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生素D,最广为人知的生理功能与骨健康相关。它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基质矿化,维持骨重塑平衡。此外,它还有其他重要生理功能,比如参与糖代谢,它可以通过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及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息息相关。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整理:医学界报道组
维生素D,最广为人知的生理功能与骨健康相关。它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基质矿化,维持骨重塑平衡。此外,它还有其他重要生理功能,比如参与糖代谢,它可以通过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及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息息相关。
在2025年8月21日至24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CSE)上,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傅松波教授聚焦“维生素D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以及维生素D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本文将重点内容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图1 傅松波教授在会议现场
傅教授首先介绍道,维生素D具有调节钙磷代谢、维持骨骼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双向免疫调节以及参与内分泌与代谢(比如糖代谢和脂代谢)等重要生理功能[2-4]。然而,维生素D缺乏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平均缺乏率约为30%。值得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率普遍高于健康人群,且血糖控制情况不佳的T2DM患者中,维生素D严重缺乏(l)比例更高。
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病风险升高有关,为进一步说明两者的关联,傅教授引用了多项研究。
一项纳入305名T2DM患者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动脉僵硬度与25(OH)D呈负相关,而动脉僵硬是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
一项纳入1339名糖尿病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随着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而增高。
基于英国国家生物数据库(UK Biobank)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14709例T2DM患者,其分析结果也显示,微血管并发症与25(OH)D呈负相关。
此外,对于疾病机制的研究也显示,维生素D的缺乏会增强糖尿病患者微循环中的血管氧化应激、炎症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而补充维生素D可能对T2DM患者的内皮功能存在潜在益处。
基于此,傅教授认为,目前已经能够确定,低25-(OH)-D是T2DM的危险因素,维生素D补充剂是降低糖尿病风险的潜在干预措施。
维生素D怎么补?3个事项要注意那么,维生素D在临床如何合理应用?傅教授从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给药方式:首选口服,适合大多数普通人群,特别是轻、中度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依从性高。需要快速提升血清25(OH)D水平或长期口服治疗难以坚持的患者可以选择注射。
▌给药类型
维生素D主要有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维生素D2提取自植物,维生素D3早期多提取自动物内脏,目前多为化工合成。维生素D2在人体内不会转化成维生素D3。在肝脏中分别转化成25OHD2、25OHD3,通过肾脏/肾外途径转化为1,25(OH)2D。
维生素D2与维生素D3对人体等效。《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临床诊疗指南》明确指出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两者活性相似,临床研究表明维生素D2与维生素D3提高25(OH)D作用相当。
▌给药剂量
表1 健康人群维生素D给药剂量
表2 代谢性疾病人群维生素D给药剂量
▌给药疗程及复查周期
疗程
短期治疗:严重缺乏者需持续8-12周,随后转为维持剂量。
长期维持:高危人群建议终身补充,如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儿童持续补充:从新生儿期开始至少至青春期,部分指南建议延续至成年。
复查周期
初始治疗期:每3个月检测血清25(OH)D及血钙水平,直至达标。
维持期:每6-12个月复查,结合临床状况调整。
特殊病例:如骨转移患者首次筛查异常,建议2-4个月复查;正常者可延长至6个月。
▌给药注意事项
过量风险
症状:高钙血症(口渴、多尿、意识混乱)、肾损伤、心律失常,长期过量增加骨折及癌症风险。
中毒阈值:血清25(OH)D>150ng/mL,表现为高钙血症、肾钙化。
安全上限:成人≤4000IU/天,婴儿≤10001U/天。
禁忌症
绝对禁忌:高钙血症、维生素D中毒和肾结石活动期。
相对禁忌:肉芽肿性疾病(如结节病)和淋巴瘤(易出现维生素D敏感性升高)。
监测指标
必查:血清25(OH)D、血钙、磷和PTH(尤其CKD患者)。
可选:尿钙/肌酐比值(预防肾结石)。
小结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患病风险呈负相关。基于此,维生素D可作为糖尿病防治的辅助手段,但维生素D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尚需更多医学证据。
参考文献:
[1] Meehan, M., Penckofer, S. 1. Journal of Aging and Gerontology. 2014, 2(2): 60-71.
[2] Laird,E.,Ward,M., McSorley, E., et al. Nutrients.2010, 2(7): 693-724.
[3] Pike, J.W., Christakos, S.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7, 46(4): 815-843.
[4]McCarthy K, et al.Eclinical Medicine. 2022 Sep 17;53:101654.
[5]Lee JI,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2 Jan;95(1):42-7.
[6]廖祥鹏,张增利,张红红,等.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9):1011-1030.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儿科杂志,2022,60(5):387-394.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