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19:33 1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包括斯诺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美国著名作家和进步记

中国网8月31日讯(记者蒋新宇)8月30日下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抗日战争时期,包括斯诺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美国著名作家和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诞辰120周年之际,研讨会通过主旨演讲、主旨发言、专题分享等形式,全面回顾斯诺等国际友人在抗战国际传播中作出的重要贡献,探讨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指出,斯诺在延安写下的《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客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斗争实况,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全球产生深远影响。“斯诺先生用他的笔和镜头告诉我们,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架设心灵相通的桥梁,是永恒的时代需要。”他表示,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自1993年成立以来,持续开展文献整理、学术研究与课程建设,并于今年5月联合全球16家机构发起成立国际友人研究联盟,计划于2026年组织中外青年重走斯诺之路,传承斯诺精神,推动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强调,回望斯诺、拉贝、马海德等国际友人的身影,我们学到的是对人间温情的守护、对历史真相的敬畏、对文明差异的尊重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信。他指出,今天的中国虽已远离硝烟,但仍面临新的“认知战场”。一些西方舆论中存在以遏制中国为“政治正确”的舆论,引发涉华“寒蝉效应”。王纲说:“过去,斯诺面对‘红区封锁令’毅然前行,走进窑洞,用亲身经历代替道听途说。今天,我们希望有更多国际友人怀着冲破反华‘政治正确’的勇气,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走出‘新时代斯诺之路’。”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表示,斯诺深入陕北苏区写下《红星照耀中国》,展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强大的正义感和明辨时代方向的认知力。他指出,如今仍有不少人对中国缺乏了解,甚至被有心者误导。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讲好中国故事,更要站在受众角度思考讲什么、怎么讲,用他们喜爱的形式进行传播。

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认为,斯诺的真实报道是跨越时空的见证,彰显了斯诺精神的共同价值。他指出,在人文交流中,拥有共同记忆的人物始终是构建平台的主线,历史不会忘记为人类和平与友谊作出贡献的人,而这份记忆需要代代传承、与时俱进地推陈出新。

研讨会上,国际友人后人深情追忆祖辈为中国抗战所作出的努力。埃德加·斯诺的侄子埃瑞克·福斯特回顾了斯诺夫妇冒死报道中国抗战的壮举;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呼吁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二战叙事,强调中国战场的重要地位;德国友人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讲述祖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中国民众的事迹,称“和平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目标”;马海德之子周幼马则建议设立国际友人研究机构,更好传承先辈精神。

研讨会上还启动了三项重点项目:“斯诺国际学者”项目每年邀请1至2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学者或媒体人入驻北京大学,开展研究与传播实践;“国际友人研究”数据库建设项目将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系统挖掘与展示国际友人事迹;“新时代斯诺”国际学者全球媒体采访计划项目将每年组织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和专业人士来华采访交流,培养知华友华的新时代传播力量。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日报社、CGTN、中宣部国际传播局主办,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承办。来自国际传播、斯诺研究等领域的国内外人士、中央媒体代表、高校师生等约150人参会。

编审:唐华 高霈宁 张艳玲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