殊不知,胃镜检查就像给胃做了一次高清实况直播,能直观、清晰地观察到胃黏膜上的每一丝细微变化,比如微小的息肉、早期的溃疡、不易察觉的癌前病变,甚至还能当场取一小块组织送去病理检查,精准判断性质,比如是不是癌、炎症程度如何,等等。

七类人群最好定期做个胃镜检查

陈昱倩表示,以下七类人群最好定期做胃镜检查。

1.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胃癌患者,就可能属于胃癌的高风险人群,需要比普通人更早、更频繁地做胃镜,建议从40岁,甚至更早如35岁开始,每1—2年做一次筛查。

2.长期“胃不舒服”的人:比如反复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尤其是饭后或夜间,或者无缘无故地吃不下饭、体重突然下降,这些症状可能是息肉、溃疡,甚至是早期胃癌发出的信号。

3.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且治疗未根除或未复查的人: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增加胃癌风险。如果已被感染了,即使目前没有任何胃部不适,也建议做一次胃镜,看看它是否已经悄悄损伤了您的胃黏膜。

4.“癌症筛查指标异常升高”的人:比如肿瘤标志物指标显著升高。

5.有萎缩性胃炎病史的人: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其病变部位的不同,风险性也有所差异。根据不同发病部位,临床上随访和治疗的手段也不尽相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及时治疗是阻断胃癌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6.年龄超过40岁的“健康人”:胃癌早期往往极其“狡猾”,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即使您自我感觉没有任何不适,也建议在40岁左右做一次胃镜作为“基线检查”,了解胃的基础状态,为后续对比提供依据。

7.其他类:如胃间质瘤、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胃镜不仅是对胃部疾病的检查,胃镜也能直观观察食管情况,检查黏膜是否光滑,有无糜烂、出血、炎症等,还可观察有无息肉、异物或肿瘤等异常,是发现并诊断食管疾病的有效方法。

胃里的息肉五花八门,这些是必须切的“危险分子”

李雪琴一次切了8个息肉,很多人最关心:“息肉是不是癌?是不是长了就得切?”其实,息肉就是胃黏膜表面长出来的“小肉赘”,大部分是良性的,但类型不同,危险程度也不相同。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胃癌“癌前病变”。它的癌变概率会随着个头增大而显著升高。所以,不管大小,只要病理检查确诊是腺瘤性息肉,就必须尽快通过胃镜下的微创手术切除干净,以绝后患。

炎性息肉大多是由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炎症刺激引起的“反应性增生”,本身恶变的可能性极低。如果息肉很小,您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医生通常会建议定期复查胃镜(每1—2年一次)观察其变化。如果它开始长大或者出现了症状,如出血、梗阻,再考虑切除也不迟。

增生性息肉的危险性介于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之间。如果增生性息肉比较大,比如直径超过1厘米或者同时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了安全起见,通常也建议切除,避免未来发生恶变。

像李雪琴这样一次发现8个息肉并且提到“部分未完全处理的小息肉”,这种情况高度提示她的息肉可能是腺瘤性或需要警惕的增生性,所以采取了积极切除的策略,并且后续必须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监控那些小息肉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新发息肉。

指标正常≠高枕无忧,指标异常≠世界末日

李雪琴提到“癌症筛查指标高5倍”,让不少人一看到体检报告上的箭头向上就心惊肉跳。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中心主任陈发葵提醒,常见的癌症筛查指标绝不等同于癌症的“专属标签”!它们更像是身体内部发出的“报警信号”,指标的升高可能因为多种原因。

比如,有些是良性疾病,像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肠道炎症、胰腺炎、胆道结石或炎症、肝硬化等。有些确实是恶性肿瘤信号,虽然占比较小但需要警惕,比如胃癌、肠癌、胰腺癌、肝癌等。也有其他干扰因素,比如吸烟、饮酒、服用某些药物,甚至妊娠期都可能导致某些指标暂时性升高。

李雪琴的做法非常正确,她没有停留在恐慌中,而是根据异常指标,果断选择了胃肠镜检查,从而及时发现了胃息肉并处理,避免了潜在的风险升级。

陈发葵提醒,很多人对体检存在两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体检正常就万事大吉”。早期胃癌、肠癌等,在萌芽阶段常常悄无声息,没有任何典型症状,甚至相关的肿瘤标志物指标也可能是完全正常,就像李雪琴,如果她没有因为指标异常去做胃镜,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自己胃里长了那么多息肉。误区二:“指标异常就是癌症”。如上所述,良性原因导致的指标升高更为常见。

体检的真正价值在于“分层管理”和“动态观察”。指标异常是体检报告在“亮黄灯”,核心价值在于提示您“下一步该重点查哪里”,它为后续的精准检查指明了方向。指标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可能,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单次体检结果。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和针对性筛查仍是关键。就像李雪琴用行动诠释的:“30岁的生日礼物,我选了胃肠镜,因为健康是最珍贵的礼物。”体检的意义,正在于通过科学手段,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健康不是“等”出来的,也不是“感觉”出来的,而是通过科学手段“查”出来的、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出来的。愿我们都能像李雪琴那样,真正把“健康”视为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通讯员 杨璞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