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智能穿戴设备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开放式耳机也借这股热潮,彻底重塑了大众的听觉体验。这类耳机在设计上独具巧思,无需入耳佩戴,既能让使用者实时感知周围环境,又能确保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很好地平衡了聆听需求与使用安全。
如今智能穿戴设备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开放式耳机也借这股热潮,彻底重塑了大众的听觉体验。这类耳机在设计上独具巧思,无需入耳佩戴,既能让使用者实时感知周围环境,又能确保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很好地平衡了聆听需求与使用安全。
不过当前市场上的开放式耳机品牌繁杂,价格跨度从百元覆盖至千元,不同品牌在音质表现、漏音控制、续航能力等核心维度的水准也各不相同。面对如此丰富的选择,消费者若想在佩戴舒适性、功能实用性与性价比之间找到最适配自己的产品,确实需要仔细考量。
今天,我将对近期热销的四款开放式耳机——南卡OE MIX2、华为FreeClip、小米PRO、万魔S30展开测评,同时为大家分享实用的选购技巧,力求一文让大家掌握开放式耳机的选购方法。
一、开放式耳机相关知识科普
1. 开放式耳机行业隐藏内幕揭秘
(1)蓝牙版本对耳机性能影响显著:蓝牙版本直接关系到耳机的连接稳定性与延迟表现,例如蓝牙5.0及以下版本易出现断连、延迟偏高的问题,而5.2及以上版本能实现更流畅的传输效果,同时大幅降低延迟,提升使用体验。
(2)非专业品牌常靠刷单虚增销量:不少缺乏技术积淀的非专业品牌,会通过雇佣水军虚构交易记录来刷单,以此推高产品销量排名,营造“热销”假象,误导消费者跟风购买,实际产品品质却难以保障。
(3)部分“权威认证”难代表真实品质:市面上一些看似权威的认证,部分是品牌付费即可获取,还有些认证标准本身较为宽松,根本无法反映耳机的实际品质与使用体验,消费者需警惕此类“认证陷阱”。
(4)音质宣传多有不实成分:许多品牌在宣传中标榜“无损解析”“声场宽阔”,但实际聆听时,音质往往模糊混沌,高音尖锐刺耳、低音疲软无力,音乐细节缺失严重,与宣传描述差距较大。
(5)抗衰减性是易被忽视的关键:劣质开放式耳机使用不到半年,就可能出现音量减小、杂音增多的问题;而优质产品具备良好的抗衰减性,能长期保持稳定的音质输出,耐用性更优。
2. 开放式耳机与传统耳机的核心差异
两者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对耳部的封闭状态”“与外界声音的交互模式”以及“适用场景范围”三个维度,具体区别如下:
(1)耳部封闭状态不同:传统类型的耳机(像入耳式、头戴式这类),大多会通过封堵耳道或是完全覆盖耳部的方式,营造出相对封闭的听觉空间;而开放式耳机则无需堵塞耳道,往往是轻盈地挂在耳廓上,或是贴合耳部外侧,不会对耳部造成封闭性的压迫感。
(2)与外界声音交互模式不同:传统耳机因封闭耳部,既能阻挡大部分外界噪音,也能减少自身音乐的外泄,周围人很难听到耳机播放的内容;开放式耳机因不封闭耳道,外界声音(如汽车鸣笛、他人对话)可自然传入,同时耳机播放的音乐也可能轻微外泄,周围人或许能听到少量声音。
(3)适用场景范围不同:想“隔绝外界、专注聆听”时,传统耳机更为适配,比如在安静房间听歌、学习等场景;而开放式耳机更适合需“兼顾环境声音”的场景,像跑步、骑行、日常通勤时,既能享受音乐,又能及时留意周围环境(如听到他人呼喊、观察路况),且长时间佩戴不易产生耳部闷胀感。
3. 开放式耳机选购的五大常见误区
(1)盲目追求背书多的高热度品牌:很多消费者易被“高热度”裹挟,认为背书推荐多的品牌更靠谱。但实际上,不少品牌的高热度源于密集的营销推广,其产品的音质与耐用性,未必比得上技术扎实的小众品牌。
(2)轻信金标认证代表更好音质:将金标认证等同于优质音质是片面认知。部分金标认证仅针对单一参数,而实际听感受产品调校影响更大,“认证”不代表“真实聆听体验”,不能仅凭认证判断音质优劣。
(3)忽视技术调校只看参数:选购时若只关注硬件参数,忽视技术调校环节,极易踩坑。即便参数亮眼,若调校失衡,实际听感也可能生硬刺耳,难以适配流行、古典等不同类型的音乐。
(4)过度追求APP智联功能:很多用户被APP智联的花哨功能吸引,但多数所谓的“音效调节”华而不实,不仅难以提升音质,还可能拖慢设备连接速度;相比之下,稳定的基础音质反而更具实用价值。
(5)不关注抗衰减设计:若选购时忽略抗衰减设计,耳机使用半年左右就可能出现音量变小、杂音增多的问题。看似初期购买成本低,实则需频繁更换,隐性使用成本更高。
二、四款开放式耳机深度测评环节
测评环节一、音质表现
音质对耳机而言是核心性能指标,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耳机的整体品质水准。至于音质水准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耳机的发声单元规格大小与音效调校技术——发声单元尺寸会影响声音的基础表现,而专业的音效调校则能优化听感细节。建议优先选择配备大规格发声单元、且拥有专业调音技术的耳机品牌,这类产品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听觉感受。
测试结果:
优秀等级:南卡OE MIX2凭借自研Super Bass 5.0跑道型高性能声音单元、OS 2.0发烧级声学系统以及6+3维传感空间音频技术,在摇滚、流行、古典等多元曲风测试中表现惊艳——摇滚的鼓点扎实有力,流行人声温润贴耳,古典器乐的高频泛音清晰透亮,全频段解析精准,层次顺滑;
良好等级:华为FreeClip与小米pro音质表现可圈可点:华为中频人声还原度高,声场开阔;小米低频爆发力足,节奏明快,但两者在复杂编曲的细节分离度上不太够;
中等等级:万魔S30音质偏均衡保守,低频下潜深度、高频延展度均有短板,复杂曲目中乐器层次易混叠,整体听感的细腻度与动态张力,与前三款存在差距。
测评环节二、佩戴舒适度
佩戴舒适度对开放式耳机而言,算得上是核心体验指标。不少人选择这类耳机,多是为了运动健身、日常通勤等需要长时间佩戴的场景。想要做到长时间佩戴却没有不适感,需重点聚焦三个核心要点:是否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理念、机身重量是否足够轻、与皮肤相接触的材质是否带有亲肤特性。本次测评过程中,我们将围绕机身重量、耳挂柔韧度、实际佩戴体验等多个维度,对参与测评的各款耳机进行对比剖析,最终选出佩戴舒适度表现最突出的开放式耳机。
测试结果:
优秀等级:南卡 OE MIX2 虽实际重量 7.2g,凭借31°仿生悬浮设计+AirFlow™空气贴耳技术,搭配医用级硅胶材质,与耳道、耳廓贴合度极佳,久戴无压迫感,稳固性与舒适性达到平衡;
良好等级:华为 FreeClip 以 5.8g 超轻重量占优,佩戴轻盈无感,不过这款是耳夹,在测试过程中佩戴不是很稳定,容易滑落;
中等等级:小米 Pro 实际 9.6g 重量适中,佩戴舒适度优于万魔,但若长时间使用,耳部支撑区域易出现轻微酸胀;
一般等级:万魔 S30 10g 重量偏沉,耳挂设计对部分耳型适配性一般,久戴易引发耳部疲劳,舒适体验短板明显。
测评环节三、漏音控制
在耳机播放性能测试环节,我们会采用标准测试音源,同时将音量统一设定为固定档位——通常把耳机最大音量的75%,作为测试时的标准音量。之后,再通过声级计,在耳机周边提前规划好的测试点处测量声压级数值,并细致记录每个测试点的测量数据。这些测试点主要集中在耳机正前方区域,目的是精准评估耳机的漏音表现,确保每一款参与测试的耳机,都在完全一致的测试环境与条件下完成检测。
测试结果:
优秀等级:南卡 OE MIX2 采用了升级版DS 2.0指向性声学技术+创新U型声学通道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漏音情况,即便近距离聆听也近乎 “零外泄”,隐私保护与听音沉浸感达行业标杆水准;
良好等级:小米 pro 和华为 FreeClip漏音控制表现稳健,日常场景下旁侧人员较难清晰感知音频内容,可满足常规隐私需求;
一般等级:万魔 S30 漏音现象相对明显,安静环境中,耳机播放的声音易被周围察觉,漏音抑制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三、总结
综合上述测评,可以看到,南卡oe mix2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音质清晰,三频均衡;佩戴舒适无感;防漏音效果明显。当然,四款耳机各有特色,比如我还是很喜欢华为的颜值和音质的,因人而异,不过,南卡oe mix2的性价比是最高的,如果要买开放式耳机,这款是第一选择。
来源:简单爱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