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幅画里,有射阳港的吊塔,有湿地观光大桥的雄姿,还有安徒生童话乐园的梦幻……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家乡欣欣向荣的景象。”记者见到成广东时,他正沉浸在一幅描绘射阳发展的新作中,谈及画笔下的家乡,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这幅画里,有射阳港的吊塔,有湿地观光大桥的雄姿,还有安徒生童话乐园的梦幻……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家乡欣欣向荣的景象。”记者见到成广东时,他正沉浸在一幅描绘射阳发展的新作中,谈及画笔下的家乡,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作为射阳农民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广东与这门乡土艺术已相伴四十载。四十年来,他手握画笔,心系乡土,将一片赤诚与热爱,全部倾注于方寸画纸之间,用斑斓的色彩“绘活”了无数人的乡愁记忆。
01一封信开启的艺术人生
成广东与农民画的缘分,始于一份与生俱来的热爱。“我从小就喜欢涂涂画画,读书时出的黑板报还获过奖,粉笔就是我最初的画笔。”这份童年的爱好,为他日后的艺术之路埋下了种子。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85年。偶然间,他在报刊上看到了农民画家王复军的作品介绍,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作深深触动了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给素未谋面的王老师写了一封信。”在那个通信不便的年代,寄出信后,成广东心中满是忐忑。
没想到,一周后,他收到了回信。信中,王复军老师用“人生短,艺术长”六个字鼓励他。这句话,成了成广东一生的座右铭。为了拜师学艺,他辗转60多公里到六垛的老师家中,同吃同住,一同学习、劳动,与当地的农民画爱好者们共同追逐着艺术梦想。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农民画的技艺,更让他深刻理解了这门艺术扎根于土地的魂。
02画笔为舟,载录渔港变迁
“农民画,画的不仅是农民,更是脚下的土地和火热的生活。”作为土生土长的黄沙港人,成广东最常描绘的是渔港的风情与渔民的日常。
“黄沙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这里藏着太多故事。”他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着渔港的日新月异。他创作的《满载而归》生动描绘了渔民出海捕鱼、满载而归的喜悦场景;《旗开得胜》则将渔民扬帆起航的豪迈与希望定格于画中。“黄沙港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港口,如今名扬海内外。我的画,就是它变迁的见证者。”
40年风云变幻,40年笔耕不辍,成广东累计创作农民画作品千余幅。其中,有700余幅作品参加国家及省市县各级各类展览。从曾被江苏省政府选送奥地利巡展、反映传统渔作的《人勤鱼欢》,到荣获全国廉政农民画“特别收藏奖”、描绘新型社区生活的《盛世“莲”开小康村》,成广东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段生动的渔港发展史,也是一曲唱给新时代的赞歌。
03让乡土艺术“流动”起来
在成广东看来,农民画不是静止的技艺,而是一种“流动的乡愁”。近年来,他不再满足于个人创作,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传承与推广中,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射阳农民画,构图夸张,用色大胆,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农民画,他组织农民画爱好者们深入田间地头写生;他走进校园,开设农民画创作课程,在孩子们心中播撒艺术的种子。
“成老师让我们知道,画画没有那么多规矩,只要把心中所想、眼里所见画出来就行。”学生陈志强的话,道出了农民画的真谛。在成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家乡,那份自豪与喜悦,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
04从画纸到文创让乡愁“触手可及”
传承不等于复制,更在于创新。成广东意识到,农民画要在时代中延续生命力,必须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场域。
“我们渔港到处都是宝!”他指着工作室里的贝壳、蟹壳、甲鱼壳兴奋地说。近年来,他尝试利用这些本土材料,开发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在扇贝上绘制十二生肖,在蟹壳上临摹热门电影《哪吒2》的形象……这些“变废为宝”的创意作品一经展出,便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些都是他们身边的东西,用身边的东西创作出的产品,才更有价值、更有韵味。”成广东相信,当老镇、老港与农民画有机融合,当乡愁可以“触手可及”,这项非遗才能获得更深刻的意义与更长久的生命。
四十载光阴,成广东用一支画笔,不仅绘就了家乡的沧海桑田,更守护了一份流动的文化记忆。他的故事,正如他所热爱的农民画,质朴而绚烂,在时代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射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