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嫁入袁家之后,袁世凯把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给她一人管理,杨氏头脑聪慧且有担当,将袁家一二百号人的大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儿子个个有出息,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袁世凯的十位夫人中,最受宠爱的当属五夫人杨氏。五姨太杨氏是天津本地人,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与杨氏结识,不多久就将她娶入袁家。
杨家是天津宜兴埠的经商大家,杨氏从小就很有经营头脑,一直帮助家里打理生意。杨氏不仅人长得漂亮还有文化,能说会道,深得袁世凯的喜爱。
嫁入袁家之后,袁世凯把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给她一人管理,杨氏头脑聪慧且有担当,将袁家一二百号人的大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儿子个个有出息,不得不让人佩服。
1895年12月,袁世凯接到光绪皇帝的一道上谕,要求他到天津小站练兵,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训练出一支新军,来应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袭之势。
小站练兵,当然少不了军需物资。袁世凯的军需官经常往返于小站和宜兴埠,慢慢与杨氏的父亲熟悉起来。杨氏的父亲经营生意多年,一直想找个强大的靠山,并将这一愿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
于是,经军需官的撮合,袁世凯见到了杨氏。1896年,十七岁的杨氏嫁给了三十七岁的袁世凯。杨氏虽然只有十七岁,但她心灵口巧,遇事果断,善于管家,深得袁世凯的信任和喜爱。
袁世凯给了杨氏如夫人的地位,并给了她“治内”的家庭大权,由她来管理家庭内部的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其他几位如夫人、袁家子女、佣人、厨师、杂役等人。
当时,袁世凯有一位原配夫人和九位如夫人,十七个儿子和十五个女儿,还有几个儿媳妇和一些孙子、孙女等。一个十七岁的弱女子,管理这么一大家子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杨氏却没有辜负袁世凯的信任,她管家后,能够做到左右周旋,办事英明果断,家中一切事务井然有序,袁家上上下下一片祥和之气。袁世凯让她来管家,果然是没有看错人。
杨氏不仅是贤妻,还是严母。杨氏生育了六个孩子,四男二女,小女儿早夭,大女儿后来病逝。四个儿子在杨氏的严格管教之下,后来都非常的有出息。
杨氏给儿子们立下了相当严格的门风家规,要求他们不许彻夜不归,不许混迹于妓院、舞厅等地方。
儿子们长大后,袁世凯要安排他们出国留学,临行前杨氏给他们定下四条规矩:一是不能信洋教,二是不能娶洋媳妇,三是不能带洋孩子回家,四是不能吸毒。
在杨氏的严格管教之下,几个儿子在欧美留学期间,无一人破坏她定下的这几条规矩,而且个个学业精进,学有所成。
由于目睹了袁世凯从兴旺到颓败的整个过程,杨氏给儿子们还立下了另一条规矩,那就是“不得从政”,她要求孩子们远离政坛,可以经商和教书,但不得涉足政治。
袁世凯撒手人寰之后,袁家的大厦随之倾倒,杨氏也没有了可依靠之人,未来的路只有她带着儿子们向前奔走了。在遵照袁世凯的遗嘱分家之后,杨氏勤俭持家,拿出分得的家产支持儿子们办实业。
长子袁克桓,早年应读天津南开中学,后卦英国留学,学成后转投实业。民国时期实业家,曾任启新洋灰公司总经理、江南水泥厂董事长。抗战期间拒绝与日伪合作,保护民族工业,战后主持企业复建。
次子袁克轸,曾参与家族企业启新洋灰公司管理,但成就逊于兄长袁克桓。
三子袁克久,早年留学美国,学习工商管理。归国后曾短暂参与家族企业,晚年定居天津,生活相对平淡。
四子袁克安,早年就读天津新学书院,后赴美国学习政治经济学。抗战期间任天津租界工部局董事,1949年迁居香港,后赴台湾任“经济部”顾问。其子袁家骝为著名物理学家(妻子吴健雄),是袁氏家族后裔中学术成就最高者。
在袁氏后人的口中,五夫人杨氏公正严明,素有威严,在管理家庭成员时能够做到恩威并重,让人惧怕又敬重。
杨氏曾给家人立下一个规矩,那就是“不许吃大雁”。她认为大雁之间非常忠贞,做人也应如大雁一样,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扶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只有这样家族才能兴旺。
纵观杨氏的一生,不难看出,她有着突出的管理能力,以柔弱之身拖起袁氏大家族,成为了袁家的一个重要支柱,并培养四个儿子成材成器,教育儿子不做纨绔子弟,努力兴办企业,以实业救国。
以一个商贾之家的女儿,撑起如此一个大家庭,并将儿子们培养得如此有出息,五夫人杨氏称得上是民国第一家庭中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来源:光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